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回头再看,人们仍将记得,自动驾驶行业在 2022 经历了极其艰难的一年。
图森未来、Aurora、Argo AI、Mobileye……一个个红透半边天的行业明星,不约而同在今年遭遇到巨大困难,大裁员、变卖业务、估值大砍,其中最严重的 Argo AI,不久前直接官宣倒闭,拥有两大顶级车企坐镇最终还是黯然离场,令所有人为之唏嘘不已。
「L4 已经走向穷途末路了吗,无人驾驶是否还有未来?」市场抛来一连串的灵魂拷问,将天才创始人们直直逼到墙角。冰点气氛笼罩下,一时间这些都成了难以解答的问题。
Waymo 和百度分别用行动打破了僵局。
过去一年,Waymo 先是获得加州 CPUC 批准在旧金山、湾区部分城市等区域向公众提供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接着又将凤凰城的无人驾驶乘车服务扩展到市中心,开始真正跑通商业化之路。
百度更是迎来了高歌猛进的一年。
截至 2022 年第三季度,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订单量已超 140 万,一举跃升为全球最大自动驾驶运营服务商。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百度全无人自动驾驶落地速度加快,不仅成功在重庆、武汉两城实现商业化运营,还获准在北京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测试,成为首家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运营及测试的企业。
「『无人化』是关键分水岭。」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全球自动驾驶行业正在加速呈现两极分化,具备全无人商业化落地能力的玩家,才有机会继续留在牌桌上,而现在还没走到这一步的,都将无奈出局。
01、无人驾驶,终于踢开临门一脚
对于自动驾驶企业来说,实现全无人不仅是终极目标,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如果车内一直去不掉安全员,那么自动驾驶也便失去了意义。
然而从现实来说,很长一段时间,安全员仍是自动驾驶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标配。这背后除了有自动驾驶企业对技术不成熟的担心,还在于监管方面并未允许无人驾驶车辆上路。
在过去几年间,百度等自动驾驶企业从封闭场地和园区的自动驾驶测试起步,在一遍遍跑数据和迭代技术后,慢慢将运行范围拓展到公开道路,接着放置安全员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主驾到副驾,再到后排,距离真正的全车无人只差最后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走得快一点,有的企业走得慢一点,但无论技术水平高低,都因「车内有人」,被强行拉回几乎同一起跑线。
「即使部分自动驾驶企业已经可以做到了无人,但不能在路上放开跑,终归也是零。」某行业研究员表示。
改变发生在 2022 年 8 月份,武汉、重庆两地率先在全国发布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政策,首次允许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
这一政策放开,让无人驾驶的发展冲破了最后一道阻碍,并立稳了商业化逻辑。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自动驾驶企业均能获得资格,要被纳入,诸多流程仍然堪称「严苛」。
据相关政策要求,开展全车无人运营需要遵循测试、示范应用、无人化测试、再到全车无人运营的过程要求。
例如,申请无人化运营,需要累计跑满单车数千公里的里程要求,有一定的载人订单,且不能发生有责事故,方可提出申请。
而百度完全符合这些条件,也因此在两地拿到全国首批无人化示范运营资格。
12 月 26 日,百度宣布在武汉大规模拓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实现扩区、提量、增时三个突破。
具体来说,「萝卜快跑」目前在武汉运营面积超 130 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达 100 万。全无人运营区域从军山新城扩充到武汉市经开区三环至五环,覆盖面积翻两倍。
与此同时,军山新城全无人自动驾驶运营时段也进一步拓展至 7 点-23 点,全面满足市民夜间出行需求。
重庆、武汉之后,北京也已逐步开启自动驾驶无人化测试。最新消息,百度作为首批测试企业获准在京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测试,相信这也将成为全国的风向标,自动驾驶的政策创新可能迎来地毯式的突破。
02、百度,枕戈待旦已多年
无人驾驶大门初开,为什么第一个闯入的总是百度?这源于其在自动驾驶技术上长期积累,进而取得领先优势。
自动驾驶系统主要包含感知、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几部分,其中感知是最复杂也最考验技术公司能力的环节,尤其在环境极其复杂多样的城区,异形车、混行的行人、低矮物体、施工道路等等交叉出现,给自动驾驶系统带来很大困扰。
技术公司此时如果能具有好的感知能力,将为后面的决策规划工作减轻不少压力。
为此,百度利用大模型技术来提升自动驾驶感知的能力。
具体方案是首先是在既有 2D 又有 3D 的训练数据上面,训练出一个感知大模型,给那些没有 3D 标注的数据打上 3D 伪标注。
然后再继续训练一个感知大模型出来,如此迭代,逐步把感知大模型的效果提升。
接着,基于 10 亿以上参数规模,利用大模型训练提升车端小模型。具体操作是,利用大模型对 3D 障碍物进行自动化标注,并将标注后的数据应用于小模型的检测训练;
另外,通过在 backbone 环节、2D head、3D head 三个检测环节进行「知识蒸馏」,将大模型的能力赋能给小模型。
如此重复下去,大模型帮助车端小模型获得了远视距 3D 感知的效果,后者能准确获取物体的距离和方向,且泛化能力更强。
百度还将大模型运用到数据挖掘里,背靠文心图文大模型数千种物体识别能力,大幅扩充自动驾驶语义识别数据,利用了文心大模型图像弱监督预训练的模型来挖掘长尾数据,来提升模型训练的效果,例如对特殊车辆(消防车、救护车)、塑料袋的识别等。
