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D FLASH、DRAM、FLASH、EEROM、SRAM等存储颗粒;内存条、SSD、CF卡、U盘等存储组件模块;HDD存储组件;外置存储设备、NAS存储设备等等都可以统称为存储。
各类存储介质的产品都是存在或强或弱的关系:
NAND FLASH 下游产品是SSD为主;
DRAM 的下游产品是内存条为主;
SSD可以部分场景替代HDD,HDD也可以在部分场景替代SSD;
NAS,外置存储设备里面大量使用到HDD或者SSD;
从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角度思考,各类介质之间都会存在价格关联,只是价格强弱关系而已。
以上从宏观上思考存储器的价格影响和关联关系,考虑篇幅和理解程度,下面主要是分析
存储颗粒和存储组件的价格形成,不断完善对存储采购策略的思考。
存储颗粒价格
存储颗粒的价格在国际上是非常透明的,各类半导体现货和研究媒体都会每天刷新半导体颗粒的期货价格,也会有平台发布颗粒的现货交易价格。
DRAM会区分颗粒的技术层级:DDR3/DDR4/DDR5;
Flash会区分颗粒的类别:TLC/MLC/SLC;
也会区分颗粒的容量 8G/16G/32G/64G;
同时也区分GDDR/LPDDR不同应用的价格;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存储颗粒原厂是美日韩大厂主宰。
DRAM三大原厂:三星长期在40%以上,海力士在30%下徘徊,镁光在20%上徘徊,三大原厂占据了90%+市场,台系和大陆的产能长期在个位数,颗粒应用产品也低端和边缘。
FLASH 五大原厂:三星占比在30-35%徘徊,海力士和Solidam合并20%以上;西数占比也在20%左右,镁光占比在10%-15%,国产等占比基本可以忽略。
价格类别主要是下面两种:
合约价:Contract Price,大客户,价格按照协议合约走,定期议价,不受期间价格波动影响,占比约90% ;
现货价:Spot Price,反应当前市场供需情况,价格波动比合约价更剧烈,占比约10%;
影响存储颗粒价格因素:
- 下游需求波动的比如SSD,内存条的需求,而SSD和内存条目前主要的需求来源于数据中心/计算机,通信,汽车,消费电子(手机,PC)。当消费电子-手机,PC;数据中心产品-服务器,外部存储,交换机等疲软的时候,会严重影响到上游的颗粒价格系数。同样,当需求旺盛的时候,颗粒的价格会出现上扬。
- 产能和资本支出:存储大厂每年都会有年度的资本支出计划和产能计划,而且存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当需求过剩的时候,原厂减产和减少支出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在周期范围内,颗粒的价格都会收到过剩和不足的影响。
- 价格操纵和垄断:三星和海力士等韩系厂商会依据在市场上主导地位,利用产能优势进行价格垄断和操纵,美国和欧盟曾对其进行过惩罚性处理,中国厂商目前处于产业链下游,基本上容易成为价格操纵的牺牲方。
存储模组的价格
模组产品:内存条/SSD的集中程度远不如颗粒,参与的厂家和玩家非常的多。
尤其是在消费类的存储模组上,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出现了非常多的参与者;
而在企业级的存储玩家上,还是集中在颗粒原厂关联厂商为主。国产的主要是紫光,长存,兆易创新为主要参与者,不过存在感比较低。
内存条原厂之外玩家:金士顿,记忆,创见等
SSD原厂之外玩家:记忆,忆恒,大普微,江波龙,国科微等等
影响模组产品供应的因素要复杂得多。
- 宏观供需关系:当企业客户比如互联网和云计算客户阿里腾讯华为云谷歌亚马逊微软META等削减硬件采购开支,导致需求大幅下滑,会影响到内存条,SSD的价格;当手机和PC需求出现明显疲软的时候,SSD和LPDDR也会出现价格下滑。
- 微观的供需关系:模组产品的供应商种类和数量要远远超过颗粒厂商。模组供应玩家种类复杂。
- 不仅仅有颗粒原厂,比如三星海力士西数铠侠等等;
- 还有下游的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厂商,比如金士顿,创见,记忆;SSD厂家就更多比如江波龙,大普微,得瑞,国科微,忆恒创源等等;
- 同时制造厂商之外还有各个区域的代理商,中国市场上会出现中国大陆,东南亚神州北美代理供应货物;
- 现货商:是资金相对雄厚贸易商会利用关系向全球代理商,OEM去采购货物进行交易。
- 炒货商:是资金实力一般,但是信息相对畅通的厂家,利用代理资源,OEM资源和原厂的关系,接单后寻货的厂家。
- OEM:华为,阿里,浪潮,超巨变,富士康等因为合约采购的数量出现剩余,会通过关联贸易商和关系厂商将货物进行兜售。
因为供给的多元化,导致供需关系的变化会跟宏观的供需关系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出现跟宏观供需不一致的情况,而这样会导致现货市场价格的变化会难以形成固定的规律性。
从采购方的角度来看,当物料供应剩余的大趋势下,在多元化的供应方出现时候,通过询比价,可以取得不错的价格博弈收益,无论是紧急采购和常规采购,都会有较大的收益。
而当供不应求的时候,采购方更多的需要稳定的供应源来稳定整体的供应成本,
在这个阶段,代理商和代理商关联紧密的现货商才可以确保稳定的供应源。
在现货市场摸牌滚打的sales人员都会对市场,价格形成固定的信息传递机制,都会有自有的信息和资源圈,但是每个人每个供应商都只会对熟悉的范围得到对应的信息机制和资源机制,而因为背景,出身和个性的差异,都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
采购方对于市场信息的判断应该是更加多元和全面的,而非单一来源和同一来源,如果采购需求过度集中于短期,供给信息和反馈机制更多的是来自现货市场,可调整的空间和余地太小,只能是经验性的从传统供应方去询比价获得价格红利。
如果要破除紧急需求带来的价格失衡,最关键还是需要需求计划和市场计划上形成一定的主要的主流物料需求基线,通过代理和代理强关联厂商来形成供应的平衡。
而如果采购方是OEM大厂和ODM大厂,储备计划和安全库存计划跟市场预测的模型搭建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从欧美供应链的相关教程反馈出来的信息,中国国内企业在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尤其是需求预测管理和供应风险对冲上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虽然华为联想等在多年管理实践有一定突破,而大部分企业,在中国现有的产业生态下,容易出现契约精神缺失的环境下,导致供应链的管理难度人为被加大。市场需求和SOP最终还是有利于环节采购风险,但也很难做到一药解百病的效果。
市场上很多存储销售资深人士,也有很多现货炒货高手,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在熟悉的市场环境,客户,供应商和朋友圈可以形成固有的能力和强项,而这些对于采购方来说并非是绝对信任和依靠的,采购必须要对更多元更全面的供应来源来形成自己固有的判断和采购意识,才会更好的进行采购决策和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