Q2采购调查报告:厂商选择余地更多,但订单需求不足

2023-08-01  

数据显示,二季度,中国外部经济综合CEEM-PMI指数季度低于荣枯线。美国经济表现出超预期韧性,欧元区增长基本陷入停滞,日本经济温和恢复,印度经济延续稳健增长。东盟整体制造业PMI在荣枯线之上,但各国差别较大,韩国持续在荣枯线之下。

6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中的新订单指数为 48.6%,比5月上升0.3个百分点,趋于回稳,但仍处于明显偏低状态。至此,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已持续三个月,主原是需求不足。这背后受到来自年初以来居民收入增长较缓慢、后疫情效应仍在等影响,当前居民消费能力、消费信心还有待进一步提振。另外,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外需也在走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4.8%,较上年同期减少0.6%。综合上半年,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4.7%,较上年同期减少1%。

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3.3%、77.1%、74.6%,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2%、1.1%、-2.9%。综合上半年,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7%、76.5%、74.2%,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2.0%、-0.1%、-3.0%。

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1—5月,主要产品中,手机产量5.65亿台,同比下降2.6%,其中智能手机产量4.16亿台,同比下降8.5%;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1.31亿台,同比下降25.7%;集成电路产量1401亿块,同比增长0.1%。

中国累计进口集成电路数量同比减少18.5%

根据笛卡尔数据显示,6月全球电子电器运输量增加8%,是前十中唯一超过去年同期的品类。从装运地区来看,份额接近6成的中国大陆发往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量同比减少17%,韩国减少11%,越南减少6%,排名靠前的国家相较于5月有所改善。1~6月的运输量为817万1160个,同比减少22%。经济从疫情中复苏缓慢的中国大陆发往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量减少25%,出现大幅下降。

此外,根据海关统计数据,今年1-6月,中国累计进口集成电路数量为2278亿个,累计较去年同期减少18.5%,累计进口金额为11191亿元人民币,累计较去年同期减少17%;中国累计出口集成电路数量为1,276亿个,累计较去年同期减少10%,累计进口金额为4361亿元,累计较去年同期减少12%。

主要采购渠道中,电商占比进一步提升

根据《国际电子商情》Q2采购调查结果显示,受调对象所在企业从原厂、代理商、贸易商(含线下柜台)、电商网站等不同渠道采购,占比分别为23.11%、37.85%、18.72%、20%。

随着市场需求的持续波动,不同采购渠道之间的占比呈现此消彼长。对比Q1采购调查数据,Q2原厂采购占比下降了7.46个百分点,代理商采购占比降低5.66个百分点;而代理商采购占比上升3.57个百分点,电商网站占比提升明显,上升了11.66个百分点。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尽管以风光储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元器件需求仍保持较高热度,但整体仍难以掩盖以手机、计算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持续疲软的需求,受此影响元器件市场需求进一步回落,分销渠道长期处于调整或去库存阶段。

原厂占比出现下滑。现阶段,需求不足,即使原厂有货,制造商可从其他渠道获得充足货源,且产品价格更有优势(物料都保质期,渠道商去库存也是降仓存成本)。

代理商占比提升,但是贸易商占比下滑。随着市场需持续回落,量价齐跌,各企业对于元器件采购由“紧缺时期“的多渠道下注,转变为”去库存时期“向更为正规的代理商下单。比如大代理商不论从厂商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等各个方面剧本自身优势,吸引了更多企业,而小代理在受到市场挤压后,其只好去做原来贸易商的生意。

而与之相对的,在元器件紧缺时期入局的中小贸易商,随着整体市场需求不振,其以低价出货清理库存为根本,导致原有和新进元器件减少,或许也是其在几大渠道商占比下滑的原因之一。

电商平台数字化工具用户满意度较高

受惠于较早网购消费意识的传播和培养,不仅让中国元器件分销行业较早接触和涉足电商,再加上近几年的疫情管控,更进一步释放了元器件电商独特魅力——商品资源、价格优势、高效的物流配送和个性化的服务。Q2采购调查数据显示,电商网站采购占比提升明显,长期看这一趋势不可逆。

