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盲激光雷达大爆发,各路产品谁领风骚?

发布时间:2022-11-28  

11月伊始车载激光雷达赛道上演了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国外Ouster与Velodyne LiDAR宣布合并以抱团取暖,主打OPA技术的Quanergy甚至股市停牌,一时风声鹤唳,寒意阵阵;而反观国内,禾赛、速腾、亮道相继发布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新品或新进展,全力打造智能驾驶感知LiDAR硬件的最后一块拼图。


你方唱罢我登场,从规格参数全方位比拼到核心芯片自研,火力全开,赛道又“卷”到了新高度。


补盲LiDAR爆发背景大解析


为何补盲LiDAR突然在这个时间点爆发,为什么国内几大头部公司均瞄准补盲产品,补盲产品是噱头还是刚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得放在车载LiDAR整体市场格局大背景中来理解。


首先,当前第一波各个车厂的LiDAR量产项目已完成定点,各家团队都在主攻量产和交付。且以前向长距主LiDAR为主,数量从1颗到4颗不等,所配置的侧向或后向LiDAR,其型号一般也与长距主LiDAR一致,如Honda Legend、北汽极狐αS Hi版、长安阿维塔11、威马M7以及长城机甲龙,并没有单独配置专门的补盲LiDAR。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主LiDAR直接用作侧向成本不优,二是主LiDAR的规格侧重远距,和侧向补盲侧重大FoV又有所不同,真正用起来并不趁手。比如主LiDAR的垂直FoV只有25°-30°,难以覆盖近处小目标和高处悬空物。在规划下一代智驾硬件方案时,主机厂和智驾Tier 1必然会严肃认真地考虑补盲产品定位,因此有理由相信补盲LiDAR会成为下一个上车机会点。谁能先打造高规格、高可靠性、低成本的产品,谁就占据了先机。

速腾给出的补盲LiDAR视野对不同目标的覆盖(图源:速腾官网)


其次,前向长距主LiDAR格局已基本形成,以速腾、禾赛、华为为代表的905nm ToF技术路线(以转镜/MEMS扫描为主),以及以Luminar、Innovusion为代表的1550nm ToF技术路线成为主机厂的主流选择。对应的LiDAR产品基本已达成SOP状态,按惯例研发资源在C样阶段时已基本释放出来,从高效利用资源的角度,也应该投入新的产品开发。虽然下一代主LiDAR也在开发中,但谨慎推测只会是渐进式迭代优化,不会有较大的架构调整,意味着研发投入也相比第一代小了很多。而与长距主LiDAR形成天然互补的短距补盲LiDAR,则属于全新架构,自然成为了新的研发发力点。补盲LiDAR赛道已呈现芯片自研和集成架构的明显趋势,对研发技术功底要求更高,而收发芯片的自研技术突破,也能反哺长距主LiDAR,提升整个产品组合方案竞争力,相得益彰。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补盲LiDAR一时间密集发布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发布时间如此集中也凸显了头部LiDAR厂商激烈竞争的气氛,毕竟谁也不愿意被抢了头名。


补盲LiDAR产品大横评


说到补盲LiDAR产品,其实它不是一个2022年新事物,而是早已为市场熟知的产品形态。

早期L4 Robotaxi自动驾驶车上,一般会用倾斜式安装的16线机械式LiDAR来充当近距补盲,但到底还是权宜之计。


后来2018年Velodyne LiDAR发布了VelaDome,180°(H)×180°(V)视场角,30m@10%测距,专门用于补盲,速腾、禾赛后来也相继发布了类似的产品(RS-Bpearl、QT128)。如不考虑机械旋转架构和成本的因素,类似于VelaDome这类产品确实是非常理想的补盲LiDAR选择。


自动驾驶先驱Waymo也推出过机械旋转式的补盲LiDAR——Laser Bear Honeycomb,具有360°(H)×95°(V)的超大视场,搭载在自家Robotaxi的车身四周,与车顶主LiDAR形成360°无盲区覆盖,有一段时间Waymo还对外销售该补盲产品。


