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系统逼近崩溃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由于医疗物资紧缺,当地医院不得不摘下60岁以上老人的呼吸机,把活下去的机会让给更年轻的患者。
Twitter截图(下同)
在日本,大阪、神奈川、福冈、宫城等9个府县都出现呼吸机供应不足的情况。
在英国,连兽医呼吸机也被征用,1台呼吸机变9台,近期英国政府请求美国政府提供200台呼吸机。
在美国疫情重灾区的纽约州,确诊病例已逼近15万,当地政府最多时一次订购了1万7千台呼吸机,可只有2500台到货,上周末中国紧急向其捐赠了1000台呼吸机。
在卫生系统薄弱的非洲,塞拉利昂全国750万人仅有一台呼吸机,且在一家私人医院里……
这些沉重的事例与数字,都在无情地控诉着病毒的可怕程度,以及全球医疗物资的极度紧缺。对此,多国一边努力提升本土呼吸机产能,一边在全球范围内争先订购呼吸机——一场令全球疯狂的“寻宝战”就此开启!
涨价!炒货!诈骗!断供!截货!
如果你经历了国内疫情期间的“口罩大战”,一定不会对以下的市场乱象感到陌生。涨价、炒货、诈骗、断供、截货!简直和“口罩荒”中的市场轨迹如出一辙。
1.涨价
国内疫情爆发之前,民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单价分别为0.15元、0.6元人民币(下同)。随着疫情发展,医用外科口罩最高价位在6元左右,N95口罩最高价位在20-50元间,“低买高卖”,这中间的差价有几十倍,甚至更高。
呼吸机也是如此。以目前市场上最热的VG70为例,这是用于ICU的有创呼吸机,以往中标价格在15万元左右/台。而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基本在30万元以上,更有夸张者报价达到了将近40万元。
就算是原本售价一两万元的无创呼吸机,现在被有些人炒到了七八万。
“相比口罩,现金抢购ICU用有创呼吸机,比网上抢购飞天茅台难一万倍!”一位医疗器械企业的负责人感叹。
2.炒货
巨额利润之下,满天飞的订单、真假难辨的各种认证、活跃的“倒爷”们……中间商扰乱市场的行为,让人匪夷所思。
目前市场上最热的呼吸机类型包括VG70、510S、长峰812A、SH300、S1100等多种型号。这些型号都成为市场炒作的热点。
一位业者提供了一份《居间协议》,从中可知,买家与卖家之间夹着10个中间商,这意味着从出厂价到买家,需要把10个人的利益加在里面。
“各种现货的消息满天飞,但最后发现没有一个靠谱。”他透露,本想靠此机会发一笔横财,如今找货找得心力交瘁,放弃了。
3.诈骗
接踵而来的,是市场上衍生了很多骗局,一些虚假的信息完全扰乱了呼吸机市场的正常交易。
“有一次交易,客户都付了订金,提前说好北京看货,后来又变为上海。到现在订金也没追回来。”一位业者透露。
“我们的客户付了20万订金,对方之前说可以提供现场视频,但是过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有看到。最后我们报了警,还好钱追回来了。现在我只相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位呼吸机买家如是说。
“还有很多人说有现货,让我提供三证一函、资金证明,但最后卖方说已经没货了。我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卖出去了,还是只为了骗我的资料。” 一位中间商表示。
各种骗局存在增加了买卖双方的信任成本,最终导致的是,卖家手中的货很难卖掉,而真正的买家却找不到合适的呼吸机货源。
不过,对于防疫物资市场的乱象,国内监管层正在加强监管。例如,对呼吸机买方资质以及买方资料都有严格要求,监管层针对呼吸机出口监管也日益趋严。门槛越高,越能把趁火打劫的搅局者踢出去!
4.元器件断供
回到产业链上游来,供不应求,才是引起多种市场乱象的根本原因。尽管3月起,国内外所有的呼吸机厂家都在开足马力生产,但也远远不能满足全球的巨大需求。
谈及制约产能的因素,几乎每家企业都会提到原材料——无论是无创还是有创呼吸机,部分元器件都存在进口依赖的问题。甚至个别原材料的供应十分紧张,所有的呼吸机厂家都在抢原配件,订单已排到6-7月!