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受调者对元器件电商平台所提供的数字化工具的满意度极高,其中好评(满意/非常满意)率高达75.2%,不太满意占21.6%。

长远来看,不管是代理商搭平台,或是原厂建网,还是贸易商从各大电商平台获取订单,都足以证明网购可以简单、便捷地实现元器件采买。如何通过电商结合数字化技术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是时代背景之下业者必须长期关注和思考的。

元器件采购更看重产品价格

调查结果显示,Q2企业在挑选元器件供货商时尤为关注:产品价格、品控、交付周期、服务支持、稳定供货。其中,产品价格、品控、交付周期是最先考虑的,其次是服务支持、稳定供货。

从具体数据表现来看,产品价格以22.27%的占比位列第一,仅以微弱优势领先品控(产品质量、可靠性)和交付周期占比(21.81%);其次,服务支持、稳定供货占比相差仅为0.7%。

数据只是表象,而隐藏在其背后的才是本质。

从产品价格占比位列第一来看,首先,纵观整个电子行业,中国本土电子制造商还是对价格比较敏感,从上游采购较低价格元器件对于拉低终端产品价格不可忽视。其次,Q2渠道商持续去库存,必然造成元器件价格持续回落,因此下游制造厂商对于元器件价格只会看跌——选择更便宜的产品。再者,终端需求持续低迷,为争夺仅有的市场,低价竞争在所难免。

低价并不完全代表低质,低价也要保证一定质量。因此在这次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除价格影响因素之外,品控(产品质量、可靠性)、交付周期行同样是各大制造商最关注的。

元器件有更多选择,不再“孤注一掷“

从此次采购调查结果来看,在元器件(含芯片)采购决策上,仍以采购工程师主导,其次为设计工程师,前者占比为51.64%,后者占比为48.36%

从采购工程师具体占比数字来看,在以“设计工程师提供‘选型’参考”的基础上,

  • 占比15.57%为“实际完全采用选型型号”;
  • 28.69%为“实际采用选型+备选型号”;
  • 4.92%为“实际完全采用备选/代替型号”;
  • 1.64%为“实际较多采用备选/代替型号”;
  • 而剩下的实际“完全采用其他型号”的占比仅为0.82%。

此前《国际电子商情》虽未对主导采购的占比构成进行过统计和分析,但是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在由采购工程师主导采购的占比构成中,“实际完全采用选型型号”和“实际完全采用备选/代替型号”占比合计达到了44.46%,占整体采购工程师采购量的91.52%。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点:

一是,现阶段元器件供应总体充裕,不仅可直接采购到理想的物料,并且还有其他的选择余地;

二是,在经历长时间的元器件短期后,制造商不再“孤注一掷”,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选择多家供货商来分担风险。

订单量及采购量整体增长不太乐观,但走势基本吻合

整体来看, Q2电子制造企业整体订单增幅不容乐观。其中,占比高达64%的订单量出现同比减少,订单量无变化的占比为19.2%,同比增加的仅有16.8%。

从具体订单增幅情况来看,出现增长的占比最高仍不足10%,仅为9.6%,且增长幅度也低于10%;增幅在10-20%的不足5%(4.8%);而增幅高于50% 的,占比更是不足1%(0.8%)。

从负增长的情况来看,增幅出现10%以上下滑的超过一成(10.4%);降幅在10%-20%的超过两成(24%);降幅在20%-50%的占2成;而降幅超过50% 的接近1成(9.6%)。

订单不足,影响企业采购。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占比高达64.8%的采购量出现同比减少,19.2%为订单量无变化的,而剩下仅有的16%为同比增加的。

从具体采购量增幅情况来看,出现增长的占比最高的仅为8%,且增幅低于10%;其次,增幅在10-20%的占比为5.6%;其他增幅占比更低。

从负增长的情况来看,增幅出现10%-20%下滑的超过3成(30.4%);降幅达到20-50%的占比为17.6%;增幅缩减50%以上的超过1成(10.4%)。

采购量变化与订单量增/减呈正相关性。

采购量的大小及准确程度受需求量(订单量)、储备量和库存量等因素的影响。在元器件供应紧张之时,为了防止生产物料短缺或中断,一般制造商会提前备货,加大采购量。但此次调查数据显示,采购量增/减趋势大致与订单量走势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大厂商基本回归了“按需(订单)购物(采购)”的常态,不再盲目采购和囤货。