百度在感知方面的另一大优势还在于其拥有领先的自动驾驶地图。对于自动驾驶而言,高精地图的作用不可或缺,城市道路上纷繁多样的红绿灯、污损严重的车道线、新旧重叠的地标痕等等都为实时感知能否给出正确语义,带来了很大挑战。
拥有超视距感知的高精地图,则能有效弥补这些不足。
除了高精地图的部分,百度自动驾驶地图融合车端感知数据与多源地图,实时生成在线地图,满足自动驾驶过程中实时更新的需求。
此外,百度还基于百度地图 1200 万公里的领先路网覆盖范围级海量时空数据,结合数亿司机的驾驶知识沉淀,构建全路网级别的驾驶知识图谱,里面包含了经验速度、变道的时机、变道的轨迹等等,赋能自动驾驶的速度转换更合理,变道能够更及时,转向可以更顺滑,显著提升乘坐的舒适度。
在投入方面,业内一提到地图,反应便是成本高昂,而百度分别从自动化数据融合和自动化标注入手,通过一系列 AI 技术的落地应用,使其高精地图构建自动化率达到 96%,显著降低了生产制作成本。
正是因为在大模型、自动驾驶地图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百度才得以在无人驾驶获批运营测试后,顺利完成快速切换。
03、Apollo RT6,专为无人驾驶而生
回溯 2022 容易发现,面向无人驾驶,百度不仅在技术上早早准备好了,在产品上也提前落子,谋划布局。
在 2022 年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自主开发的第六代量产无人车——Apollo RT6。其特殊性在于,这是全球第一辆基于正向设计,实现 AI 技术和车辆工程的深度融合的无人车,而非业内盛行的改装车。
换句话说,Apollo RT6 是全球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可量产无人车。
百度认为,这款车意在实现未来几年大规模无人车商业化运营目标,为此必须要做到高安全、高质量、低成本。
安全方面,自动驾驶厂商的常规做法是增加传感器冗余,而到了无人驾驶时代,由于移除了安全员,且事故责任完全由技术公司承担,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防线必须再上一个级别。
为此,百度在 Apollo RT6 硬件方面建立了七重全冗余整车系统,包括架构冗余、传感器冗余、计算单元冗余、制动系统冗余、转向系统冗余、电源冗余以及行业首创的双 5G 通讯冗余。
同时在软件方面,Apollo RT6 搭载了整车+自动驾驶系统一体的故障诊断及风险降级体系。
结合监控系统,百度能够通过不同风险对应的安全等级,通过缓刹、停车、路边停靠等方式,实现安全控制车辆。
在质量端,得益于前几代车型的开发经验,Apollo RT6 从零部件的选型到设计集成和制造工艺,车规量产化水平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整体的可靠性、一致性等产生了质的飞跃。
Apollo RT6 更直接引人注目的是低成本。百度推出的上一代 Apollo Moon,单车成本降到 48 万,相当于之前 Robotaxi 百万起步的成本腰斩,引发一时轰动。
而这一次,Apollo RT6 整车成本降至 25 万,仅为行业价格的十分之一,再次刷新无人车成本价。
保证质量关、安全关,还能降低成本,背后原因在于 Apollo RT6 彻底告别了普通乘用车原车改装模式,删减了类似前排给司机配置的智能车机和超大屏幕等非必要物件,同时由于国产零部件供应链成熟,走向规模化量产的 Apollo RT6 单车成本进一步降低。
典型案例就是激光雷达,Apollo RT6 使用了 8 颗也能保持在低成本价。
成本高低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其关系到无人驾驶商业模式能否跑通的问题。
作为「竞争对手」,出租车/网约车的成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司机成本、车辆折旧和日常运营成本(比如加油充电、保养清洁、保险等等)。
无人车要「立足」,综合成本必须要比这三部分加起来低。
也就是说,无人驾驶通过技术替代,去掉了司机的成本还不够,还需把整车成本降下来。
Apollo RT6 目前 25 万的成本价毫无疑问做到了这一点,汽车之心稍作计算,Apollo RT6 每月成本仅为 4100 元。
据了解,Apollo RT6 会于 2023 年率先在萝卜快跑上投入使用,届时打车价格将比传统出租车/网约车更具竞争力,为公众提供一种全新的未来出行方式。
对于百度来说,Apollo RT6 的应用让其在部分城市率先跑通商业模式,并带来规模化的复制,以抢占无人驾驶市场。
回到文章开头,2022 年是自动驾驶行业经历过最差的一年吗?从 Argo AI 等的遭遇来看,当然是的,多年苦心经营,最终一朝梦碎,化作历史的尘埃;
然而,代入 Waymo 和百度的视角,却可能是相反的感受:这也是最好的一年,无人驾驶在 2022 正式开启商业化,让它们离目标从未如此接近。
尤其是百度,在深耕技术、产品、运营多年后,终于等来了放手大干、一展拳脚的好机会,随着其全无人驾驶落地,下一步将冲击网约车和出租车市场。
目前,百度的无人驾驶规模化扩张正蓄势待发。
2023 年,百度 Apollo 将持续扩大业务规模,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增加投放 200 台全无人驾驶运营车辆,着力打造全球最大无人驾驶运营服务区。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无人驾驶的推广,涉及方众多,除了企业层面的发力,政策角度的放宽也极为所需。
目前,美国旧金山已开放了全市区 7×24 小时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
同时,凤凰城的无人驾驶运营区域也不断向核心城区扩充;此外,从凤凰城天港国际机场到市中心,还落地全球首个全无人自动驾驶打车服务,进行 7×24 小时全天候运营。
相较国际,国内向无人驾驶服务开发的区域和时间还比较有限,未来只有自动驾驶政策层面进一步放开,才能促成越来越景气的行业态势,并在新一轮汽车智能化及无人驾驶出行服务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位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