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件上,使用3D深度摄像头等多重传感器,送餐和配送机器人的建图面积可以10000平方,探测距离大于20m,在任意角度遇障即停,防止菜品跌落,保障运输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选购机器人和机器人定制时,要注意送餐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的避震性。一些质量比较可靠的智能送餐机器人,会采用独立悬挂系统能有效吸收地面不平带来的冲击,即使路况不好,送餐机器人和配送机器人也能保持行走平稳可以达到专业级减震。,防止菜品因为路上颠簸影响卖相。我们在选购机器人和定制机器人时,最好选择一些可配置多个驱动轮(例如万向轮、辅助轮等)的配送送餐机器人,可根据地面坡度调整,有助于实现上坡、过坎和越沟等动作,可到达的地方更方便灵活。
36氪发布的《2021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人赛道初创项目数量保持平稳,行业二八效应明显,头部企业持续获得资本支持。根据鲸准数据库,截至2021年10月31日,共收录4653个机器人相关项目。其中,种子轮至A轮项目673个,A+轮至C轮项目172个,C+轮至Pre-IPO项目22个,战略投资与并购项目472个,未融资项目3254个。
根据IFR和中国电子学会提供的数据,2021年我国机器人行业总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39亿元,比2017年增长一倍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20.2%。从市场结构来看,工业机器人占比53%,服务机器人占比47%。
其中,属于服务机器人大类下的送餐机器人发展速度居前,根据餐饮大数据研究服务机构NCBD(餐宝典)此前的统计分析数据,2019年中国送餐机器人市场规模只有2.2亿元,而2020年送餐机器人规模或达到12亿元左右,预计在2025年接近150亿元,届时送餐机器人在整体服务机器人市场中的占比,将从2019年的1%左右上升至10%左右,增长9倍。
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无接触服务”在各种服务方式中脱颖而出,社会对送餐机器人的需求增长,送餐机器人也能让各餐饮企业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寻找到第二增长曲线,预计2023年送餐机器人销量可达6~7万台。以餐饮机器人头部企业擎朗智能公布的单店运行数据为参考:元旦假期期间,平均单店传送150次/天,运送超300个托盘,单日最高配送量达480盘,为近400桌顾客进行更安心的无接触配送。从应用效果来看,送餐机器人明显提高了餐厅的运营效率,并且通过减轻服务员的工作负担,有助于餐厅提升服务体验,满足新时期年轻人的需求。
目前,商用机器人产业链上游生产的关键零部件逐步实现国产替代,为整机制造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商业化落地。中游的机器人厂商一方面拥有核心算法,另一方面有整机研发设计与加工组装的能力,部分领先厂商甚至能做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
为了规范并推动服务机器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头部厂商也在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通过搭建内部高效研发体系与巩固供应商和产业链优势,已逐步建立起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能力壁垒,巩固市场竞争优势。
餐饮业内人表示,疫情三年,是餐企最为困难的三年,如今餐饮行业的春天来了,为此餐饮人应该做的是坚持长期主义,不仅要看短期的春节档,还应该早点制定2023年的目标和计划。毫无疑问,送餐机器人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商用服务机器人产品,随着智能化的普及和送餐机器人功能的提升,相信基于其智能导航、可移动性、优化人力、成本低于人类等优势,未来送餐将成为全球餐饮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