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华为Mate60系列是遥遥领先的存在,那么其全液冷超充桩就是一场及时雨,在国庆高峰上线,灌溉每一辆即将在高速上渴死的纯电车。
液冷超充,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你曾在普通的120kW超充桩补过能,那你一定经历过充电如举重般的尴尬:充电枪在卡口上拔不下来,充电线又重又长,搞不好有时候线缆还会打结,只是把充电枪从一片混沌中捞出来就已经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还落了一手泥。
过去到加油站,只需要跟站点人员喊一声95加满就万事大吉,现在还要自己倒车入库、扛枪对接、扫码充电,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总之,传统的充电体验主打一个费力不讨好,本质原因是高功率电器导致的散热问题,使得充电桩不得不堆砌更多的散热材料,最终转变成用户可感知的重量。
(图片来源:知乎@充换电研究)相比于传统风冷的“大力出奇迹”,液冷超充的散热方案换了一种思路,直接搞了一个“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风冷散热充电桩,线缆中会填充大量导热、绝缘材料,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电阻热会传导至充电桩内部的散热板,再通过散热板背后的大功率风扇将热量散发至外界。
液冷超充之于风冷的关系,就如同PC主机中液冷和风冷的关系。
由于液体导热强、比热容高,其天生就是理想的导热材料。液冷板中,液体管道如盘山公路般呈“U”形环绕,将散热功率最大化。在水泵的作用下,导热液体不断流动,就如同人的动脉和静脉,水冷桩的入水管带来冷水,出水管送走热水,热水在远处的散热器中冷却重新注入,如此循环,就可以完美散热。
至于为什么现在各家的大功率充电桩都在搞液冷,其实也跟PC一样:梦幻单风扇单热管肯定压不住i9,但液金水冷能让RTX4090Ti冻感冒。液体相比空气介质能带走更多的热量,所水冷散热系统的散热上限高,能够压得住动辄600kW的高功率发热。
综上,由于导热能力提高,以及散热器外置的特点,水冷超充桩不仅线材轻且细,桩子的体积同样也小巧很多。为什么大功率超充成了各家必争的技术?制约纯电车续航的因素无非有如下三种:1)电池容量;2)补能速度;3)能耗表现。这三者提升任一因素,纯电车的续航都能延长。比如 极氪001 ( 参数 | 询价 ) 的麒麟电池,用140度的容量大力出奇迹,实现了纯电车的1000km+续航。
奔驰EQS,虽然丑是真的丑,但人家百公里12个电的能耗也确实出众。同样的电池容量下,EQS就是跑得更远一些。
至于补能速度,它其实不能直接提高纯电车的续航能力,而是通过“续命”的手段让纯电车重获新生。那为什么还是把它放在制约纯电车续航的因素里呢?你想啊,如果路上的充电站比加油站还多,里面的充电枪比加油枪也多,甚至充满电比加满油还快,那纯电车还有续航焦虑吗?压根不存在了。现在的情况是,行业难以做出更大密度的电池包,就如同蔚来的150度半固态电池至今还难产;能耗表现难以突破半导体物理极限,毕竟我们造不出“水滴”。但是,充电功率可以提升啊,我们用手机的时候,能把“五福一安”卷到媲美笔记本的240W快充,同样的路,让电动汽车再走一遍不就行了?
这就是当下发展800V架构的要义,不仅是为了更低的能耗,更是为了更快的补能体验。古有充电5分钟,通话俩小时,今有"一秒一公里"。这就是超充的恐怖之处。目前,华为的液冷超充桩能做到最大输出功率600kW、最大电流600A,相当于一秒钟能充0.16度电。按照16kWh/100km的电耗水平来算,那确实是“一秒一公里”。
看样子,“充电5分钟,续航俩小时”的梦,真的要照进现实了。结尾在餐饮行业,我们讲究“翻台率”,同一张餐桌被使用的次数越多,吃饱的人就越多,商家也赚的越多。电动汽车充电同样也讲究“翻桩率”,同一根充电桩被使用的次数越多,喂饱的车就越多,能愉快上路的车主也就越多。国庆佳节,不少纯电车主不仅被堵在高速路上,还被堵在了服务区内,等待充电资源的释放。如果每辆车要充半小时才能重新起航,那就意味着下一位车主要在充电桩前干瞪眼半小时。但如果超充逐渐普及,充不到10分钟就能让电车毫无压力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电动汽车车主就再也不用为了“抢桩”而进行新时代拔河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