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商业化:有人ICU,有人IPO

发布时间:2023-03-15  


自 2013 年百度开始无人车项目研发算起,今年是中国企业布局自动驾驶第十年,一批企业开始扎堆 IPO。


今年 2 月,在禾赛科技拿下「激光雷达第一股」之后,IPO 融资成为国内自动驾驶行业近期的热词,业内传出至少 4 起拟 IPO 事件,包括 Momenta、知行科技、文远知行、智加科技。


自 2021 年以来,行业众多头部公司频遭变故,涉及高管变动、裁员、关停等。


2021 年 4 月,前 Waymo CEO John Krafcik 从 Waymo 离职。2023 年 3 月,图森未来创始人、技术核心人物侯晓迪宣布辞任图森董事会职务,或将永远离开图森。


而自动驾驶卡车公司 Embark Trucks 近期宣布关停,成为第一家倒闭的自动驾驶上市公司。更早之前,估值超过 70 亿美元的自动驾驶明星公司 Argo AI 也被福特关停。


自动驾驶领头羊 Waymo3 月初就宣布裁员 137 人,且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岗位。据统计,自 2023 年以来,Waymo 总裁员人数达到 209 人。


在自动驾驶商业化之路上,有人 IPO,有人 ICU。


谁又将成为下一个?


01、自动驾驶 IPO 扎堆,前装量产推动?


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在二级资本市场已经冷清许久。


2021 年 4 月,图森挂牌纳斯达克,拿下「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同年 6 月,滴滴因数据安全问题引发监管风暴,小马智行、智加科技赴美上市计划搁浅。


2022 年 10 月,据海外媒体 Startribune 披露,文远知行上市赴美 IPO 加速,后被官方出面否认。


直至去年 11 月,行业阴霾渐散。亚朵酒店登陆纳斯达克,赴美上市出现转机。


今年 2 月,禾赛科技拿下过去 18 个月以来,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最大 IPO,登上「国产激光雷达第一股」,市值超 26 亿美元。


此后,自动驾驶 IPO 在 3 月涌现,本月至少传出 4 起 IPO 事件。


3 月 6 日,Momenta 传出最早可能今年在香港或美国 IPO,融资金额至多 10 亿美元。


3 月 13 日,据彭博社报道,文远知行以保密方式拟赴美 IPO,并寻求筹集至多 5 亿美元资金;


此前,知行科技传出将赴港 IPO,拟募资 2 至 3 亿美元。此外,也有消息称智加科技或将重启美股 IPO。


乱花渐欲迷人眼。Waymo 成立 10 余年来今年首次裁员等事件,让「行业寒冬」观点一度甚嚣尘上。


与此同时,自动驾驶 IPO 为何却在集中出现?


综合来看,推动企业 IPO 的背后,是自动驾驶公司在 L2+「量产」领域出现交集。


具体来说,存在两端的重要变化:


一端是高级辅助驾驶系统 ADAS 走向 L2+;


另一端是自动驾驶 L4 级别公司走向 L2+。


这场双向奔赴驶向 L2+产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正是大算力芯片和激光雷达的普及上车。


此前,两者并不存在交集:ADAS 是辅助驾驶,相比 L4 级别自动驾驶,对人工智能的依赖性更弱。


L2+前装量产方案快速落地,正在成为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救命稻草。


智研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5 年,全球 L2 级辅助驾驶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可达 53.99%,但 L3~L5 级自动驾驶汽车的渗透率却只能达到 1.36%。


这一数据背后,一定程度成为揭示这场 IPO 盛况的「解码器」。


因技术和商业化遭遇瓶颈,长期依赖融资存活的 L4 级别自动驾驶公司,走向了 L2+自动驾驶前装量产。


究其目的,一是量产带动营收规模,以实现盈利;二是量产带动营收规模,进而借助 IPO 融资。


禾赛科技是通过量产跑通盈利模式并 IPO 的一个典型案例,但也能折射自动驾驶行业当下的困境。


据禾赛科技最新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9 年-2022 年前 9 个月,其净亏损分别达 1.2 亿元、1.07 亿元、2.45 亿元和 1.65 亿元。


从 2017 年到 2022 年末,禾赛出货量超 10.3 万台激光雷达,仅去年就占了 8.04 万台,但禾赛的毛利率则从 2019 年的 70.3%,一路下降到去年前三季度的 44%。


为什么激光雷达买的越多,毛利反而下降了?


