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市场机遇如何?哪种类型硬件更受欢迎?又将利好哪些企业?《国际电子商情》为业界探索。
市场行情:2023年即将迎来爆发
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医疗产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消费级的健康硬件,例如移动耳镜、健康手环、智能睡眠系统、皮肤传感器等;另一类是专业级的医疗硬件,比方说智能检测器、无创血糖监测、血压计、血糖仪、血脂检测仪等。
第三方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可穿戴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为20亿美元,预计2020年有望超过45亿美元, 2020年至2027年之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5.78%,产业发展充满活力。
其产业链上下游受此红利,均有可观的市场前景。例如传感器,应用在可穿戴医疗设备中的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达到28亿美元,2018-2024年的CAGR为21.6%。
在企业层面,可穿戴医疗企业主要拼的是全产业链的竞争力,因此海外厂商的综合竞争力较强。例如Fitbit、Jawbone、苹果、三星等海外企业,凭借其庞大的销售网络和技术支持,已在可穿戴医疗领域做出了成功典范。
至于中国市场,可穿戴医疗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几乎与国际可穿戴医疗设备研究同步。2015年5月,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2025》,将发展医疗级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列为战略高度,要求提高其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8年的71亿元,预计2020年有望突破122亿元,到2023年该数值将超过200亿元。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海外可穿戴医疗产业链的发展阻力较大,但中国市场在疫情基本控制之后实现了较快复苏。以工商登记为准的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中国2020全年共新增超2800家可穿戴设备相关企业,其中,4月是今年新增此类企业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663家,较3月环比增长97.3%,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海内外,当下可穿戴医疗市场更多的是一种假象的繁荣,各种健康监测设备看起来贴心,实际上多数还只是健康管家的角色,与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医疗”概念相距甚远。如何能够更早地提前给用户预警,提供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康复,达到长期跟踪治疗的效果,甚至协助预防传染疾病,这才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真谛。
产业链盘点:利好哪些企业?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与零件供应,到设备生产、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具体有三个部分:上游为原材料及零件供应商,中游是可穿戴医疗设备生产商,下游涉及品牌商、医疗服务机构及商超。
(1)上游:包括智能硬件供应商和软件系统服务商,主要提供核心的智能硬件及软件技术支持。其中,硬件包括电子元器件(PCBA、传感器、芯片、电池及结构件等)、玻璃、塑料等,高端元器件基本依赖进口,这两年得益于国产替代浪潮,也有海思、唯捷创芯等国产品牌“露尖尖角”。软件系统主要包括语控和交互技术系统、数据平台系统等。总体来说,原材料与零件成本占总设备成本比重的20%左右。
(2)中游:可穿戴医疗设备生产企业处于产业链中游,是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的核心参与者。主要技术包括生物传感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及电路设计等。中游里国产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优劣势突出。
比方说在技术、资金壁垒低的消费级设备,市场接受度较高,引来众多参与者入局,产品良莠不齐,市场集中度低,竞争已是一片红海。在专业级设备,由于产品的安全性及准确性要求高、技术门槛高,同时相关产品生产需要经过相关部门严格的审批和监控,准入门槛高,行业尚未出现综合实力较强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自主品牌。由此,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3)下游:包括销售终端,参与主体涉及品牌商、医疗服务机构及商超等。品牌商是可穿戴医疗设备核心销售终端,凭借其品牌知名度,通过自有渠道进行产品销售。同时,品牌商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及偏好,选择制造商或自主研发个性化的产品,以取得商业竞争的自主权。医疗服务机构是可穿戴医疗设备主要应用场景之一,未来其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大。商超是可穿戴医疗设备重要的零售渠道,是线下销售的主力军。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线上商超的兴起,全渠道融合的商超逐渐成为可穿戴医疗设备销售终端之一。
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趋势
趋势1、疫情之下,可穿戴医疗设备走进更多家庭
疫情将推动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新用途,例如通过检测血氧结合有效的算法提前辨别是否有感染。根据IDC预测,到2021年底大约有7成的腕带可穿戴设备公司将发布具有早期检测潜在传染病迹象的算法和功能的产品,包括检测COVID-19和流感。
与此同时,保健用品设备正在演变为可穿戴医疗设备,例如apple、Fitbit等公司寻求FDA许可以将其作为医疗设备可穿戴设备销售。业界展望,可穿戴医疗设备就像一位“家庭医生”,再绑定后台的医疗服务,真正打通居民从社区到专科医院的就医通道。
趋势2、不断发展完善的监管
FDA简写自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及CFDA不断完善可穿戴医疗设备法规,可以为可穿戴行业立基准线,产品的研发、生产等可以向标准“看齐”,规范行业形成健康发展。同时可以促进实现互联互通,有助拓展其它商业服务。
资料显示,可穿戴认证标准需涉及化学检测、电池寿命、电池与整机的安全、适用性、软件与信息安全评估、感应器精准度评估和无线技术认证检测评估几个较大的评估方向。
趋势3、健康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目前,越来越多可穿戴厂商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医疗应用之中,更是与医院、医疗保健组织、研究院所甚至是传统的医疗器械公司共同合作,以实现医疗数据数平台。例如Apple Watch Series 6可以通过监测血氧水平数据来评估人体健康程度,又例如FitBit一个提前检测的AI算法,可以检测到近50%的COVID-19病例。
对此IDC预测,由于受到新冠病毒流行的威胁,生命科学和医疗机构将在2022年前将人工智能和高级分析的投资增加30%,以避免未来供应链的中断危险。
趋势4、中国消费者感兴趣的可穿戴类型
通过调查得知,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功能依序是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智能开关、医疗健康、远程控制、个性推荐、安全功能身份认证和亲子教育等。可见,医疗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普及面还不够广,需要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更吸引消费者买单。
总体来看,智能可穿戴医疗产品的发展重点将落到数据的分析以及服务上,为消费者提供真正需要的商业价值,有了一定的用户积累之后,就可以很方便地去做更多的垂直领域。长远来看,医院、数据、设备三者的结合,才能完全体现出大数据与可穿戴的优势,同时与健康管理、保险及医疗生态相融合,才能在可穿戴市场涌入健康服务的红海竞争中打开增量市场。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2021年2月刊杂志文章,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免费杂志订阅申请点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