在采购“数量”和“金额”上,海外品牌依旧领先采购本土品牌

对比2022Q1/Q3/Q4,以及2023Q调查数据,各企业采购海外品牌产品的“数量”占比依旧超过采购本土品牌。同时,本土占比在持续下滑,而海外占比仍在持续上升。

从具体数据表现来看,海外品牌“数量”占比,由2022Q1的57%升至同年Q4的66.9%,至今年Q2进一步增至68%。中国本土品牌“数量”占比,则由2022Q1的35%持续萎缩至同年Q4的26.16%,至2023Q2再小幅回升至28%。

从2022Q1到Q4,中国本土品牌在“数量”上的跌幅高达8.84%。分析认为,随着去年下半年市场需求减弱,供应端趋于稳定,以及价格的回落,企业更倾向于采购质量更稳定的海外品牌产品。面对于此,本土品牌仍然需要苦练“内功“。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国本土品牌“数量”占比由去年Q4的26.16%小幅回升至今年Q2的28%,由于同期海外品牌占比一直在持续上扬,这部分小幅回升选择本土品牌的,主要是来自于此前在海外品牌和本土品牌之间摇摆的用户。

对比2022Q1/Q3/Q4,以及2023Q调查数据,由于采购海外品牌的“数量”具备绝对领先优势,所以采购海外品牌的在“金额”上也得到了体现。

根据Q2调查结果显示,厂商采购海外品牌的“金额”占比总体维持在60%-70%区间,而土品牌的占比基本维持在20-30%。

不过,最新数据显示,相较于以71.54%占比处于最高位的2022Q4,今年Q2海外采购“金额”占比则下滑至63.2%,占比跌幅高达8.34%。同期,中国本土品牌采购“金额”占比则由24.23%上升10.16个百分点,至34.4%。

分析认为,由于整体需求偏弱,一些国际厂商困于业绩和库存压力,下调了产品价格,比如Q2某模拟芯片大厂大幅下调芯片价格。中国本土品牌“金额”占比,由去年Q4下滑,再至今年Q2上升。这一升一降反映出,先是需求回落,市场供应充足,厂商更多选择国外品牌拉高了整体价格;后来,各厂商最终还是因为产品价格优势而选择本土品牌。当然,这中间也有部分厂商此前既有选择本土又有选择海外品牌的,他们最终还是因为价格原因而选择本土品牌。

紧缺及交期长的元器件和各领域需求热度

据分销渠道数据显示,Q2被动元器件需求表现较好,比如电感呈现复苏迹象,同时还有电容和电阻,而主动元器件表现滞后。分立器件的需求较去年下半年有回升。存储的价格已经跌破涨价前的低点位置,还处于去化库存的阶段。功率器件和模拟模组仍处于底部,降价幅度较大。

根据《国际电子商情》Q2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紧缺及交付期长的元器件分别为:

在消费类级别电子元器件中,像MLCC最为紧缺,占比高达26.37%,其他占比高的依次为:电阻占比24.18%、电感/IGBT占比为23.08%、CIS图像传感器/显示/显示驱动芯片占比为21.98%、二三极管占比为21.98%,而热门的MOSFET与晶振热度相当,占比均为20.88%。

国巨Q2报告显示,其合并净营收为267.57亿元新台币,较上季增加 2.5%,但较去年同期减少 14.6%;累计上半年度自结合并净营收为NT$ 528.52 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 14.0%。据《国际电子商情》了解, MLCC产品在国巨Q2营收中的占比为22%,为最大产品品类;工业市场为最大细分市场,占比高达33%;在各大销售渠道中,分销渠道比最高,为45%。

国巨表示,6 月份合并营收较上月减少,主要是大中华厂区有海关盘点及客户半年度库存盘点因素,且供应链的库存及终端需求仍在持续调整中。展望Q3,由于整体市场供需、全球通膨及国际局势等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仍高,该公司将会密切关注市场状况,审慎应对业绩及营运展望。

