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电子信息行业已经是一个高度成熟的产业,目前市场发展的趋势对刚入行的硬件工程师来说是不容乐观的。
随着器件性能提升以及原厂参考设计的完善,这让硬件工程师习惯了拿来主义,甚至是在做抄板工的工作。工作变得简单了,然而对从业者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件幸事。让很多硬件工程师在做修修补补的工作。
遥想20年前,一个刚刚步入职场的硬件菜鸟A需要搭建一个8031+RS232的最小系统。他需要面对哪些事情?
-
器件选型
需要在代理商字典一样厚的选型手册里研读半天,联系代理或原厂提供规格书数据手册,光得到一个datasheet就得花上半周时间。
-
设计资料短缺
研究板级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为此他不得不研究大量教材或各种文献。某硬件老鸟说过他的亲身经历,原厂芯片编程指南全国只有一本,他只好长途出差跑去对方办公室,求爷爷告奶奶才能阅读复印。
-
申请昂贵的编程器
为了昂贵的编程器申请、审批不能通过而发愁。
-
缺乏EDA软件
当硬件工程师制作样板时,苦于没有合适的EDA软件和打样服务。他只能搭上将近一周时间才能把电路调试好。这么下来,做一个小系统甚至用上大半个月的时间。在这种环境下,硬件工程师的价值在于他们的信息积累,充足调试经验能帮助系统定义设计过程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
20年之后的今天,做同样的一个功能系统,可能只需要1天就实现了。随便比划两下就能用。不会因为复位电路设计不当、锁存器速度过慢这样的问题浪费数天的调试时间。某宝上有现成的最小系统,低价出售成套的设计资料。有各种24小时出货的快板厂。
老板并不再因为工程师能阅读原厂数据手册或者因为他熟知各厂家器件性能优劣而给他多付工资,因为这些已经是硬件工程师得了解的基本知识。但是他们日常工作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这些事情上,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时间就少了很多。技术信息的透明化将硬件工程师从效率极低的信息收集过程中解放了出来,半导体器件集成化则逐步剥夺了板级工程师定义硬件系统的职能。
如今,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查阅原厂拿出的大量设计资料和参考指南。信息高度透明时,有大量可靠、优美、实用的“轮子”已经被造好,无须重复创造,这些经典设计拿来改改就能用。抄改demo就能出产品,难道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吗?但是从硬件工程师的个人发展来说,却是很不利的情况。硬件工程师不应该是用来干这些“糙”活的。
一个个技术标准被制定,产业链的高度成熟,规模小的单位实体只能遵守既定的游戏规则。即使有小的创新性的工作,也只能作为既有生态的有益补充,难以创造大的革命性效益。产业标准的定义权却掌握在细分领域的巨头手上,他们本身把控业界趋势而将竞争优势和利润对己方最大化,小企业只能作为追随者参与其中。
试想,各种厂家为什么乐意分享自己的技术见解和系统设计呢?营造属于自己的生态了,保证自身在技术生态里的话话权,进而保证钱能稳稳当当落到自己口袋里。
实际上硬件行业的大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技术壁垒。
许多人认为硬件没钱途,那是因为一直游离于单片机一类的低速信号,当信号频率达到数G以上,SI,PI顿时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并不是简单的信号联通问题了。
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均衡问题,还有诸如EMC、EMI等实际的工程问题的处理,相关文章推荐: 高频电路布线的十大绝招 。硬件工程师这时已经住在技术围城里面,可以放心喝酒、大胆吃肉,站在围城外边观望的人想要进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