据了解,一台呼吸机有上千个零部件。国内的呼吸机制造商基本都是中游本体制造企业,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在国外,包括疫情严重的欧美地区。如涡轮压缩机、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大多依靠从瑞士的micronel、美国的霍尼韦尔、日本的SMC等公司进口。
目前,欧美地区处于半停摆的状态,无论是原材料供应还是运输问题,呼吸机厂家都需要跨过全球采购这一道坎儿,否则便是“元件断供-产能制约-供不应求”的死循环。
5.截货
就算制造厂家生产出呼吸机、买卖双方交易恢复正常,呼吸机就能如期交付到各国的医疗机构里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独立报》4月5日报道,西班牙耗百万美元采购了数百台由土耳其企业制造的呼吸机和卫生设备。但土耳其政府出于对医疗用品的需求,对医疗器械的出口实施了限制,也就是“出口拦截”。所幸的是,在反复交涉后,土耳其方面最终同意将这批货物运往西班牙。
此外,被批“现代海盗”的美国,在限制本国口罩等防疫物资出口的同时,也开启了四处“截胡”模式,德国、法国、加拿大都成为被美国“打劫”的苦主。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被指控向各州获发“劣质”医疗物资,如洛杉矶收到的150台呼吸机是坏的,需修理之后才能使用……
国内疫情期间,人们常说“疫情是一面照妖镜”,好的人真好,坏的人真坏。看来,这句调侃用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也是一语中的。
他们开始自救…
当然,疫情当前没有人会坐以待毙。多国纷纷开启了“呼吸机自救活动”, 头部厂商积极扩产,各界巨头纷纷跨界,通用、福特、特斯拉、劳斯莱斯以及戴森等各界巨头将转产呼吸机。
除此之外,作为本次疫情爆发的最初国、最快的复苏国,以及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中国呼吸机”被海外市场寄予厚望。工信部近期公开表示,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国外对医疗装备的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对有创呼吸机的需求量特别大。
目前,我国目前有创呼吸机生产企业共有21家,其中8家的主要产品(周产能约2200台)取得了欧盟强制性CE认证,约占全球产能五分之一。现已签订单量约2万台,同时,每天还有大量的国际意向订单在洽谈。
据不完全统计,3月19日以来短短十天,在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已紧急向国外提供有创呼吸机1700多台,达到了今年以来提供国内总量的一半。
而且,中国呼吸机厂家接到多国政府订单,甚至是“爆单”。
国产呼吸机巨头迈瑞医疗表示,海外的呼吸机需求纷至沓来,“需求多到没法接”,现有订单已排至6月。去年同期,迈瑞一个月只能生产五六百台呼吸机,目前迈瑞呼吸机的产能已经提高到同期的五倍,并且还在想法设法继续提升。
鱼跃医疗公开表示,公司产能已经满负荷生产,订单排到了5月中旬。必须要求5月中旬前交货的订单不敢接了,预计需求在6月份有所缓解。其海外订单业务占比较大的地区包括欧洲、中东、东南亚等。
谊安医疗接收到来自意大利、英国、俄罗斯、塞尔维亚、乌克兰、蒙古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呼吸机紧急采购项目。据统计,它们已经累计生产交付国际市场近千台呼吸机,还有几千台呼吸机正在紧急排产。
很多人或许会好奇,同样都是新冠病毒,中国全民“口罩热”,为何国外更需要呼吸机?
第一,海外疫情传播速度之快、蔓延范围之广、死亡人数之多、医疗供应压力之大,是最核心的原因。大家可以参照一组数据:
- 从疫情大规模爆发开始(1月24日)计算一个月后(2月24日),超14亿人口的中国已经初步控制了疫情传播,累计确诊人数超8万、死亡人数超3千,死亡率约在3.75%左右。
- 而海外疫情大规模爆发(3月10日左右)至发稿当天(4月10日),疫情没有停止蔓延的迹象,累计确诊人数超152万、死亡人数超9.2万,死亡率约在6.1%左右。
数据得知,其实海外的感染率不及国内的感染率二分之一,但传播速度又快、蔓延时间又久,就导致全球医疗供应体系逐渐失衡,重症病患死亡率远高于国内。
第二,由于西方人性格、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直到疫情日益严重的当下,他们还是拒绝戴口罩,既然外国民众不戴,也就很难凸显口罩的需求。但呼吸机不同,它是ICU患者必备的医疗设备,少了它就几乎等于宣布“死亡”,自然就成为海外患者、患者亲属的舆论焦点。
第三,当时国内不是不缺呼吸机,只是相对于呼吸机,口罩是全民必备的防疫物资,14亿中国人每天一个口罩,可见消耗量有多大。再加上,疫情重灾区只有武汉一座城市,在举国体制的支持下,武汉呼吸机急缺的情况也得到了缓解。比较之下,呼吸机急缺的情况就无法凸显出来。
做呼吸机,很难吗?
面对全球疫情,转产呼吸机似乎已成为唯一的出路。但是,做呼吸机,真的很难!
