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张、供需缺口持续加剧,互联网医疗、发展是大势所趋。比如,我国执业医师数量还远远无法应对日均门诊量,亟需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扩大医疗服务供给,互联网医疗大有可为。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和短板也逐渐显现。不少医院着手建设互联网医院,并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可以说互联网医院已成为公立医院标配。
医疗领域应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可以分为医疗核心业务和医疗非核心业务两大类。其中,涉及诊断、治疗的医疗核心业务分为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共三类,需要严格遵循资质要求;而以健康咨询、信息服务为主的医疗非核心业务,属于医疗服务的辅助、支持范畴,不能开展在线诊疗等核心业务的活动。严格规定了可以进行开展医疗核心业务的企业,让不具备资质的企业“沉入海底”。
在疫情冲击带来的重大变局中,在政策、行业与用户形成三重动力的当下,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充分抓住客观发展机遇,通过集聚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推进健康治理,发挥出破除资源约束、降本增效、方便快捷等价值效能,以及积极响应人民需求的社会责任价值,逐步形成聚焦“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行业价值共识。
“互联网+”正在强势进入医疗行业,疫情的出现,推动了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极速爆发。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其中,互联网+医疗一直是其中重要方面。
而诸如医联这样的严肃医疗的拥护者,也是在用踏踏实实的业务进展去落实自身的“严肃”信条。医疗行业的发展永远是“不能着急,也不敢着急”,而这些“冰山”浮出水平面供世人所见,也仅仅是规范行业的第一道关卡。任何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建立,医疗行业更甚。一方面,医疗行业是一个强供给的行业,要想互联网医疗能够真正为患者服务,绝不能仅仅是把线下的路径“照葫芦画瓢”地搬到线上,而是需要专家、协会、企业多方共同设计全新的路径,才能真真正正让互联网医疗为民所用。另一方面,从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说,行业标准可以复用在更多的互联网医院上,避免“重复造轮子”。
互联网是工具,能促成效率提升和服务创新,底层需要的都是能力,数字化必须与机制的创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效果。因此,只有在医疗、医药、医保的上积累量变,并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三者的联动,为大医院缓解压力,为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能力,为支付侧提升效率,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才能有看得见的改变。
互联网诊疗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曾指出,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政策贯彻不到位;部分模式的服务流程不合理,诊疗规范未健全;很多机构的医生准入监管、过程监管不力,线上诊疗培训不足;互联网医院数量多、规模小、建设周期短,运营管理质量并不乐观。下一步互联网医疗发展将不再是表面化,而是真正深层次的互联网医疗发展。例如,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公立医院作为改革主导,越来越多医生的加入,加大患者对互联网医院的信任,提升患者的黏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