此外,三星电机Q2财报显示,该公司实现销售额为22205亿韩元,其中元器件销售额为10065亿韩元(占比为45%),较Q1增长22%,同比下滑12%;元器件业务营业利润率由Q1 的6.9%提升至9.6%。Q2该公司MLCC产品实现销售额为11401亿韩元,在其整个元器件业务销售额的占比由Q1的88%提升至91%。

三星电机表示,元器件业务收入实现增长,既有来自智能手机出货增长和中国智能手机新机的推动,也有来自包括xEVADAS和服务器在内的汽车/工业市场的驱动。对于第三季度的市场表现,该公司预计,IT市场的季节性需增长,包括新智能手机的推出和汽车需求有望增加。该公司表示,Q3将专注于为旗舰智能手机提供高端超小型/超高电容MLCC和为汽车应用提供高可靠性MLCC。

在工业类级别电子元器件中,像FPGA最为紧缺,占比高达46.15%,其次,光耦占比为45.05%,其他像存储器显示/显示驱动芯片IGBTMOSFET占比为43.96%。

光宝科技六月份全球合并营收为 NT$129 亿元,不含已转让之影像事业部,六月份营收环比增长增 5%、同比减少 5%。该公司光电部门六月份营收占整体 22%,其中,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的光耦在工控与绿色能源等高阶应用需求稳定。

尽管三星电子Q2财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22.3%、84.5%。半导体业务为三星电子最大的营收来源,Q2该业务营收14.73万亿韩元,去年同期为28.5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4.36万亿韩元,较Q1的4.58万亿韩元亏损略有收窄,但远低于去年同期9.98万亿韩元。不过,值得关注的是,AI拉动DDR5、HBM等产品需求驱使三星DRAM出货量超预期,三星NAND价格趋稳

三星电子在财报会议上坦言,Q2由于客户持续调整,服务器需求仍旧疲软,不过库存已有所减少。考虑到库存好转,三星电子方面预测称,今年下半年需求将逐渐改善,客户的库存则可能逐渐减少。三星电子认为,在需求增长的带动下,智能手机市场将在下半年恢复同比增长,尤其是高端市场。三星电子同时强调,“如果全球经济有进一步长期衰退的风险,增长预测可能会下调。”

初步统计结果显示,LX Semicon Q2销售额和营业利润与去年同期分别减少24.1%和92.9%,与Q1相比,分别下降12.8%和80%。从Q2销售额来看,该公司来自智能手机和电视的销售额占比分为39%和31%,信息技术(IT)和其他部门占比分别为24%和6%。智能手机销售额比重从Q1的50%减少了11个百分点,同期电视占比增加了2个百分点。据推测,随着智能手机市场进入淡季,销售额有所减少;在电视市场,随着面板需求回温,显示器需求小幅增加,LX Semicon的销售额也随之增加。

英飞凌Q2收入为41.19亿欧元,较Q1增长4%。其汽车 (ATV) 和绿色工业电 (GIP)领域的收入显着提高;连接安全系统(CSS)部门的收入略有增长,而电源和传感器系统(PSS)部门的收入则如预期大幅下降。

公司ATV 部门收入增长至 20.8 亿欧元,而Q1为 18.72 亿欧元。 该部门收入增长 11% 主要归功于 ADAS 和电动汽车领域持续高涨的需求。GIP 部门收入从上一季度的 5 亿欧元增至 5.58 亿欧元。该部门收入增长 12% ,而来自可再生能源、能源基础设施、自动化和工业驱动以及交通领域的收入增长尤其活跃。PSS部门收入为9.25 亿欧元,下降 11%,主要受消费领域疲软需求所致,但是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充电站和车载充电机的需求趋势持续向好。 CSS 部门收入增至 5.5 亿欧元,高于本财年Q1的 5.31 亿欧元。 该部门贡献 4% 收入增长的主要领域是支付卡、微控制器、政府身份识别和嵌入式 SIM。