近几年补盲LiDAR赛道不断演进,衍生了很多新的架构,逐步从机械式向半固态、纯固态过渡,尤其是面向车载前装的Flash架构成为了新的研发重点。比如Continental 2021年量产的纯固态HFL110以及ibeoNEXT系列短距补盲产品,其中ibeoNEXT短距产品是市场上公认的“理想型”车载前装补盲LiDAR技术路线——纯固态VCSEL+SPAD架构,无任何运动部件,芯片化收发集成,大大提升可靠性和一致性,可谓重新定义了补盲架构。后来如禾赛、速腾、亮道均是沿用了类似的方案。除此之外,一径ML-30s是一款基于MEMS扫描的半固态补盲LiDAR,很有特色,规格也较为突出,在非车载前装领域应用较多。


下面我们将逐一梳理分析目前市场主流的几款补盲LiDAR产品,从产品定义、规格、架构、核心器件等角度对比总结各自特点。


禾赛FT120


11月2日禾赛发布了ADAS 前装量产车的纯固态近距补盲激光雷达产品FT120,这也为禾赛创下了一个“第一”,即在目前已完成车载前装长距主LiDAR定点交付的厂商中,禾赛是第一家发布补盲LiDAR产品的。


先看一下FT120的基本规格参数:


· 测距:min0.05m-max100m,20-30m@10%


· FoV:100°(H)×75°(V)


· 分辨率:160(H)×120(V)(均匀分布)


· 角分辨率:0.625°(H)×0.625°(V)(均匀分布)


· 帧率:Typ. 10Hz, 5-60Hz


· 点云密度:192000/s 单回波(10Hz)


· 功耗:<12W


· 尺寸:50×70mm(最小外露视窗尺寸),整机68×75×90mm(W×H×D)


根据官方介绍,FT120是基于VCSEL+SPAD架构,采用E-Scanning逐行电子扫描方式,也称为Sequencial Flash,即同一时刻位于同一行160个通道激光器同时发射激光脉冲,然后下一行160通道紧接着发射,这样连续逐行发射120次,完成整个VCSEL面阵的扫描发射,构成一帧扫描,接收端同样采用一一对应的逐行探测模式。该扫描方式优点是单次多通道收发,可以大幅提高点云密度,但是通道间的串扰是一大挑战。


在核心器件层面,FT120的VCSEL面阵由两块自研的GaN驱动芯片进行脉冲出射控制,接收端采用的是一块自研的SPAD芯片,类似于Sony IMX459,将光电探测端和数字逻辑端(含逻辑控制、TDC、读出电路等)集成到到一起,提升系统集成度,可以直接输出信号统计直方图信息,并借助成熟的标准CMOS工艺实现规模量产,持续降本。


考虑到收发一一对应,SPAD的超像素规模达到了160*120=19200,近2万个超像素,假如按每个超像素由3×3=9个像元构成,那么SPAD总像元数规模接近20万,从面阵规模上,这将是一款非常优秀单光子接收芯片。


值得一提的是,禾赛还专门强调了FT120最小露出视窗尺寸,仅为50×70mm,不要小看这样的视窗光学设计,体现了强烈客户需求导向。更小的视窗露出面积意味着可以更好地与车身融为一体,提升美观度,对于车企工程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这款产品预计2023年下半年量产,禾赛宣称目前已经获得了多家主机厂超过 100 万台的量产定点,可见市场对这款产品的欢迎度。


速腾聚创E1


禾赛FT120发布的第二周速腾也紧接着官宣了其补盲产品——E1,虽然发布晚了一周,但是从规格参数上来看E1都压了FT120一头,E1预计将于2023年Q4量产,与禾赛FT120量产时间接近,双方PK气氛之浓可见一斑。


E1基本参数如下:


· 测距:max 120m,30m@10%


· FoV:120°(H)×90°(V)


· 分辨率:192(H)×144(V)(均匀分布)


