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付斌
最近,一则视频火了。
视频中,博世高管高谈华为,处处透露着“我的优势,华为没法比”的意思。而这,也引发了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讨论。
博世,都说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是谁在说话。
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整个行业的发展逻辑、市场逻辑,都发生了巨大改变,2023年的博世,也经历了一系列人员和组织架构调整。去年一年,对博世来说,是“折腾”的一年。
而在今年初,博世的人事调整尘埃落定,汽车板块独立,命名为“博世智能出行集团”,成为“有实力以来最大一次调整”。
这一次,直面回答华为问题的,就是独立后首位上任的董事会总裁王伟良,除了这个身份,他还分管集团中国区工程技术。
其次,我们要知道,王伟良都说了什么。
1月29日,博世一年一度的科技体验日上,记者抛出问题,问及华为。
王伟良则回应,“华为目前,事实上已经参与了造车,它正在形成自己的华为的汽车品牌,虽然它不用自己的名字。华为所有的合作模式都是以华为为主导的,博世不一样,博世是赋能整车厂,整车厂所有的战略博世都支持,你可以将博世清楚地定义为‘汽车零部件核心科技公司’。”
“华为合作模式以华为主导,要么你选这个,要么你选那个。”
“和华为之间,我没感觉到特别强大的竞争压力。”
“哪怕是在智能化过程中,博世的优势是华为无法比拟,当然,华为也有这种技术上的布置是博世永远不愿意去做的,比如它去做问界这种车,跟车厂这种深度绑定,博世永远不会做。”
“博世是赋能整车厂,既可以全栈,也可以解耦……”
“博世的优势是华为无法比拟的。”
总之,和华为不一样,王伟良说:博世永远是各种战略方案的赋能者,不管车企怎么转型。此外,如果华为造车,博世也会与华为成为合作者。
面对华为,博世慌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向低调的博世,这次也开始放狠话。业界人士也纷纷表示,现在博世已经感受到华为的竞争压力,面对后来居上的华为,博世坚定决心开始“反攻”。
2019年6月,华为车BU正式成立。彼时,华为车BU的定位是要做“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博世”。
现在,“中国的博世”正渐趋成型。自去年起,屡传分拆传闻的华为车BU,而在2023年11月底,终于官宣“单飞”,并用股权把曾经的客户长安汽车绑上了同一艘战船,与其合资成立的公司,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
而2023年年底,也是华为宣布“不造车”承诺的到期之日。2018年,华为海南三亚立下“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的誓言,为期五年;2020年,华为再次发声,继续强调不造车;而在去年,针对外界所传“华为汽车”的说法,徐直军也曾表示,严禁华为品牌出现在任何汽车品牌前面或作为汽车品牌出现。有些部门、有些个人和合作伙伴在宣传中滥用华为品牌,这件事一直在查处过程中。
反观博世,也有自己的“内忧”。最近,博世计划在未来三年内裁减其软件和电子部门约1200名员工,这一决定不仅折射出全球经济疲软和高通胀对大型企业的影响,也反映出原材料和能源成本的上升给生产制造带来了巨大压力。
除此之外,随着全球汽车市场对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需求持续增长,博世转型的压力也日与日俱增,博世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发展明显滞后于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公司调整其战略方向和人力资源配置。
可以说,作为拥有138年历史的老店,博世虽然拥有许多经验,但面对新能源汽车的趋势以及内忧外患之下,也不得不高调起来,一方面,向车厂“摆低姿态”,另一方面,极力证明自己比华为更强。
华为的汽车版图
华为虽然没有造车,但也好像造车了。最近一段时间,从问界M9到智界S7,华为一直霸占着各大版面的头条,遥遥领先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众所周知,经历十多年的摸索,华为现在的汽车业务共有三类,一是零部件Tier 1模式(2013年),二是HI模式(2020年),三是及智选车模式(2021年)。
在华为三种“造车模式”下,华为的汽车版图还在不断扩大。
第一种,供应商模式,与博世类似,华为是许多车企的一级供应商。2020年华为Hicar车机系统的合作名单中,就有20多家车企。2023年Q1,150多个车型进行合作。除了给车企供货,华为还会作为二级供应商,为自动驾驶公司提供计算平台和底层软件。
第二种,华为Hi模式,即Huawei Inside,华为向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涉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和智能车云服务五大领域。目前,采取Hi模式的汽车包括极狐、阿维塔12款汽车。
第三种,华为智选模式,即掌握造汽车从车型立项研发,到外观内饰设计,再到硬件和标定大部分决策权,华为还会参与到智选模式的营销和销售中。目前,华为与赛力斯联手的AITO问界M5、M7和M9,华为和奇瑞联手的智界S7都是这种模式,未来,华为还会和北汽、江淮开启智选模式合作。
华为有多努力?数据显示,2023中国汽车发明专利公开量按创新数量,华为遥遥领先。
2023中国汽车发明专利公开量按创新(按主体)
压力不仅是来自外部,更来自内部。此前,余承东曾在公开发言中表示,华为汽车业务是华为唯一亏损业务,当年仅在研发上投入达到了15亿美元。面对亏损,余承东也下“军令状”,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
随着华为汽车BU开始独立,未来,我们可以看到,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等都会成为新平台的投资人,越来越多的车企也会入股华为汽车BU,最终,华为在其中的股份占比有可能降低到零,从而避免外部政治环境的险恶。
这样来看,智能电动车时代的“中国博世”正在开始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