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特斯拉第三季漂亮的财报数据,马斯克终于要实现“向反对者脸上扔馅饼”的承诺,似乎连收购 SolarCity 也成了投资者眼中“可以坐下来谈谈”的事情。然而,马斯克还没来得及丢“馅饼”,就先扔给投资者们一个具有炸弹威力的预测。
“到 2017 年,SolarCity 将给合并后的公司带来超过 10 亿美元的营收;未来 3 年内将在特斯拉的资产负债表上添上 5 亿美元现金。”
这个重磅消息出现在周二特斯拉在收盘后发布的“致投资者公告”里。与以往公司说服投资者的“论调”不同,这一次特斯拉的声明显得“自信感爆棚”:
“当年人们曾一度质疑特斯拉制造电动车的实力,但后来 Model 3 几个月内激增的订单量却让这些言论变得悄无声息;那些曾经质疑特斯拉没有盈利能力的人也在最近没了声音。因此,对于那些唱衰太阳能与电池设备的人(这里暗指分析师),你还会相信他们的话吗?”
虽然这个类比听起来有那么点意思,但这需要马斯克拿出更有力的证据来说服投资者。从这封公告的大体内容来看,为了提高 11 月 17 日的收购案投票表决通过率,特斯拉给出的收购理由可以概括为 3 点:
第一,收购 SolarCity 符合特斯拉的未来发展战略。有了 SolarCity,特斯拉将成为全球唯一的垂直一体化能源公司,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购物体验──汽车、家用电池、太阳能屋顶……满足他们对清洁能源的所有需求。譬如,特斯拉与 Solar City 刚刚在上周共同推出了太阳能屋顶与新款家用电池。
第二,SolarCity 会给合并后的公司带来巨大收益:1 年内 10 亿营收,3 年内 5 亿现金(刚才已经提到)。针对 SolarCity 目前的巨额负债,特斯拉给出的理由是:多半债务都是为太阳能项目融资欠下的,没有追索权,而客户付款带来的现金流就可以冲抵这些债务。
第三,合并后的公司也将减少特斯拉超级电厂 Gigafactory 存在的产能危险。有了太阳能与储能设施的无缝对接,公司在电池产业中的发展将比汽车市场更加有利可图。总之,SolarCity 将使 Gigafactory 的发展潜力扩大到极致。
第一个点已经被马斯克在各种公开演讲中反覆提起。但很多投资人给出的反驳理由简单──为了喝一杯牛奶,难道还要买下一头乳牛和整片草原?他们认为,为了一辆特斯拉就画一张如此巨大的饼,这个体量有限的市场装不了马斯克的野心。
再综合 3 点来看(特别是第二点),这的确是特斯拉一次十分大胆且冒险的声明。实际上,这个目标的实现难度可能不亚于马斯克“10 年后送地球人上火星”这个承诺。
对此,投资者的反应再正常不过:公告发布后,特斯拉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下跌 1 个百分点至 188.82 美元,而 SolarCity 则基本没有发生变化,维持在每股 19.06 美元。
实际上,如果从 SolarCity 居高不下的资金消耗率以及靠出售债券(马斯克经常自掏腰包购买债券)和政府补贴来“续命”的现状来看(排除马斯克个人因素),许多分析师将这桩交易给特斯拉带来的影响形容为“致命”其实并不为过。
做为一家从来与盈利不沾边的公司,SolarCity 的负债金额在 2016 年第三季初累积高达 33.5 亿美元(该最新数据来自彭博社)。公司把融到的钱基本都用来投资了十分昂贵的太阳能电池板,然后再把这些光伏系统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居民,但租赁合同的付费期限却长达几十年(协议一般为 20 年)。
可想而知,在这种投资巨大但回报却绵绵无期的商业模式下,SolarCity 的资产负债表会长成什么样子。
此外,曾经风光无限的爱迪生太阳能公司(SolarCity 的最大竞争对手之一)因负债 161 亿美元在 4 月申请破产保护,成为今年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破产案。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再加上国际能源价格走势低迷等客观因素,特斯拉投资者对 SolarCity 怀有强烈的厌恶感倒是可以理解。
不过,最能说明 SolarCity 有问题的还应该是其第二季财报呈现出的 3 个数据:光伏系统装机量、成本以及现金量。
SolarCity 第二季的太阳能面板装机量(201 兆瓦)虽然勉强达到了分析师预期,但公司在 8 月财报会议上给出的 Q3 预期却仅为 170 兆瓦。与 2015 年同期相比,跌幅将高达 30%(下图)。