车规级别电子元器件中,模拟芯片CPU/GPU电源管理,占比最高,达到29.67%;其次,MCU占比为25.27%。

TI Q2财报显示,其营收为45.3亿美元,收入环比增长 3%,同比下降 13%;其中,模拟收入同比下降 18%( 至32 亿美元),嵌入式处理同比增长 9%( 至8.94 亿美元),“其他”同比下降 10%。TI表示,除汽车市场外,Q2所有市场均持续疲软。TI指出,工业市场基本持平;汽车市场出现了个位数的低增长;个人电子产品在经历了几个季度的连续增长后,出现了个位数的低增长;通信设备的价格下降超过俩位数;企业系统出现中个位数下降。

TI认为,当前客户取消订单的数量仍处于高位,这表明客户对业务业务前景较为谨慎。同时,TI高管还表示,该公司库存金额比Q1增加4.41亿美元,至37亿美元,天数为207天,较Q1增加12天。对于三季度业绩展望,TI预测,该公司Q2营收将位于43.6-47.4亿美元之间,这或许预示着整个半导体行业还未回归到常态。

得益于强劲的工业和汽车市场需求,ADI Q2(截至4月29)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32.63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工业、汽车、通信、消费业务,实现营收分别为17.45、7.85 4.54、2.8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6%、24%、 -4、-22%。Q2该公司工业、汽车业务收入在总营收的占比,由上季度的51%、21%进一步提升至53%、24%.

ADI表示,除医疗保健之外,可持续能源、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对于推动工业需求增长效果显着,因为这些市场更有能力抵御周期性放缓,它们合计约占工业收入的40%。在汽车市场,该公司电池管理和客舱连接解决方案,合计同比增长了近40%。由于整个终端市场正在进行库存调整,该公司通信业务连续下降。消费业务同比连续下降了20%以上。在经历了几个季度的疲软之后,消费业务收入已接近其新冠疫情负荷,这表明修正几乎完成。ADI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Vincent Roche表示:“下半年,考虑到持续的经济不确定性和供应链正常化,我们预计收入将放缓。

意法半导体Q2净收入 43.3 亿美元,毛利率49.0%;营业利润率 26.5%;净利润 10 亿美元。ST表示,Q2净收入高于其业务前景范围的中点,毛利率也符合预期。Q2该公司收入表现继续受到汽车和工业增长的推动,同比增长12.7%,但部分被个人电子产品收入下降所抵消。从各部门表现来看,其汽车产品和离散组件部门 (ADG) 净收入为19.55亿美元,同比增长34.4%,营业利润增长73.8%,至6.24亿美元,主要受惠于汽车和电源分立业务的收入均有所增长;模拟、MEMS和传感器组部门(AMS): 净收入为9.4亿美元,同比下滑15.7%,营业利润下降48.3%,至1.39亿美元;微控制器和数字IC产品部门(MDG)为14.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营业利润增长19.0%,至5.05亿美元。从渠道占比来看,该公司Q2来自OEM、分销渠道的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8%、18.3%,两者在总收入的占比分别为64%(前十大OEM厂商占比为39%)、36%,与Q1持平。

恩智浦Q2营收为33亿美元,同比小幅下滑0.4%,但超过分析师预期的32.1亿美元,其中,汽车业务实现营收18.66亿美元 ,环比增长2%,同比增长9%;工业及物联网业务营收为5.78亿美元,环比增长为15%,同比减少19%移动设备业务营收为2.84亿美元,环比增长 9%,同比减少27%;通信基础设施和其他业务营收为5.71亿美元,环比增长8%,同比增长15%。该公司预计,第三季度)营收在33亿至35亿美元之间。

物联网汽车电子新能源工业电子等需求热度依旧

根据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1—6月,电子信息制造业、通信业等收入总规模突破10万亿元,平稳向好发展态势明显,产业韧性持续增强。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升级。“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纵深推进,建设项目超过3100个,其中二季度新增项目700个。工信部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孵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已经超6000家,服务范围覆盖90%以上制造业领域,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75.1%,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进程进一步提速。

从产业投资层面来看,上半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8%、13.9%。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6.8%、14.2%;高技术服务业中,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1.6%、46.3%。

此外,智能产品的消费也在持续增加,带动了相关制造业的增长,上半年,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同时,围绕破解“卡脖子”问题,半导体相关行业制造业增长比较快,上半年,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9%。从产品来看,一些新材料、智能产品增长比较快,上半年航空航天铝材、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3.3%、34.1%。

