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23年5月30日——IDC《中国季度乘用车市场数据追踪报告,2023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在2023年第一季度整体车市遇冷的大背景下,具备智能座舱功能的乘用车出货量下降至420.8万台,同比下降1.6%,优于整体乘用车市场-6%的水平。智能座舱功能的渗透率在2022年达到86.8%,2023年第一季度继续稳定增长至88.8%。
智能座舱是乘用车市场向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支点,外显于车上多个不同的座舱功能,展现在用户端则是整体化的座舱体验,受相关软硬件生态中的多重技术因素影响。中国市场用户端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为智舱功能的落地在接受度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对座舱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汽车厂商及核心供应商均集中发力,力求更早推出创新型产品,从而在用户习惯的塑造上赢得先机。
中国乘用车市场智能座舱的发展在过去积累了良好的势能
在硬件基础方面,就电子电气架构向域集中控制的发展而言,座舱域的整合程度领先于其它控制域,为功能间的协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车载芯片技术日新月异,算力水平与能耗比的提升使软件应用在精细度与复杂度等方面远超过往。屏显方面,Mini LED正逐渐落地车舱,不仅在屏幕亮度、对比度与其它光学指标上优于传统的面板技术,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耗。
在软件层面,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车内DMS系统及语音交互功能对长尾问题的覆盖边界不断拓宽,加之域控对多维信息的融合处理,使车上人机交互系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更像一名助手,而非简单的执行者。流媒体技术的进步极大丰富了座舱内多媒体影音娱乐在内容方面的丰富度,赋予座舱场景更加丰富的方式提升用户粘性。理想、广汽传祺等厂商开始在部分车型中面向后排装配显示屏,为座舱场景软件潜力的挖掘提供了充分的硬件基础。
此外,就整个行业而言,应用生态的开放性不断增强,使游戏设计、影视制作等跨领域主体得以为汽车行业贡献价值,当然这也有赖于车载芯片与显示屏硬件的不断增强。
将整个乘用车市场划分为不同价位段后,IDC发现售价在人民币30万以上(不含税,本文中所提示价格段皆为不含税价格)级别的车型普遍具备至少一项智能座舱功能;对于定价在人民币20万级别价格段的车型,智能座舱功能的渗透率在2023年第一季度亦步入90%+的行列。针对新能源车及小型乘用车的优惠政策对10万以下价位段市场的影响较大,这些政策在2022年年底的退出使这一价位段中智能座舱功能的渗透率产生了一定波动,但长期依然呈现上涨的趋势。
纵览当下整体乘用车市场,在现有车型中实现程度比较高的智舱功能包括基于车联网的车载多媒体影音娱乐系统、语音控制、智能导航:
车载多媒体功能在人民币20万以上价格段市场中的渗透率按出货量计算高于90%。在人民币10到20万价格区间内的增长较为明显,促成这一变化的车型包括比亚迪海豚、元PLUS,以及广汽埃安旗下系列车型出货量的增长。此外,基于车联网的多媒体影音娱乐功能对于定价人民币10万以上新能源SUV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
语音控制功能在高价位段车型中渗透率亦超过90%。GPT大模型掀起的热潮将推动对话式AI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产品化,一方面,将提升中高端车型上语音控制功能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将降低智能语音控制功能的实现成本,推动这一功能向入门级车型的下放,尤其对于新能源车型。
智能导航功能在人民币20万以上价格段市场中装配车型的出货量占比高于80%。过去一年中,智能导航在人民币10到40万元价位的传统动力车型中的装配率显著提升。其中在人民币10到20万价位段的提升主要来自大众速腾的更新换代与吉利博越L上市,人民币20万以上部分源于整体市场车型普遍的更新迭代。
疲劳监测、远程启动功能主要装配于高端车型,渗透率随价位段降低逐步递减的现象较为明显:
疲劳监测功能对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在过去一年主要集中于高端车市场。其中,高端轿车市场的增长受蔚来ET5的上市影响较大。高端SUV市场中,理想L8与宝马X5带动了疲劳监测功能装配率的提升。新势力车型在高价位区间的发力改变了疲劳监测功能对市场的渗透格局。
远程启动功能在新能源市场中的实现程度较高,尤其对于SUV车型,在人民币20万以上价位段市场基本实现全覆盖。受其竞争刺激,传统动力车型市场中远程启动的渗透率亦显著提升,吉利车型新旧迭代与宝马X5所带来的变化较为突出。
未来智能座舱发展空间 电车对油车的替代不仅改变着用户以车辆作为移动工具时的使用习惯,也在重塑着座舱的使用场景。传统汽油车上的蓄电器容量较小,需要依赖车辆发动机的持续运转为其充电。并且在发动机停止工作后,需要维持足够的电压以保证发动机再次启动时能够点火。然而纯电动车蓄电器所存储的电量需要长时间支持上百千瓦的电动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提供动力。与之相比,车内音响与空调的功率水平仅在千瓦级别,与电动机相差两个数量级,车载显示屏更是在千瓦以内,即使外接冰箱等电器设备,耗电水平亦仅以千瓦计。纯电车的电量压力主要来自于行车,而在应对座舱场景时绰绰有余。与此同时,纯电车的充电场景又为用户创造了停车状态下挖掘座舱功能潜力的触点。电车座舱对用户的粘性将远超油车,汽车市场中电车对油车的替代将使车辆作为第三空间的流量潜力被逐渐发掘。 随着车辆底层架构的不断优化与芯片算力的不断增强,多域融合、舱驾一体的趋势将逐渐凸显,不仅在成本方面为厂商带来优势,还赋予了智舱功能更大的发挥余地,例如导航功能与电池管理系统间的跨域协同将使电动车的续航管理更加贴近用户的具体需求,驾驶辅助功能进一步的可视化将优化智驾系统与用户间的协作模式。 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博表示,语音、视觉等多模式交互的融合与AI理解力的跃进将使智舱系统与用户间的人机交互在人性化的方向继续迈进,不仅实现对功能性需求的满足,还将减少用户在发出指令时花费的心智,从而发挥情感价值。车辆将更多地参与用户生活,在未来的智能生态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