▲ 很明显,从 2015 年第四季装机量就呈现下滑趋势。
这就意味着,按照公司设定的全年安装目标(全年 900~1000 兆瓦,这还是调低的目标),SolarCity 员工的工作量要在第四季达到一次“喜马拉雅式飞跃”──315~415 兆瓦。
尽管 SolarCity 希望将目标达成寄希望于它的商业与工业服务板块,但鉴于其过去 10 季的任务完成情况来看,估计会很有难度(从图上可以看出,2016 年 Q4 的预期安装量将要破 3 年来的最高纪录)。
因此,就出现了一种“恶性循环”──由于装机量上不去,SolarCity 就很难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单位成本高居不下。
2015 年下半年,公司成功将成本压缩至 2.7 美元 / 瓦特以下(下图),也因此让公司营收有了显著提升。但就是从 2015 年底开始,营收对于 SolarCity 来说可能已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成本却有了“复位”迹象。从图上来看,SolarCity 2016 年的单位成本已基本回到 2014 年的历史高位。
▲ 已经基本重新回到 2014 年初水平。
最后,我们来说说所有人都关心的“烧钱量”。从下图可以看到,SolarCity 截至 6 月底的现金余额还不到 2015 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公司持有的现金量正在迅速减少:从 2015 年第一季的 5.75 亿美元下滑至 2016 年第二季 1.46 亿美元。而净负债则从 2015 年第一季的 5 亿美元增至 2016 年第三季的 13.64 亿美元。所以说,按照这个烧钱速度,未来 3 年为特斯拉带来的 5 亿现金又是借来的吗?
▲ 好多负债……
出人意料的是,SolarCity 将第二季迅猛的烧钱速度归罪给特斯拉在 6 月公开的收购议程,认为这一事件的曝光让公司的融资进帐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但显然这是一个借口:从 SolarCity 的股价变化来看,特斯拉的收购邀请无疑是公司的一根救命稻草──直到收购被曝光,SolarCity 股价在 2016 年的持续下滑趋势才得以扭转。
因此,参考以上指标,再加上公司第二季仅 1 亿出头的营收,特斯拉在这份公告中的承诺与 SolarCity 可怕的 Q2 业绩其实是存在严重偏差的。除非 SolarCity Q3 财报能有明显起色,否则这份承诺在投资者眼中就会变成一个漫天大谎。
事实上,特斯拉的确有在公告中反覆强调,SolarCity 的现金余额会在 Q3 有所回升,并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到 2016 年年末。不过有意思的是,特斯拉还预测“特斯拉与 SolarCity”两个品牌产生的协同效应,将为合并后的公司每年带来 1.5 亿美元的项目投资。
如果这里的“协同效应”是指太阳能产品与电动汽车“交叉销售策略”带来的好处,那么问题又来了:既能购买电动汽车,又顺带买下太阳能屋顶的消费者(反之亦然)会有多少?
目前,特斯拉无法提供任何确凿的数据来证明客户是否真能把一系列产品全部买下。即便有这样的用户,“产品大礼包”的销量是否比单一产品的销量要更多?事实是,交叉销售可能需要更高的成本,那么受成本及有限销量的影响,营收是否会缩水?这些我们都还不能确定。
因此,尽管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特斯拉将“清洁运输”转变为“清洁能源”的发展思路是可取的,但“如何才能赚到钱”才是投资者最关心的。
几天后 SolarCity 将发布 2016 第三季财报,而这一天离特斯拉董事会对收购案举行正式投票表决还有一个星期。对于这份财报,我们需要把目光聚焦在 SolarCity 的资产负债表上,也不要忽略那些公司为削减单位成本而可能改动的某些细节。
(本文由 36Kr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Flickr/Samferdselsdepartementet CC BY 2.0)
延伸阅读:
- 特斯拉推出太阳能屋顶与储能系统二代 Powerwall 2,可让住家实现自给自足供电循环
- 特斯拉 3 年来首度获利,盘后跳涨 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