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和欧盟计划在芯片、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的关键材料研发上正式展开合作,部分原因是为了将有前途的新材料投入实际应用,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官方表示,此次合作的重点包括电动汽车核心的钠离子电池和半导体材料,主要是在秘书处层级之间进行讨论,日本和欧洲从事尖端材料研究的机构也将参与其中。
欧盟委员会创新、研究、文化、教育和青年事务委员伊利亚娜・伊万诺娃 (Iliana Ivanova)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共同利益领域建立“先进材料对话”(Dialogue on Advanced Materials)对话框架将使双方受益。该框架将于 4 月启动,以回应欧盟方面的提议。据日经报道,该框架旨在帮助减少对中国稀有金属等材料的依赖,而稀有金属是电动汽车电池等产品的关键成分。
伊万诺娃指出,合作可能涉及可再生能源、交通、建筑和电子产品等领域的材料。双方设想的一个具体领域是钠离子电池的开发,钠离子电池被视为电动汽车下一代颇具前景的动力来源。这种电池不使用中国掌控的稀有金属,并且比传统电池的生产成本更低。
“随着中国在钠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欧盟希望在这一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因为预计随着人们转向使用电动汽车,这一需求将不断增长。”报道写道。
此外,欧盟还希望利用日本在金属纳米颗粒方面的技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效率,而可以帮助智能手机节约能源的纳米颗粒也在讨论的材料之列。展望未来,欧盟打算将其研究支出集中在先进材料上,并为开发和大规模生产提供大量支持。
伊万诺娃称,她希望日本和欧盟能够共同努力,为尖端材料制定国际标准。“我还想共同开发基于纳米信息学(利用数字建模技术和工具)的纳米材料安全评估标准方法。经合组织(OECD)内部也在讨论这种标准方法,以确保高科技应用中的安全和环境管理。”
尽管日本车企一直以“保守”著称,导致电动化发展相对落后,但最近一段时间它们也在积极追赶。
“日本和欧盟在先进材料创新方面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伊万诺娃说道,到2020年,欧盟和日本在该行业的投资总额分别为198亿欧元和140亿欧元。“加强对话,讨论共同关心的领域和可能的合作,只会对双方都有利。”
近年来,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众多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纷纷“出海”,成绩斐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大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 而其他一些国家则开始紧张了起来,甚至贩卖起“焦虑感”。
去年 10 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并抽取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为首批调查对象。而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对欧盟 27 个成员国的电动汽车出货量略高于 75600 辆,同比下降 19.6%。
今年1月,丰田、本田、五十铃和三菱等日本车企宣布与泰国政府合作,在未来5年内投资1500亿泰铢(约合43亿美元),主要用于电动汽车生产。
此外,日产在英国森德兰,丰田在美国肯塔基都在增加投资计划,以生产电动化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