· 角分辨率:0.625°(H)×0.625°(V)(均匀分布)


· 帧率:Typ. 25Hz


· 点云密度:691200/s 单回波(25Hz)


· 功耗:<10W


· 尺寸:30×70mm(最小外露视窗尺寸)


凭借上述规格,E1应该是目前已发布的所有纯固态补盲LiDAR中规格最能打的一款,将FoV推到120°*90°的同时,还保持了30m@10%的测距能力,而这些规格都是在25Hz帧率下获得的,这无疑能实现更多近距场景的感知覆盖,比如电瓶车横穿场景、无保护左转、近端低矮障碍物(如路沿等)。

补盲LiDAR应对弯道电瓶车横穿场景(图源:速腾官网)


而这背后得益于独特的2D寻址收发架构,按速腾的官方解释,E1采用了2D可寻址面阵VCSEL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灵活扫描模式,还能将峰值功率降到一维扫描的十分之一,极大的提高能量利用率,根据不同测距场景实时动态调节局部发射功率,达到最优的能量配比,对功耗和散热更加友好,同时结合时分复用、空分复用等技术,有利于降低通道间串扰。相比于1D寻址,2D寻址对VCSEL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芯片工艺、外延设计等环节都需要做出较大的调整,对VCSEL厂商的综合能力是很大的考验,而且驱动芯片的逻辑控制复杂度也大大增加。E1的芯片化架构设计也体现了速腾这几年在芯片自研领域的精进,E1将发射、接收、信号处理三大芯片集成到一块电路板上,大大简化了电路设计,而且自研了SPAD面阵探测器,该探测芯片采用了工艺更为先进的BSI 3D堆叠工艺,将SPAD面阵和SoC集成到一颗芯片。


值得强调的是速腾自研的接收SPAD芯片比Sony IMX459集成化程度更高,可以替代后端MCUFPGA等处理控制芯片,相当于系统中不再需要单独的SoC芯片,不仅提升了潜在性价比,而且简化了上游供应链,对核心芯片的自主控制力更强。速腾宣称该SPAD面阵规模超过25万像元,比IMX459的10万像元数还要多1.5倍,保守估计也比禾赛自研的SPAD面阵规模大,如此大规模面阵SPAD的车规量产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2.3 ibeoNext短距相比其他初创LiDAR厂商,德国厂商ibeo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成立于1998年),早些年一直从事低线数转镜式LiDAR研发,技术和工程经验积累较为丰富,Valeo的Scala1即是基于ibeo的Lux系列开发而成。但是在面向未来架构选择时,ibeo放弃了自己曾擅长的转镜方案,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步伐——纯固态Flash架构,它是整个行业中最早(2019年)提出Flash LiDAR概念的玩家之一。


其主打产品为ibeoNEXT系列,涵盖长、中、短距,短距LiDAR的基本规格如下:


· 测距:25m@10%


· FoV:120°(H)×60°(V)


· 分辨率:128(H)×80(V)(均匀分布)


· 角分辨率:0.94°(H)×0.75°(V)(均匀分布)


· 帧率:25Hz


· 点云密度:256000/s 单回波(25Hz)


· 功耗:<15W


· 尺寸:60×80mm(最小外露视窗尺寸,基于产品图推测),整机100×100×100mm(W×H×D)