「随着辅助驾驶市场产品出货量增加,以及出口出货量增加,激光雷达单元的平均售价将下降。此外,自动驾驶市场的产品售价每年将下降约 10% 至 20%。」禾赛在招股书中写道。


可见,在激光雷达领域,随着售价进入下降通道,超低毛利已日渐常态化。


而对于尚未形成商业闭环的自动驾驶公司而言,一旦外部输血中断,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在经过数年投资仍然不见回报之后,眼见得烧钱窟窿已然堵不住了,一级资本市场更多投资机构选择了「冷眼旁观」。


当一级市场资金难寻,处在生死一线的自动驾驶企业若不去 IPO 融钱,转瞬将进入 ICU。


此时,IPO 的优先级得到放大。在 L2+前装量产的这波风口下,一些基本跑通商业模式的企业,登陆二级资本市场底气渐足。


因此,在自动驾驶商业化之路上,呈现出两个面向:有人正在 IPO,有人正在 ICU,


02、行业洗牌背后,商业化之路「冰火两重天」


当国内一批自动驾驶企业因 L2+量产前装,迈出商业化的重要一步,国外一些头部企业却正在经历「寒冬」。


首先受资本寒冬冲击的,是 L4 自动驾驶企业。


2017 年前后,谷歌旗下 Waymo 和通用旗下的 Cruise,在美国一些区域推出 Robotaxi 服务,L4 无人驾驶商业化曙光显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自动驾驶创业热潮。


现如今,行业龙头生存维艰。


美国自动驾驶「双雄」——Waymo 今年已裁员 8% 以上,本轮裁员也是 Waymo 成立 10 余年来的首次;Cruise 在烧掉了近 20 亿美元之后,日前宣布今年将重心放在削减成本上。


此外,曾收购 Uber 旗下的自动驾驶业务的上市公司 Aurora,在考虑卖身主机厂或科技巨头。


背靠福特与大众汽车的 Argo AI 在烧完 37 亿美金后,于 2022 年年底宣布关停。Argo AI 两位创始人近期曝出将再创业,或转向自动驾驶货运。


曾被认为能率先走通商业化的自动驾驶货运领域,日子也并不好过。


自动驾驶卡车公司、曾经的资本宠儿 Embark Trucks 日前宣布关停,成为第一家倒闭的自动驾驶上市公司。关停原因是运营七年未能实质性开展业务。


相比于国内禾赛登陆美股引发的 IPO 上市热潮,在激光雷达领域,包括激光雷达鼻祖在内的 Velodyne、Quanergy、Ibeo,自 2022 年以来纷纷陨落,遭遇合并、退市、关停的命运。


资本市场愿意给予企业高估值,在于对其技术变现的期待。历经几年探索期,商业化难见成效,当资本等不了的时候,自动驾驶行业寒冬骤降。


而通过 L2+自动驾驶商业化活下去,正在成为自动驾驶行业的主线叙事。


福特和大众在关停 Argo AI 之后,宣称「将专注于提供更直接回报的驾驶辅助技术」。3 月 2 日,福特宣布组建了新公司 Lattitdue.ai,拉来 Argo AI 班底 550 人。


国内外同此凉热。


聚焦于 L2+商业化,一夜之间成为自动驾驶「全村的希望」。


早在去年,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轻舟智行纷纷加码 L2+自动驾驶:


1 月,小马智行发布面向前装量产的自动驾驶方案;


5 月,文远知行和 Tire 1 供应商博世合作入局,联手研发的 L2++高阶智能驾驶项目,预计在 2023 年量产上市;


与之同期,轻舟智航宣布与地平线合作,成为基于地平线征程 5 芯片的「高速+城区」NOA 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


L4 级自动驾驶企业,开始出现整体性转向的大趋势。


不过,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等这批最受瞩目的 L4 自动驾驶公司,转型 L2+高阶智能驾驶姗姗来迟。


Momenta 从 2016 年成立之初,就提出「两条腿走路」(量产自动驾驶和 L4 自动驾驶),2021 年,商业模式得到验证的 Momenta,成为抢手的资本新星,当年获得了上汽集团领投的 10 亿美元融资。


早在 2018 年,知行科技 CEO 宋阳曾对外称「满足所有场景的 L5 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在十年内不可能出现」,知行科技也是在早期切入 L2 级自动驾驶量产级方案的公司。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Momenta 拿到了上汽订单,在智己 L7 上实现交付。不愿将自动驾驶的「灵魂」交出去的上汽集团,深度绑定 Momenta;


