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太湖,笔者一股脑只有太湖四白。倘若运点内功,用半导体的眼光看太湖,不由得擦去喇哈子,顿时想起来,太湖之畔的无锡,也是中国微电子工业的摇篮。1960年,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就成立于无锡一个名为棉花巷的地方,200左右名员工的主要任务就是生产二极管。捣鼓三年后,这家器材厂被归属到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十管理总局(后为四机部),代号“国营第七四二厂”。
棉花巷(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老厂区)
四机部接管,国家也开始投资,往里增添设备。但有个前提——停止小商品生产,进行半导体管的专业生产。这下难度就上来了,毕竟技术实力薄弱。怎么办?到处学,跟兄弟单位学技术、顺便到处拉拢拉拢人才,经过一番努力,企业产品花样开始变多。
“742”厂似乎命运与半导体有说不清的缘分。
随后在1968年底,国家“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的号召从上传到下,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大手一挥,无锡无线电机械学校与“742”厂合并,开始搞新型半导体工艺设备的研究、试制和生产。从那以后,这座来自棉花巷的“742”厂搬迁到了大王基。
1969年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迁入大王基厂区
据闻,“742”厂有三个王姓厂级领导,厂长就叫王洪金,周遭职工称其为“大王”。
1977年初,上头决定从日本东芝引进彩色显像管生产线的同时,另外引进彩色电视机用线性集成电路生产线。各地为了抢这条线各显神通,相关部门进行多方面勘察和分析,最终“742”厂夺得这条线。据悉,上头批准后正式下达了任务书,其中提到——同意利用“742”厂进行扩建,建成专门生产电视机集成电路专业工厂和MOS与双极型集成电路的试制厂,年产彩色电视机线性集成电路11个品种年产量2600万块的生产能力。
甚至有人统计,从这条生产线上出来的芯片用在了40%的国产电视机、音响和电源上。742厂也一跃成为当时我国产能最大、工序最全、首家具有现代工业大生产特点的集成电路生产厂。
一切准备妥当,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1985年,第一块64K DRAM在“742”厂试制成功。
1989年8月8日,“742”厂和永川半导体研究所无锡分所合并成立了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这个华晶似乎继承了“742”厂的锦鲤体质,直接吸来了当时的“908工程”,目标就是冲击1微米工艺技术。而这个重大项目,由于项目审批和资金到位原因,直到1997年底才建成,前后折腾了8年之久。
搞半导体的都知道,时间不等人,这8年真的太久了。从美国朗讯公司引进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流通0.9微米CMOS工艺2个产品,直到1998年1月才通过对外合同验收。在前一年建成投产时,华晶的技术已大大落后于国际主流技术达4-5代,月产仅800片左右,投产当年亏损2.4亿元,被当成了反面案例。
随后1998年2月起,华晶将部分设备租给香港上华半导体公司。上华对外筹集了2800万美元,在引进美国的技术、中国台湾地区的团队后,5个月内就开始量产了。
1999年8月,华晶和上华合作的工厂转制为合资公司——无锡华晶上华半导体公司,上华持股51%;新公司迅速扭亏为盈,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纯晶圆代工”企业。
华晶公司与上华公司合资签字仪式
从棉花巷的厂房到742,再到后来的华晶上华,这期间有过不少类似锦鲤附体的奇迹,有过惊喜有过教训。从历史中看,无锡命中的确很旺“集成电路”。
“锦鲤”无锡
华晶的命运在2002年又发生了改变,其被华润微电子整体收购。重组后,华润微电子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2003年晶圆生产量超过了100万片,销售收入超过了10亿港元。使得华润微电子也一跃成为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综合性微电子企业。
此后华润微也没闲着,2006 年收购上华科技,进入晶圆代工领域;2017 年收购中航重庆,强化功率半导体业务。已成进化成一家拥有半导体全产业链的纯国资微电子企业。
不管怎么说,无锡的集成电路辉煌的开端与上述事件也密不可分。如今细想一下,1997年从日本引进那一条电视机集成电路生产线后,无锡似乎就非常招类似项目的喜欢,各类IC大厂项目,络绎不绝在此地聚集。
比如,号称江苏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在2005年正式落户无锡。2017年6月,SK海力士二工厂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86亿美元。兴建完成之后,将形成月产能20万片10纳米制程等级的晶圆生产基地,年销售金额由目前19亿美元增加至33亿美元。
比如,被SK海力士称为“M8项目”的海辰半导体新建8英寸非存储晶圆厂项目,在2月27日该项目的主厂房正式封顶。
比如,中环大硅片项目。2017年10月,无锡市政府与天津中环、浙江晶盛签署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研发生产制造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全国最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用大直径硅片生产平台。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美元,一期投资约15亿美元,于2017年12月举行开工仪式,项目完成后将加速国内半导体硅片进口替代进程。
比如,2018年4月3日,上海华虹在无锡举行了一期工程桩基工程启动仪式。据悉,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占地约700亩,总投资100亿美元,一期投资25亿美元,新建一条工艺等级90~65纳米、月产能约4万片的12英寸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支持5G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应用。计划将于2019年上半年完成土建施工,下半年完成净化厂房建设和动力机电设备安装、通线并逐步实现达产,预计年产值将达50亿元。
据最新消息,6月6日,华虹无锡项目举行了12英寸生产线建设项目首批光刻机搬入仪式,标准项目顺利进行。
中国集成电路“黄埔军校”
圈内人士把无锡称为中国集成电路的“黄埔军校”。比如集成电路“泰斗”许居衍院士,华进半导体董事长于燮康,华虹党执行副总裁徐伟,中芯国际中国区总经理彭进……等名字都与无锡有关。
据业内媒体去年发文称,目前,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企业共有200多家、从业人员近5万名。据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7年无锡集成电路三业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2.39%,占全省总量的50.83%。其中设计业占全国总量的4.8%,全省总量的51.1%;晶圆制造占全国总量的14.46%,全省总量的85.14%;封测业占全国总量的19.14%,占全省总量的41.19%。无锡现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等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其中封测行业规模位列全国第二。
关于集成电路“黄埔军校”一说,无锡其实也深感集成电路人才匮乏的。
去年无锡日报上一篇名为《澎湃“芯”动力厚植人才沃土》的文章表示,“预计到2020年,无锡至少需新增集成电路产业人才3万名。”光是华虹、中环、海力士M8这三大项目,在达产后预计需新增各类专业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1.5万名左右。
就算你是集成电路“黄埔军校”,这人才储备也是不够用的。
在2018年实现1000亿元集成电路产值的无锡,为推动产业发展,无锡海关联合江苏省半导体协会、无锡市经信委向4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推送优惠政策。还有今年刚刚发布的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现代产业发展政策的意见》解读” ,《意见》主要包括8个方面,包括40条89款政策。也是一揽子扶持策略。
关于未来规划,《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8一2020)》中提到,到2020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及配套产业总体产值超过1200亿元,打造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第一方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