ibeoNext并没有采用自研收发芯片,而是来自外部供应商,VCSEL来自asm OSRAM,SPAD则来自Onsemi,两者的面阵规模均为128*80=10240(其中SPAD规模是指超像素规模,非Cell规模),采用了首创的Sequencial Flash逐行电子扫描方式。ibeo宣称其产品可以提供环境目标4D信息,除了目标空间3D坐标,还能获得2D grey image(灰度图),这是SPAD探测器的独特优势,利用回波信号之间的背景光信息(近红外波段)对视场目标进行2D成像,类似于CMOS图像传感器,只不过是基于~900nm红外波段特征,但如何使用grey image智驾算法团队尚未形成共识,可能未来会挖掘出潜在价值点。应该说ibeoNEXT架构的优势在于短距,由该架构衍生的长距产品(140m@10%,11.2°×7°)目前来看难以与基于转镜/MEMS扫描架构的905nm/1550nm ToF路线PK,测距能力受限,且FoV过窄,组合使用反而增加了硬件成本。但是ibeo一直坚持向市场推介前向主LiDAR搭配侧向中距的解决方案,比如长城摩卡原本定点的方案,而短距产品应用拓展并没有得到ibeo足够重视,形成了以己之短攻人之长的局面,市场拓展不如预期,本预计2022年量产,但到手的定点合同现在也被友商截胡,可见产品竞争力陷入了困境,这也恐怕是近期ibeo申请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2.4 亮道LDsatellite近期亮道宣布其纯固态补盲LD satellite所采用的SPAD芯片已获得AEC-Q100车规认证,意味着距离LiDAR量产交付又近了一步。其实LD satellite早在2022年5月就已发布。据了解该款产品的技术方案与ibeo的短距LiDAR同源,规格也当基本一致,推测SPAD芯片和ibeo类似应该来自外部供应商,而非自研。


根据上一小节对ibeo产品的分析,从2019年开始ibeo一直积极主推前向长距LiDAR+2颗中距LiDAR的纯固态组合方案,短距的地位颇为尴尬,而ibeo有限的精力也限制了这款产品面向主机厂的市场拓展和深度定制。ibeo与亮道合作已久,后者的前身是欧百拓,是ibeo在中国地区的代理,后来亮道成立后也与ibeo建立了深度的战略合作,例如作为工程Tier-1角色参与ibeo中国市场拓展,除此之外亮道的业务还涵盖感知数据采集、感知真值系统、LiDAR验证测试等领域。所以亮道在ibeoNEXT技术平台上亲自下场打造短距lidar也就不足为奇,这对于双方来说是双赢之举,各取所需。只是ibeo主打的Flash前向解决方案在激烈竞争中暂时落败了,而短距产品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一时间的“香饽饽”,这样的局面应该是两家之前都没有预料到的。目前亮道正积极转型,将LDsatellite短距补盲LiDAR硬件产品作为公司的主航道,基于ibeoNEXT短距技术平台进行车规工程化开发,面向国内车企需求进行适配定制,官方预计2023年Q3实现量产。LDsatellite和禾赛FT120、速腾E1相比规格并不太弱,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且专注在补盲赛道,但是技术储备深度和芯片自研能力目前距离这两家尚有差距。2.5 Continental HFL110所有这些补盲LiDAR厂商中,Conti是唯一一家传统Tier1公司,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Continental在激光雷达领域耕耘已久,早在2008年就发布了SRL三点式激光雷达,曾在上一代Volvo XC60上搭载,测距仅10m量级,主要面向AEB防撞场景。其第二款激光雷达则是一款纯固态补盲LiDAR HFL110,下一代远距LiDAR产品HRL130也在其官方公布了,该产品是基于Aeye 1550nm ToF的平台技术,使用的是来自Fraunhofer的小尺寸2D MEMS(1mm尺寸)扫描方案,预计2024年量产。


下面我们重点聊聊HFL110,其基本规格参数如下:


· 测距:22m@10%(max 50m)


· FoV:120°(H)×30°(V)


· 分辨率:128(H)×32(V)(均匀分布)


· 角分辨率:0.94°(H)×0.94°(V)(均匀分布)


· 帧率:up to 25Hz


· 点云密度:102400/s 单回波(25Hz)


· 尺寸:100×120×65 mm(W×D×H)


这款产品并没有采用传统的VCSEL+SPAD方案,而是基于1064nm Nd:YAG固体激光器+焦平面InGaAs CMOS架构,采用全局扫描方案,即Global Shuttering,其中固体激光器来自炬光科技,而InGaAs CMOS探测芯片则来自Continental收购的ASC(Advanced Scientific Concepts, Inc.)公司。HFL110与HRL130类似,也不是Continental从0到1开发的,而是在2016年收购了ASC公司后在后者技术原型上进行的车规级工程化开发,当然车规级工程化本是Continental的强项。


