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不仅仅是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分类那么简单。暗地里藏着许多生意。8年前,一位少年用肾换钱,钱买iPhone 4。时过境迁,iPhone 4早成了电子垃圾,肾也不属于自己。可见,这桩买卖亏的肾疼。
一
一般人应该接受不了这样血淋淋的事实:BBC援引某些专家数据,称每年地球人扔掉的电子垃圾足够堆起9座埃及大金字塔。如果9座金字塔是那玩意做的,恐怕谁都要做噩梦。
随着科技的进步,曾经的iPhone 4变成了电子垃圾,还让智能手机的迭代速度变快,再加上厂商们约定俗成的把手机做成无法插存储卡和换电池的产品,让电子垃圾的产生速度更快。
当然,不久后我们又要开始为心心念念的5G手机买单。
数据上看,不管半导体行业呈现怎样的周期性,电子垃圾的数量逐年稳步上升。
去年中国产业信息网援引了一组“The Global E-Waste Monitor 2017”数据,柱状图的走势证明了逐年上升的趋势。今年1月份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称,2018年电子垃圾高达4850万吨。
比2017年的4610万吨又多了200多万。
既然是垃圾,那我们好好分类不就行了,比如按照新出的上海四大分类来投放电子垃圾。这样行不行呢?
我觉得这事有点难。
一本书皮看似儿童类的读物——《环保总动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有一部分单独讲解了电子垃圾,认为这是属于“危险废物”与“可回收物质”之间徘徊的产物。认为其成分复杂,里面的贵金属一会被认为有毒,一会被认为有回收价值。这部分的解释不仅让儿童困惑,成人也会蒙圈许久。
一款名为“垃圾分类指南”的小程序中,电子产品分类跨越了有害、可回收和干垃圾三种。比如说电脑、手机就是可回收,笔者搜了一些分类,贵的基本都是可回收。而超级计算机、服务器等物品,并没有搜索到,可能因为大小超过了垃圾桶容量。
细细想来,这指南类小程序依旧不严谨。
名为“达尔闻”的公众号发布了一则电子垃圾分类视频,工程师亲自讲解对电子垃圾的看法。其中含有电解质的电容等元件属于有害垃圾,芯片类有再利用价值的属于可回收,一些含有贵金属的电路板可以属于可回收也可以是有害垃圾。
这样分类有不少难点,首先这比拆小龙虾,珍珠奶茶难度大很多,手握拆解工具的你,可能一不留神把“可回收”怼成了“有害”。其次,文科生可能需要学习更多理科知识来区分谁是电容、电感、各类芯片。最终导致宅男们既修电脑之后,又多了一条接近女神的方法——电子垃圾拆解与分类。
当然我一定多虑了,女神的电子产品流动过程一般是从自己到对象,再到对象父母,最终到家中抽屉。所以要学电子垃圾分类的,还是自己的公婆。
如果单独有一个电子垃圾分类选项,再交给专门的处理部门,那就方便很多。
不过这事,还是有点难。
二
毕竟电子垃圾背后还是有产业链的,有利可图的前提下,你多一个电子垃圾专用桶,那也会多一个扒垃圾桶的团伙。
香港地区有家媒体《香港01》在2015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和与美国环保组织Basel Action Network(BAN)合作,从当年7月份开始,将小型追踪器安装在200件废弃电子产品上,包括打印机、LCD显示屏及CRT显示屏,以此追踪电子垃圾的去向。
最终在2016年6月得出下面这张图。
图源:香港01
那篇独家报道最终揭露的是香港地区新界的垃圾场,目睹工人非法拆解电子废物,并揭发回收场由涉及中港两地商人经营,组成全球庞大走私拆解毒废料产业链。
随后,非常自然的发现9个回收场涉嫌非法收集及贮存大批化学废物,包括约3500个废液晶屏,估计出口市值逾200万元。
不过这个数据不够刺激。
第一财经在2015年走访汕头市贵屿镇的一篇报道中写道:汕头市贵屿镇有超80%的家庭直接参与了电子垃圾分解,每年分解的电子垃圾超过150万吨,通过这一产业,一个家庭作坊的年收入能达百万。
文章一名受访者说:“通常,电视机含有大量的铜、铁,而只有电脑里才含有金。英特尔的芯片,当时进货价位600元一吨,一斤就可以析出3克多的金,当工业黄金卖出去,能赚100块钱。”
也许作为圈内人士的你,很懂英特尔芯片,但你知道里面有多少黄金吗?能把这些黄金撸出来吗?
贵屿镇(图源香港01)
当然不止一财,许多如人民日报、新华网、新民周刊、南方杂志都对贵屿镇的电子垃圾产业感兴趣,做过特稿。
按照稿子里的时间排序,2006年贵屿镇车水马龙、空气清新;2013年,臭味扑鼻,无法呼吸;再到2018年的干净整洁。这个被媒体称为“中国电子垃圾拆解第一镇”的贵屿镇,似乎经历了一个黑暗的故事。时间最近的《南方》杂志表示,贵屿通过环境整治、产业转型升级,碧水蓝天得以重现,实现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安稳的三赢目标。
曾经镇子里的居民看电子垃圾一律为可回收,如今折腾后才发现,这是有害垃圾。
三
电子垃圾是特殊的存在,可致富可致病。像是加速版的996,一边拆解卖钱,一边病来如山倒。
健康这件事,早在1970年代西方各国就开始关注了,于是各国开始将废料输出到环境法规相对宽松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到了1980年代,这种做法开始引发争议,促成1989年通过《巴塞尔公约》严格控制越境转移。并在1992年得到正式签署。
瞧这时间点,像是奏响了发展中国家开始谋划电子垃圾的前奏。
BBC今年1月份的文章中配了一张图。文章表示,很多电子垃圾仍然是非法入境,利用率极低,最终成为真正的垃圾。
其实许多国家对电子垃圾明文立法,如德国在2015年的《电子电气设备法》,号称到2019年,德国的电子垃圾回收率至少应达到65%;如日本实施《废弃小型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促进法》;如澳大利亚的“国家电视和电脑回收计划”,希望到2022年前后将电视和电脑的回收率提高到80%。
我国先后颁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等,对相应电子垃圾做出严格规定。
据Securing Industry等外媒报道,上个月一美国老板涉嫌交易废弃芯片(包括赛灵思、ADI、英特尔)被判入狱4年,报道称这些芯片在中国进行了加工修改,从而像新的一样转售。
当我们为电子垃圾如何分类犯难的时候,别人已经靠此发了财,入了狱,甚至送了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