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造假猖獗下芯片检测需求倍增
日媒日前在报道指出,更多的假芯片在缺货潮下涌入日本市场,变相促进了芯片检测市场的繁荣。
要知道,假芯片生产出来的成品可能会出现带来重大的收入、健康、安全问题。然而当前的缺芯市况,让制造厂商也别无选择,只能使用那些难追溯、甚至连供应方也说不准品质的未售出的库存。
总部位于东京的芯片分销商CoreStaff发现,芯片真伪检测的请求比2020年同期增加了3至4倍。该公司总裁Masaki Tozawa表示:“芯片越难获得,检测真伪的需求就越高,因为高额利润下 ,市场制假售假就会更加猖獗,终端买到假冒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大。”
和过去分销商自愿无偿为客户提供产品检测服务以满足部分买家的高质量需求不同,在缺货潮下,为客户提供检测芯片真伪为业务的芯片分销商越来越多。
无独有偶,由于检测需求较以往暴增3倍,英国分销商Princeps Electronics也推出了有偿的检测芯片服务,需要客户支付一笔 不算便宜的检测费用。
2021年7月,生产检测芯片真伪用的X光仪器的制造商Creative ElectinInc首席执行官 Bill Cardoso 表示,售价9万美元的检测仪2021年销量同比2020年同期增长一倍。
上述迹象反映出终端厂商为了避免规避买到假芯片对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可能有了新的诉求外,也折射出当前缺芯市况下供需双方都在积极应对这场空前的生存“大考”。对此,国际电子商情建议:企业在注重检测必要性的同时,对于供应商也要加筛查力度,从多方面定期考察。
-缺芯让制造业重新强调产品实用性
本月早些时候,国际电子商情曾在报道中提过,自去年Q3其持续至今的芯片短缺正在改变日本制造业者们的生产决策:如汽车领域,日产汽车为了减少依赖定制化芯片开始重新设计汽车,改用更多通用芯片;如相机领域,索尼已开始停止接受部分相机订单;家电领域,如Fujitsu General正在重新设计空调电路。就连芯片设备制造商Disco也从原来的使用50种不同类型的芯片来控制自己的设备,减至4种。
事实上,由于全球芯片短缺,供应受限,工业电子和消费电子的组装厂被迫采购曾经在市场上流通,或现在被作为囤积起来的过剩库存芯片。由于这些芯片通常是非正当渠道采购,假货流入的风险很高。SIA统计,美国半导体企业每年因假冒产品而遭受的损失达75亿美元。
-假冒芯片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杜绝?
缺货潮下潜藏的巨大“商机”更让一些投机分子“眼红”,一时间市场囤货居奇、制假售假现象更加猖獗,越来越多的假芯片涌入市场。
国际电子商情了解到,目前在流入市场的造假芯片的主要来源有四:一是通过回收旧机器,拆机后翻新,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二是将正规产线上回收的*边角料(编注:包括从晶圆原材料切割和产品检测中不合格被淘汰的产品,俗称“黑片”和“白片”,有回收再利用价值 );三是利用参数相近,兼容性强的其他品牌型号重新打上丝印,外包装,以在外观上“套牌”更贵型号来牟利。尽管参数相近,不同品牌的性能和工作温度还是存在差异的,如果终端产品在设计电路时没有留有余量,成品可能达不到产品设计的性能要求,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可能达不到预期;四是终端厂商出清的库存,也被视为假芯片流通的主要渠道之一,因为这些库存往往夹杂历史遗留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入库前质检环节松懈、产品缺陷但供应商拒不处理、企业知晓芯片有问题但不影响使用等)。
翻新、造假现象在电子行业并不罕见,只是业内人士讳莫如深,正式行事相对低调,甚至有封装厂参与其中。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元器件造假产业链体系早已完善,有人从进口电子垃圾开始,回收、拆解、分类、翻新、重新编带、包装(标签、卷带/托盘、外箱、铝箔真空包装袋/静电袋等),再销售到市场。来自面包板的明星博主——爱因迪生先前曾在《》简单就相关供应链关系做了介绍。
如何鉴别假冒芯片呢?国际电子商情姊妹媒体EE Times/EDN资深技术编辑曾经在《》做过相关解答。
减少和控制假冒元器件流入市场需要全行业一起努力,而这一目标迄今难以实现。
从终端角度来看,采购的主要目标是节省成本,这一压力迫使其寻找替代货源。与此同时,在采买决策上,公司会鼓励采购人员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购买,这也变相给了假芯片流入的机会。而避免假货流入风险的最佳做法,就是尽量从取得授权的正规渠道购买元器件,并对每批购入产品拍照留存。
缺货季假货泛滥,作为元器件分销商,则应维持市场秩序,保证产品渠道正规化、杜绝假货。
延伸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