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规格书上展示的工作温度只有-30~85℃,并不完全满足车规要求(-40~85℃)。HFL110早在2021年就已量产,目前这款补盲产品除了搭载在Lexus LS和丰田Mirai两款车(2颗侧向+1颗后向)以外,还没有其他的公开定点项目,一方面和其规格竞争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核心器件类型原因而导致成本高昂,据推测单颗BoM可能达到了至少5000元人民币的量级,3颗的成本对于一般车型来说过于昂贵。


 一径ML-30s


一径科技自成立起一直主打MEMS系列半固态LiDAR,目前旗下有两款产品,分别为短距ML-30s以及长距ML-Xs,后者是瞄准车载前装主LiDAR领域。


短距补盲产品ML-30s基本规格如下:


· 测距:中心视场20m@10%(max 45m),边缘视场14m@10%


· FoV:140°(H)×70°(V)


· 分辨率:320(H)×160(V)(均匀分布)


· 角分辨率:0.44°(H)×0.44°(V)(均匀分布)


· 帧率:10Hz


· 点云密度:512000/s 单回波(10Hz)


· 尺寸:137×110×66 mm (W×D×H)


ML-30s与前面几款LiDAR有所不同,并不是纯固态架构,而且采用了多通道收发+2D MEMS镜的架构,具体为8路传统EEL+APD收发通道,核心扫描器2D MEMS镜则来自Mirrorcle,整个视场由8个子视场二维组合而成,虽然小尺寸MEMS用于长距905nm LiDAR挑战较大,但是短距补盲LiDAR刚好规避了其短板,同时发挥其2D灵活可调的优势,这对于实现大FoV是非常有利的。


ML-30s于2020年量产,并已实现批量化交付,主要面向无人高速物流、末端配送、Robotaxi和机器人领域,凭借超大FoV和半固态化设计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但是目前来看车载前装应用并不是ML-30s的强项,一方面是受制于架构其成本不菲,而且向未来演进并不如纯固态方案友好,降本潜力小;另一方面露出的视窗尺寸较大,而且集成在车侧或车后将面临巨大的造型挑战。


不过最新的市场消息是,百度Apollo RT6定点一径科技新一代补盲激光雷达。


据说,相比较现有的ML-30s,其各项技术指标均有所升级。一径科技新一代补盲激光雷达的视场角超过行业水平的120°,实现360°的覆盖仅需要 3至6个激光雷达。


新产品在车规、性价比上都会所有提升,新一代补盲雷达也具备完善的车载应用条件,包括接插件、车载通信/同步方式、功能安全及诊断等。这个新产品如何,让我们也拭目以待。


什么样的补盲LiDAR才是合格的?


基于车载场景要求,一般认为理想的补盲LiDAR应该具备以下核心素质:


· 测距:0.1~>30m@10%


· FoV:180°(H)×180°(V)


· 角分辨率:<0.5°(H)×0.5°(V)


· 帧率:25Hz


· 功耗:<5W


· 最小外露视窗尺寸:<30×30mm


但是实际上受制于架构、成本、尺寸及工程约束,用理想规格作为车载前装补盲LiDAR产品开发目标并不现实,结合目前市场上主流补盲LiDAR产品性能及车载Corner case优先级排序,合格的补盲LiDAR应该达到如下基础规格:


· 测距:0.1~>20m@10%


· FoV:>100°(H)×60°(V)


· 角分辨率:<1°(H)×1°(V)


· 帧率:>10 Hz


· 功耗:<15W


· 最小露出视窗尺寸:<50×70mm


如此看来,目前只有走纯固态Flash路线的禾赛、速腾、ibeo、亮道这几家产品可以称得上合格,Continental的HFL110垂直FoV偏小,只有30°,一径的ML-30s视窗造型和半固态MEMS架构并不适合车载前装补盲应用,而速腾的E1在规格上目前无疑是领先其他各家的。