绿色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以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61.6%。

根据《国际电子商情》综合调研数据显示,从Q2采购受调对象所处地区来看,整个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占比高达90.1%,Q1为89.85%,其他来自美洲、日韩、欧洲,以及亚太等其他地区的占比,则由10.15%降至9.9%。。

从各企业主要业务所处行业或领域来看,涵盖了汽车电子、工业电子、传统消费类、物联网、智能及可穿戴类等十多个类别,既有传统的,也有新兴的。

对比Q1,Q2以手机、PC、NB、TV等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占比由10.62%下滑至8.72%

以TWS耳机、AR/VR等为主的智能及可穿戴类,占比由7.96%下滑至6.98%

以数据中心、服务器等为代表的云计算应用类,占比由2.51%下降至1.16%

机器人/无人机 ,占比由3.69%下降至0.58%

医疗/生物电子,占比由6.93%下降至5.23%。

安防监控,占比由5.01%下降至1.74%

显示与照明,占比由3.1%下降至2.33%

航空航天航海及军用电子,占比由3.25%下降至2.91%

以无线网络、5G基站等为主要的网络通信系统及设备,占比由7.67%上升至8.14%

以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等为主要的物联网,占比由9.14%上升至11.63%

以汽车/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汽车电子相关的,占比由17.26%上升至19.77%

以太阳能光伏、风电等为主的新能源,占比由7.81%上升至12.21%

涉及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应用需求的工业电子,占比由 12.83%上升至14.53%

其他,占比由2.22%升至4.07%

对比2022Q4、2023Q1、2023Q3调查数据,以智慧家居、智慧城市等为主要的物联网,以汽车/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汽车电子,以及以太阳能光伏、风电等为主的新能源和涉及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应用需求的工业电子,应用需求持续升温。而这些热门领域的需求在上述主要半导体公司财报数据中也有体现。

终端客户外迁,给制造商和其供货商带来巨大压力

从调查数据结果来看,终端客户外迁,有高达40%的受调者表示,会考虑或已将业务外迁;不考虑或不会将业务外迁的占比为36.8%;剩下的23.2%则为暂无计划的。

其中,在40%考虑或者已将业务外迁中,

  • 有11.2%会继续沿用国内原有供应链;
  • 有8.0%会选择性沿用国内原有供应链;
  • 有7.2%不再沿用国内原有供应链:
  • 有1.6%会考虑/选择外迁属地供应链;
  • 剩下的12.0%则视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再沿用原有供应链。

而在不考虑或不会将业务外迁的选项中,

  • 20.8%会继续沿用国内原有供应链;
  • 10.4%会选择性沿用国内原有供应链;
  • 5.6%选择不再沿用国内原有供应链。

这些数据反映出,客户外迁不仅会对位于中国本土的制造商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将对位于中国的供应链带来一定冲击。

东南亚成外迁最热门地区,越南最受热捧

根据《国际电子商情》Q2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业务外迁意向之地的选择,期望值最高的是越南、菲律宾、泰国 印度尼西亚、马拉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这些5国合计占比为22.4%,其中,越南 、新加坡、马来西亚分别以12.8%、3.2%、2.4%的占比,位居前三。

全球电子产业链大致情况:欧美主供核心半导体器件及精密通讯器件;日韩主供面板、存储及CIS、MLCC等核心零部件;中国则聚焦零部件供应、整机组装等领域,中后段环节产业配套相对完善;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印度、越南以承接消费电子零部件供应和整机组装为主,菲、马、新、印度尼西亚则各有侧重。

过去几年,越南依靠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以及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税收优惠、土地分配和简化审批程序等)政策,积极推动该国电子产业的发展。

此外,例如像北美的墨西哥(2.4%)、南亚的印度(0.8%)和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0.8%),也成了热门地区。

结语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以消费电子为代表的需求持续疲软,导致整个元器件市场增幅不断下滑。不过,随着上半年上游库存去化基本完成或接近尾声,部分品类价格和稼动率已经率先走出底部,逐渐进入触底回升阶段,下半年相关公司业绩或有望回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中国本土各行业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

文章来源于:国际电子商情    原文链接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