1.元器件全球采购遇阻
因为疫情的缘故,几大主要原材料供应国大多属于“重灾区”,存在工人开工不足的问题,这进一步耽误了交货,而国际航班班次的减少则影响了物流运输。过去订的物料交货期是4-8周,现在最快也要12-16周。
以鱼跃医疗为例,该公司在3月30日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公司呼吸机产量主要受制于上游原材料供应,公司已采取各种措施稳定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并安排员工加班生产”。
对于关键零部件,也有呼吸机生产企业开始寻求国产替代,但这并不容易。
一方面,医疗器械基本是小批量、多品种,平时销量小、非暴利,国内的很多厂家不愿意做。另一方面,原材料的替代从选型、测试、调试及最后长期替代的测试,比较匹配的部件需要一年,如果是定制化的部件可能需要两三年。
2.技术难度大
看似简单的呼吸机,其实技术含量相当高。有创呼吸机属于最高级别的三类医疗器械,想临时进入这一市场几乎不可能,因为技术门槛高,认证周期长。
据业内人士介绍,现代医用呼吸机早已不是简单向病患肺部通氧气的压力罐,它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通过肺动力学参数随时调整氧气的供应量,并依靠伺服反馈控制系统,利用优化算法保持供氧频率与患者呼吸同步。
这套复杂系统对稳定性的要求也很高,无论是压力驱动系统、患者回路、过滤器还是阀门,任何零部件发生故障,呼吸机都可能失灵,进而危及患者生命。
为应对断电等突发情况,呼吸机还需要独立的备用动力源。仓促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不但需要时间来改造生产线等“硬件”,而且还需要掌握核心算法等维系患者生命的“软件”,后者恐怕更不是短时间就能摸索出来的。
因此,目前转产呼吸机的车企,基本上是“1帮1”的模式,即一家车企和一家医疗器械厂家联合生产,前者负责器件替代、生产组装,后者负责专业技术支持。
3. 泾渭分明,细分玩家有限
这种“1帮1”的模式本应该很高效,但实际上,由于有创与无创呼吸机是两个不同的应用领域,两者也不会形成竞争关系,所以全球大大小小的呼吸机品牌有二十多家,但不同细分市场里的玩家其实都很有限。
这也是为何疫情中呼吸机需求大增,但企业供应却很难跟上的原因之一,也是“1帮1”的模式暂时效果不太明显的原因之一。
4. 呼吸治疗师需有充足匹配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对于试图转产呼吸机生产的企业来说,哪怕克服了技术、专利门槛,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可能会接踵而来。包括安装、操作培训在内售后服务部分,对企业同样有很高的要求。
这里,就关系到了疫情背后的另一群幕后英雄——呼吸治疗师。这是源自美国的一种专业职业,目前在中国人才更为充沛、发展更为成熟。
呼吸机全球供应链盘点
回到我们专业的领域,盘点供应链。
呼吸机是一种医疗设备,可以为无法呼吸或呼吸困难的患者提供协助,助其肺部空气的出与入。
截图自网页
一般来说,呼吸机分为医用呼吸机和家用呼吸机两类,而与此次疫情相关的主要是医用呼吸机。由于新冠病人呼吸系统遭到损坏的程度不一样,因此大量患者需要不同级别的呼吸支持治疗。
从连接方式来看,主要为有创与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主要用于治疗重度呼吸衰竭的无意识患者,无创呼吸机是针对有呼吸意识的呼吸衰竭高危患者。
按照气源不同,呼吸机也可以分为电动呼吸机和气动呼吸机,两者结构不同,因此相关零部件也有差异。其中电动呼吸机结构比较复杂,适应范围较广;气动呼吸机则比较简单、轻便。
还可以从功能用途分类,呼吸机分为治疗型呼吸机、转运行呼吸机、麻醉呼吸机等等。
1. 上游原材料和软件芯片供应商
上游呼吸机组成部件包括压缩机、传感器、电路板、过滤器、阀门以及管道等。软件、芯片则是呼吸机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所在。这一系列设备的采购环境都是相对封闭且维持动态平衡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作为氧气源的氧气瓶之外,其他部分大都存在专利障碍,因此很多设备大都是各公司独自研发或各自搭建的产业链。
2.中游制造企业
中游为呼吸机本体制造企业,参与主体为呼吸机研发与制造企业,主要负责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维修,是呼吸机生产技术的所有者。
从全球市场看,目前全球一半呼吸机制造商位于欧盟,其他主要产地分布在美国和中国。
中国呼吸机行业末端聚集了大量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较小,同质化竞争激烈,主要抢占中低端市场。
至于中国呼吸机的高端市场,至今仍被外资企业所垄断。虽然部分本土企业(三巨头:迈瑞、鱼跃、北京谊安)已经具备与外资企业分庭抗礼的技术实力,但由于行业进入时间晚,在品牌影响力上与外资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3.下游流通和应用
下游为呼吸机经销商以及呼吸机终端应用场所,主要包括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康复中心等医疗机构以及家庭消费。
在两票制和集中采购的推动下,呼吸机生产企业与经销商职能将部分重合,经销商利润将向生产企业转移,生产企业话语权有望提升,但市场过渡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伴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不断落实,呼吸机应用场所将向基层下沉,推动呼吸机市场布局日趋合理。
呼吸机市场未来何去何从?
如今,全球的呼吸机产业链正备受考验:海外呼吸机厂家已经着手重整供应链,去应对全球采购的困扰。而国内医疗器械厂家也主动出击,扩大产能的同时寻找替代器件、补齐技术短板,让全球呼吸机市场激发“鲶鱼效应”。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医用呼吸机是小众耐用型设备,如果保养得当,一台呼吸机用7、8年是妥妥的。一家医院配置的数量也不太多,主要是呼吸内科和ICU病房用,因此平常的需求量真的不高。
只是当前在疫情期间,呼吸机本身是应急保障物资,就附上了“硬通货”的主角光环。这意味着,疫情之后,呼吸机的需求量可能迅速回落,而高成本扩充、费尽心思的倒买倒卖行为,可能就此打了水漂。所以说,“赚差价”绝非长久之计,建议非从事医疗行业的公司或个人不要混这趟浑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