但是众所周知,车载前装上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纸面上的产品规格往往只是一块敲门砖,主机厂还会综合考虑成本、点云质量、车规可靠性、工程化适配能力、团队响应配合度、质量管控、供应链体系等因素。


从持续降本到自研芯片


打造补盲LiDAR产品天然有降本的巨大压力,一是因为搭载数量多(少则2颗,多则4颗),二是目前很多主机厂在使用主LiDAR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包括车规可靠性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环境适应性的考验(视窗遮挡/雨雪雾等)、融合感知算法的开发迭代等。在当前主LiDAR还没有完全“玩”明白的情况下,贸然再上几颗补盲LiDAR,整车的感知硬件成本控制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毕竟当前城区FSD功能落地优先级并不及高速HWP高,即前向120°*25°视野仍是车企关注的重中之重,另外城区FSD的最大瓶颈并不是感知,而是自车与其他目标之间行为博弈决策上,自动泊车AVP在依靠传统的摄像头、毫米波以及超声波雷达等感知硬件配置条件下,通过算法优化已足够应付绝大部分场景。因此主机厂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补盲LiDAR提供的额外价值能否抵得过硬件成本的增加所带来的挑战。


考虑到补盲LiDAR架构以肉眼可见的趋势收敛到VCSEL+SPAD纯固态方案,此处仅讨论该方案下的降本措施。首先需要拆解一下纯固态LiDAR的成本构成。纯固态LiDAR由以下基本硬件模块构成,包括激光器、驱动器、发射镜头、接收镜头、探测器(含数字逻辑端)、SoC、PCBA、视窗、壳体结构件、连接器等。


其中发射端、探测器、SoC是最核心的部件,合计占比高,发射端(激光器+驱动器)占比约25%,探测器占比约25%,SoC占比25%,其余占25%。总BoM成本约为200-250美金【按kk(百万)量级估算】。这里需要提一下,目前激光雷达用半导体激光器日渐标准化,普遍来自外采,且国内产业链较为成熟,有长光、纵慧、三安等一众VCSEL厂商,所以自研激光器并不是一件有收益的事情,虽说有成熟的VCSEL代工厂,但是涉及供应链较长,且外部供应商较多,如果供应商管理得当,并不会成为大的成本瓶颈。


所以降本措施主要瞄准光源驱动器、探测器和SoC这三大类芯片,而且这里面涉及到大量的LiDAR收发控制、信号处理等Know-how,各家对纯固态架构的理解差异也会导致这些芯片存在诸多定制,难以标准化,而且市面上可选的上游厂商较少。如车规级SPAD芯片仅海外的Sony和Onsemi可用,国内供应链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从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迭代速度以及掌控供应链的角度自研这些芯片也是有必要的。


如禾赛自研了驱动器、探测器,而速腾则更进一步,将SoC与SPAD探测器集成到一起,将集成化做到了极致,大大简化了后端处理,同时面向未来具有更大的降本潜力。但是挑战也不小,一是热效应更为聚集,SoC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如耗散不及时会直接影响SPAD性能,散热管理是一大关键,二是芯片设计的复杂度大大增加,信号链路较长,从光电转换端到数字信号逻辑端到再到MCU系统控制端,外加车载芯片功能安全的要求,一体化芯片设计和量产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对芯片设计团队和Fab厂都是很大的考验。


当然深度集成化芯片架构无疑是一条振奋人心的路,将有助于将LiDAR架构Camera化,持续降本的同时,性能可以不断迭代升级,而且将价值量最大的部分控制在自己手中,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借助芯片集成迭代和规模量产,未来将成本进一步降到1000元人民币(150美金)以内,2023年后补盲LiDAR车载前装上量将大大可期。


