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尽管全球半导体的供应逐渐恢复,但基于行业需求不一,目前消费电子普遍过剩,而汽车和工业类需求还处在供不应求阶段,加上国际环境影响,厂商交期时常出现递延的情况。以德国为例,由于担忧交期递延问题,德国电子产业仍备有12周以上库存,芯片巨头英飞凌2023财年汽车业务产品的产能也已售罄。
德国电子产业:依赖亚洲供应链,平均备有12周以上库存
据德国商报报导,虽然欧洲疫情已回稳,但德国电子产业对零组件的交期递延仍然十分担忧,为此仍平均备有12周以上库存,主要原因:无论是显示器、MCU或是电池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德国工业对少数国家或地区的供应链特别依赖。
例如,几乎所有电池及大部分稀土仰赖中国;晶圆主要来自中国台湾及日本;芯片则依赖中国台湾包括台积电在内的半导体厂商。
德国电子产品制造商Katek采购主管Christoph Antener举屏幕为例,95%电子装置显示器来自中国6家供货商。
事实上,某些零组件仍有来自欧洲的替代品可供选择,但由于价格较高,厂商宁愿舍近求远向亚洲采购。
Antener经理以印刷电路板(PCB)为例表示,欧洲制的PCB是比亚洲贵40%到60%。
德国芯片依旧短缺,英飞凌2023财年汽车产能售罄
疫情期间,芯片短缺曾让德国汽车产业陷入瘫痪数月之久,大众、戴姆勒、奥迪、宝马、奔驰、保时捷等德国车企接连减产、停产。
欧盟意识到半导体重要性,试图透过数百亿美元的补贴,重塑欧洲半导体制造产业,以期摆脱对海外供货商的依赖。然而,兴建新厂尚需数年,即使晶圆厂投入生产,欧洲因缺乏后段封装测试产业,仍需送至亚洲厂商进行后段加工。
目前疫情高峰已过,即使制造商也投入大量资金兴建新厂,但欧洲芯片依然短缺。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表示,如果半导体零部件的供应短缺持续下去,到2026年全球出厂的汽车将减少多达20%。VDA指出,到2030年之际,汽车产业对半导体零的需求将较当前增加2倍,高于全球半导体市场需求成长的1.8倍。尤其是,制程较老旧的90纳米及更成熟制成半导体对汽车产业来说仍然重要。目前,只有不到20%的资本支出将用于节点65纳米或更成熟的节点制程,这对汽车产业未来对于半导体的需求量远远不足。
德国电子数字产业协会(ZVEI)总裁Dr. Gunther Kegel表示,特殊用途的MCU仍供不应求,即使是成熟制程产品依然如此。芯片供应恐怕得到2023年年中才能有所改善,2023年底始能彻底摆脱缺料窘境。
德国半导体巨头英飞凌也放出过类似信号。据英飞凌最新财报显示,英飞凌第一季营收报39.5亿欧元,同比增25%,其中汽车业务贡献18.7亿欧元。
英飞凌财报会上表示,预计汽车MCU的短缺情况有望在下半年缓解。另外,随着电动汽车和辅助驾驶技术不断发展,客户现在更愿意签署产能预留协议或签署长单以确保半导体供应。为满足此类需求,该公司正在将生产速度提高到每天近100万件。2023财年(即2022年10月1日-2023年9月30日)英飞凌汽车业务产品的产能已全部预订完毕。由于消费者市场需求前景疲软,它能够将部分MOSFET产能转移到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基础设施的生产中。
来源:满天芯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