知行科技继 2021 年 10 月拿到极氪 001 超 10 万套订单后,陆续获得长城、奇瑞、吉利、Smart 等多个一线主机厂的多个车型量产订单。


表面看来,率先进入量产的企业商业化似乎颇为顺利。


其实,从 ICU 到 IPO 的距离,远比外界想象得更短。


在自动驾驶国内外「冰火两重天」的背后,实际上是同一个命运的两种写法。


巨轮撞上冰山,能否接住为数不多的几个游泳圈,取决于溺水者是否足够幸运。


03、下一个 IPO 的会是谁?


在 L2+商业化风口下,下一个自动驾驶领域的 IPO 会是谁?


在 L2+前装量产方案落地的过程中,直接受益者来自 L2+级前装量产方案提供商、激光雷达厂商、自动驾驶芯片及算力方案提供商三大领域。


自动驾驶领域一批 IPO 企业正在路上。


近期,纵目科技科创板 IPO 恢复「已问询」状态。


此前,纵目科技的审核一度处于「中止」状态:2022 年 11 月,曾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4 个月后,由于招股书中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


纵目科技在智能泊车技术量产项目方面,与不少国内主流主机厂商建立了合作,包括长安汽车等。


纵目科技在去年获得了 10 亿元人民币及以上的融资。


完成这一级别融资额的,还有福瑞泰克。今年 1 月 31 日,福瑞泰克在 3 个月内完成 B 轮系列融资额,累计近 10 亿人民币,目前在计划 2023 年 IPO 申报登陆科创板。


对 L2+自动驾驶量产起到催化作用的激光雷达领域,商业化之路相对平坦。


禾赛科技上市之后,一度超过 Luminar,成为激光雷达上市公司的市值榜首。


被视为激光雷达量产元年的 2022 年,国内乘用车搭载的激光雷达出货量约为 16 万颗。


其中,禾赛科技、图达通和速腾聚创三家合计份额占到 96.9%。后两家已经传出 IPO 的消息。


华泰证券预测,2023-2027 年用于 ADAS 的激光雷达出货量将增长 20 倍。因激光雷达技术的迅速迭代,后来者存在反超机会,一径科技、探维科技、亮道智能等企业均完成融资。


在车载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去年 8 月,地平线传出计划融资 1 亿至 2 亿美元资金,并考虑在港股上市;


今年 1 月,黑芝麻智能也传出赴港 IPO 的消息,募资规模可能约为 2 亿美元。


这批在商业化探索中取得进展的企业,顺利走到了 IPO 门口。


若无完整可靠的商业化路径支撑,即便完成 IPO,不过是权宜之计,暂时「续命」罢了。


据 Guidehouse 预测,在目前数十家自动驾驶公司中,能够活到 2030 年的,不会超过 10 家。


至少,在眼下看来,自动驾驶企业跑通商业模式,增加盈利能力才是为将来计的良策。


文章来源于:电子工程世界    原文链接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我们与500+贴片厂合作,完美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为品牌提供定制化的推广方案、专属产品特色页,多渠道推广,SEM/SEO精准营销以及与公众号的联合推广...详细>>

利用葫芦芯平台的卓越技术服务和新产品推广能力,原厂代理能轻松打入消费物联网(IOT)、信息与通信(ICT)、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及工业物联网、装备及功率电子...详细>>

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电子元器件采购流量,创新性地为这些物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我们的高效数字营销技术,不仅可以助你轻松识别与连接到需求方,更能够极大地提高“闲置物料”的处理能力,通过葫芦芯平台...详细>>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半导体产业生态系统。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互联网生态公司。目前,我们已成功打造了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大健康医疗、机器人和材料等五大生态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详细>>

我们深知加工与定制类服务商的价值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倾力为您提供最顶尖的营销资源。在我们的平台上,您可以直接接触到100万的研发工程师和采购工程师,以及10万的活跃客户群体...详细>>

凭借我们强大的专业流量和尖端的互联网数字营销技术,我们承诺为原厂提供免费的产品资料推广服务。无论是最新的资讯、技术动态还是创新产品,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平台迅速传达给目标客户...详细>>

我们不止于将线索转化为潜在客户。葫芦芯平台致力于形成业务闭环,从引流、宣传到最终销售,全程跟进,确保每一个potential lead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大幅提高转化率。不仅如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