文章来源于:电子工程世界    原文链接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文章

    规划并在扫拖过程中快速反应躲避障碍物,是消费者挑选扫地机时的重要考量因素。目前,扫地机通用的智能扫拖路线方案是用一个LDS激光测距雷达投射出一条笔直的激光线到物体上,用图像传感器接收反射光线,经三角测距......
    、角度等等。激光测距在技术途径上可分为脉冲式激光测距和连续波相位式激光测距。脉冲式激光测距原理与雷达测距相似,测距仪向目标发射激光信号,碰到目标就要被反射回来,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是已知的,所以......
    激光测速仪的基本原理和具有哪些应用特点;激光测速仪是采用激光测距的原理。激光测距(即电磁波,其速度为30万公里/秒),是通过对被测物体发射激光光束,并接收该激光光束的反射波,记录该时间差,来确......
    飞芯电子推出高隐蔽性激光测距仪; 【导读】飞芯电子是一家面向各类应用领域利用各类探测机理提供各类收发端芯片的3D传感器芯片设计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激光雷达3DToF芯片......
    行车防撞器还可以与其他安全装置相结合,如红外线防撞器、雷达测速仪等,共同构成行车安全保护系统,提高行车安全性能。摩天射频激光测距传感器产品覆盖:宽温度范围,复杂表面,毫米级精度、0.1-40米量程距离监测应用。对于用于汽车防撞探测器的激光测距传感器推荐如下选型表: ......
    的重复度几方面来评价。依据这个原则,通常认为激光雷达的核心性能参数有帧频、最大探测距离和最小探测距离、视场角、距离分辨率、水平角分辨率、垂直角分辨率、点频以及测距精度和测距准确度。 根据现有激光测距......
    束的回波信号来获取目标信息,所以还可实现全天候的工作。不过,激光雷达易受大气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的烟尘影响,要实现全天候的工作环境在目前来讲还是最困难的事情。 原理 实际上,激光雷达技术的前提是激光测距技术。我们通常能见到的测距......
    飞芯电子ABAX-CJ-01高隐蔽性激光测距仪全新面市!; 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机器视觉的飞速发展,激光测距凭借着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等优势,在检测、测量和控制等行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已被......
    脉冲激光测距仪的类型分类及应用分析;  脉冲激光测距仪作为军用装备器材,发展于60 年代初。经过30 多年的开发、研制和装备,目前国外已完成了“手持式、脚架式、潜望式、坦克、装甲、水面舰载、潜艇......
    发射波到接收波的时间差 图(2)光强-时间法激光雷达关键器件 基于合理的器件选择和方案设计,光强-时间法的激光测距仪、激光雷达......

我们与500+贴片厂合作,完美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为品牌提供定制化的推广方案、专属产品特色页,多渠道推广,SEM/SEO精准营销以及与公众号的联合推广...详细>>

利用葫芦芯平台的卓越技术服务和新产品推广能力,原厂代理能轻松打入消费物联网(IOT)、信息与通信(ICT)、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及工业物联网、装备及功率电子...详细>>

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电子元器件采购流量,创新性地为这些物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我们的高效数字营销技术,不仅可以助你轻松识别与连接到需求方,更能够极大地提高“闲置物料”的处理能力,通过葫芦芯平台...详细>>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半导体产业生态系统。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互联网生态公司。目前,我们已成功打造了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大健康医疗、机器人和材料等五大生态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详细>>

我们深知加工与定制类服务商的价值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倾力为您提供最顶尖的营销资源。在我们的平台上,您可以直接接触到100万的研发工程师和采购工程师,以及10万的活跃客户群体...详细>>

凭借我们强大的专业流量和尖端的互联网数字营销技术,我们承诺为原厂提供免费的产品资料推广服务。无论是最新的资讯、技术动态还是创新产品,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平台迅速传达给目标客户...详细>>

我们不止于将线索转化为潜在客户。葫芦芯平台致力于形成业务闭环,从引流、宣传到最终销售,全程跟进,确保每一个potential lead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大幅提高转化率。不仅如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