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实上,这三年里消费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它会自行找到新的出口,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与防疫、健康、居家相关的产业。具体来说,To B场景里与防疫相关的自动测温、自动消毒、人员监控等硬件终端,To C场景里与健康相关的体能数据监测仪、家用医疗设备、可穿戴设备等硬件产品,以及居家时间变长后逐渐提升的智能家居需求,上述硬件产品都在三年抗疫中取得倍数级增长。
如今疫情开放后,消费场景再一次改变,一些特殊时期的产业将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具备刚需属性的产品将历久弥新。以下文章将简单盘点疫情放开后“坠落神坛”的硬件产品。
防疫电子哨兵
某工地出入口闸机处,已弃用的电子哨兵,摄影:Momo Zhong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抗疫领域拓宽数字技术应用以提高疫情防控效率,一直是各地政府重点推行的工作,“防疫电子哨兵”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自2021年年底起,这种集合了人脸识别、体温检测、核酸查验及身份信息读取等功能的智能一体机,开始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全国多个主要城市推行部署。
电子哨兵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前哨,通过人脸识别、人证对比、健康码识别,快速查验居民的行程、核酸检测结果、疫苗接种等健康信息,准确判断出行人员是否符合防疫要求,大大提高了防疫效率,助力精准防控。
在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从学校、城中村、居民小区到商业楼宇、企业园区、酒店商超等公共场所均开始了布设“电子哨兵”的工作。
电子哨兵主要分为手持式、立柱式及闸机式三种,其中立柱式为市占率最高的一种产品类型。从具体的产品价格来看,一台双通道闸机式电子哨兵的售价在15000元左右,一台立柱式电子哨兵的售价在4300元左右,一台手持式电子哨兵的售价在2600元左右。
根据东北证券在2022年发表的一份研报测算,“电子哨兵”在核心场景推广所带来的市场增量空间预计至少有1200亿元。
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新十条的快速落地,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官宣,“除有限的特殊场所外,进出其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也不再查验健康码”。几乎在一夜之间,数量庞大的防疫电子哨兵面临“集体下岗”……
对此变故,制造厂商马上找起了电子哨兵的回收渠道,但残酷现实是:(1)回收报价低,一万多的设备回收价仅两三百块钱——以回收价值最高的闸机式电子哨兵为例,下面有不锈钢和玻璃可以回收,顶部的终端回收价值不高,收回来也就是把PCB、电容、NFC识别模组拆出来分别回收。(2)电子哨兵中存储的大量隐私数据,这些数据既敏感又棘手。
家用呼吸机、制氧机
家用医疗设备指的是主要适于家庭环境的医疗设备,提供安全、方便、经济的治疗或帮助分析治疗是否对患者有效。如果不是疫情,我们普通人几乎没有听说过“呼吸机”“制氧机”这个概念,更不用说接触。
先说区别,家用呼吸机和家用制氧机并不是同一个设备,它们不仅外形不一样,功能原理更是不同。简单来说,呼吸机就像一个空气压缩机,像电风扇一样提供气流量,是帮助和代替人的呼吸用的。而制氧机就像是筛子,把空气中的氧气筛选出来。医院里也有将两种机器配合使用来治疗的,一般是针对肺病心衰之类比较严重的病患。
制氧机、呼吸机曾在2020年、2021年疫情背景下数次传出供不应求消息,由此引发大众关注。很难想象,“新十二条”出台后,呼吸机和制氧机又一次爆火。
通常逻辑是,疫情防控让居家隔离难以避免。家人中有慢阻肺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购置家用制氧机的目的是防止因封控不能及时去医院就医。
但显然上述逻辑与“疫情放开”的预期相悖。疫情开放的目的是令生产生活尽快回归正轨,又怎么会“因封控不能及时就医”呢?
同时,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呼吸机在临床上是用于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若是出于对不慎感染新冠病毒提前做准备这样的考虑,那么完全不需要在家里储备呼吸机,因为目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重病病例很少;而对于制氧机,家里如果有呼吸类基础疾病患者,可以购买制氧机以备不时之需,但出现紧急情况,仍然要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
至此,家用呼吸机和制氧机成为昙花一现的风口。()
血氧仪
新冠疫情“新十条”出台,疫情全面放开后,许多家庭开始购置家用血氧仪,随时监测血氧饱和度。但血氧仪需求大涨,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平时售价基本在100元左右的血氧仪,有药店甚至标价高达1380元……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血氧仪爆火两个月后,这些恶意哄抬价格的企业付出了代价。
2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第五批查处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违法典型案例。经镇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查认为,自2022年12月开始,鱼跃医疗利用市场供需紧张状况,在血氧仪生产入库平均成本环比上涨47%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该产品销售价格,平均销售价格环比上涨了131.78%,销售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推动了血氧仪市场价格过快、过高上涨,扰乱市场价格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镇江市监局对鱼跃医疗作出责令改正相关违法行为,并处以270万元罚款的处罚决定。
但该公司称此次处罚不会对公司业绩造成重大影响。()
家用血氧仪主要分为指夹式、手腕式、臂式、手持式、可穿戴式等。虽然佩戴方式不同,但原理大同小异——家用血氧仪一般由MCU、存储器(EPROM与RAM)、两个控制LED的数模转换器、对光电二极管接收的信号进行滤波与放大的器件、将接收信号数字化以提供给MCU的模数转换器等电子器件组成。指夹式血氧仪会有LED与光电二极管,放置在与患者指尖或耳垂接触的小型探针中。脉搏血氧仪一般还会包括有一个小型液晶显示器。
对于血氧仪的成本,作为供应商之一的康泰医学曾在财报中透露,血氧仪单位成本仅为41.46元,平均售价64.74元。
运动手环
疫情期间,由于无法便捷购买到各种体能数据监测仪,不少市民选择购买可穿戴设备,以便实时检测到血压、血氧、心电、心率、体脂等身体指标。在众多可穿戴消费产品里,运动手环轻便小巧,可与手机通过蓝牙连接,传输身体健康数据,并且与智能手表的价格差距也颇大,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在过去数年,运动手环作为智能手表的“平替”,前者的销量一直高于后者。
但时间来到2022年下半年,可穿戴智能设备呈现了一种有趣的两极分化现象:智能手表表现持续坚挺,运动手环则进入了持续的下行阶段。
机构TechInsights可穿戴设备研究团队最新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运动手环收益同比下降20%,预计2023年收益将同比下降15%。原因包括销量下降、部分地区竞争价格压力加大、低成本的功能手表和智能手表的竞争、以及全球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和高通胀带来的整体经济的不确定性。
另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前三个月,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同比增长13%。与此同时,Canalys的数据显示,运动手环的出货量下降了37%。Canalys分析称:“人们购买智能手表而非运动手环,是因为手表能提供更大的显示屏、更长的电池寿命和更丰富的功能。”
笔者认为,经过疫情的阶段,人们对于健康状态的关注与日俱增,因此会更容易接受可监测身体情况的硬件产品。而随着传感器的技术不断提升,未来在智能手表上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更多功能、更高可玩性、更多适配场合的智能手表有望持续获得上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