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自主品牌造不出好的发动机”的坊间论调。那么,自主品牌发动机到底好不好?和合资或者进口车的发动机到底又差多少呢?相信很多消费者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特别是在自主品牌车型销量越来越好的情况下,自主发动机的研发制造水平尤其引人关注。下面小编就和一家世界权威内燃机研发公司的工程师约了一下,挖了一点干货。
什么是“Know-How”
在这里先和大家普及汽车行业中常用的词汇“Know-How”,汽车Know-How 是一系列设计要求(包括整车、子系统和零部件)的验证方法、验证计划和验证报告,以及各种衍生出来的分析方法和试验方法报告。在汽车行业里,Know-How是汽车企业不轻易对外开放的技术绝密。
简单的来说,当发动机在设计过程中,海外汽车厂商有更多的不同方法和不同角度来验证发动机,以保证这款发动机满足要求,尽可能避免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在Know-how的技术积累层面上,由于起步较晚,自主品牌绝对被欧美日甩开的一大截。虽然近年来不少国内厂商收购了海外汽车厂商,但是想要吸收他们数十年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Know-How积累的缺失,可以说是自主品牌发动机开发的先天不足。除此之外,自主品牌发动机还有着各种后天劣势。自主品牌的车型一向是以高配置、低价格著称,这对于很多自主厂商来说代表着更大的成本压力。成本压力最终势必会导致研发时的束手束脚,这也就是目前自主品牌发动机大多采用的都是较为成熟甚至老旧技术的原因,使用这些技术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减轻成本压力。虽然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自主品牌发动机的发展而言,其深层次的负面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精度控制的问题
说完了先天不足,再来看看后天发展。受访的工程师告诉小编,当时接手了一个自主品牌发动机测试的项目,这款发动机实际上完全由其供职的公司设计,自主车企只是负责生产,不过最终这款发动机也是被冠以了自主研发的称号,据说还去参选了“中国十佳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从测试伊始就发生了让人哭笑不得的糗事,由于曲轴零件精度有着较大的偏差,导致发动机根本无法运转,厂商只能紧急重新调配一根曲轴。送测的零件精度尚且如此,可见最终批量产品的质量会是什么情况。无独有偶,在另一个自主品牌的技术中心,该工程师曾看到过一台自主发动机在跑完磨合后,曲轴轴瓦就已经完全磨光的情况。
自主品牌发动机对于零部件的精度要求在这位工程师看来,应该是无法和海外以及合资车企相比的,高精度的设计要求带来的是更高的成本,而成本又是必须要严格控制的。所以,在零部件的精度上,自主品牌发动机可能还有待加强。
就算有了可靠的发动机,这也是不够的,成熟的标定和匹配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自主品牌发动机来说,首先缺失的是技术积累,与海外汽车厂商多大数十年的开发经验来比,自主厂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发动机的标定、匹配是一项极为繁琐的工作,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台架测试、整车匹配、道路耐久等等工作缺一不可,工作越精细,成本越高,这也是掣肘自主品牌发动机的一大因素。
在这位工程师看来,仅仅看输出功率和油耗,用好或者不好来评定自主品牌发动机显得有些片面,他更愿意用“够用”来评定现在的自主发动机,再如此发展下去,自主发动机将不可避免遭遇技术瓶颈,无法满足更高的要求。不过这位工程师也形象地比喻,中国自主发动机在近几年取得的发展,就好比是苏炳添在里约奥运会上杀入男子百米半决赛——这绝对是一件值得庆贺和鼓励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