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车企裁员的消息频频被传出。在上周五,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宣布计划在2022年底前,在全球范围内裁员至少10000人,包括约10%的管理人员。裁员规模相当于戴姆勒全球员工的3%。
无独有偶,在上周三,大众旗下的“利润主力”——德国奥迪表示,为了应对新车销售陷入停滞,以及纯电动汽车(EV)等新技术开发的投资膨胀的危机,宣布到2025年将裁员9500人,裁员人数占其全部员工人数约1成。同时还将削减德国国内主要工厂的产能,到2029年达到削减60亿欧元成本的效果。
9月,彭博社援引德国杂志Manager Magazin报道称,宝马近期在德国也有裁员计划,裁员规模最高达6000人,该项计划将在本月公布。宝马在今年3月时,就提出了120亿欧元的降成本计划,并开始缩减其德国员工的奖金。
3家知名的大型跨国车企都开始削减开支,可想而知,今年车企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今年车企裁员情况
在今年,国内车企的生存情况也不容乐观。
一份10月9日银行内部通知邮件指出,国内包括众泰汽车、猎豹汽车、华泰汽车、力帆汽车这四家车企,年底或将进入破产程序,预计将给上下游产业链带来共计500亿元人民币的坏账。通知要求银行内部团队对上述四家车企的上下游产业链经营情况展开风险排查。
消息被曝光后,众泰、力帆和猎豹汽车都否认了破产传闻。
在“破产”风波后,猎豹汽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降薪和裁员以减负自救。高管最高降薪50%,而裁员范围为工龄5年及以下的员工,预计有3000人被裁。
作为国内车企“独角兽”的蔚来汽车,也宣布在9月底前裁员1200人。加上此前3月裁掉的1400人,蔚来在今年已经裁掉了约20%的员工。
国内的头部的造车新势力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其他车企的生存现状何等艰难。
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受汽车市场持续下行的影响,汽车行业内部持续“洗牌”,国内三四线品牌车企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在今年,由于资金压力,至少10家新造车企业被曝出现裁员、停产、欠薪、甚至拖欠供应商货款。
国外车企也纷纷宣布裁员,据国际电子商情不完全统计,下列国外车企在今年公布的裁员人数超过8.45万人。
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车市寒冬持续
“最好的时期已经过去。”大众集团的CFO Frank Witter 在11月的电话会议上说道。
自2019年起,全球宏观经济疲弱,加上消费者需求放缓,汽车制造商因业绩承压,纷纷调低销量和盈利预期。日产在一季度的净利骤降94.5%;而奔驰在决定裁员之前,已经持续三个季度净利润下降。在今年,按照奔驰预测,汽车部门的净利润或降至3%。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并一直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全球燃油车的需求被挤压。
在2018年,中国销售新能源车125.6万辆。工信部在近期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最新目标是到2025年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提高到25%左右。
从全球来看,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9》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500万辆。
据外媒报道,大众决定从2020年开始量产电动汽车,以达到欧盟的要求。如果2021年大众不能达标,则可能面临18亿美元以上的罚款。据悉,在德国汽车业“排放门”丑闻后,大众决定从2020年开始量产电动汽车,以达到欧盟的要求。
事实上,大部分传统车企如大众、奥迪、宝马、保时捷和戴姆勒等都不太可能达到欧盟的要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卖电动汽车。大众在上个月宣布,未来五年内将在混合动力、电气化和数字化领域投入6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697亿元),并预计未来10年将推出135款新能源车。
由于电动汽车零部件没有燃油车多,需要的人力只会减少,裁员动作自然不会停止。据CNBC报道,生产一台燃油车需要6.2工时,而纯电动汽车只需3.7个工时。且电池的生产工序复杂,更依赖自动化,需要的人力更少。
不过,裁员只是在短期内减少亏损的经济手段之一,并不能解决企业盈利问题。
未来几年,正是考验车企实力的时候,在此期间,如何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是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的课题。
责任编辑:Elain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