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公司漠视公众选择权,悍然拿用户个人隐私数据去赚钱,是可忍孰不可忍?但刚批判完李彦宏“隐私换便利”论,经常去美国的中国人难免发现一条有点尴尬的新闻:3月30日,根据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发布的最新签证提案,凡是申请美国(非移民或移民)签证的申请人,都需要统一提交过去5年使用过的所有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社交媒体账号以及海外旅行经历等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该提案现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即日起至5月29日止,为期60天。之后新规得到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批准后将正式执行。
面对商业公司大家还能矫情一下:“不管是百度李彦宏,还是Facebook扎克伯格,你们都欠我一个道歉。”但在国家机器这里,数据直接拿走,不但隐私换便利的条件没有了,还有可能因为你过去的几句玩笑话给自己增添诸多麻烦。比如我这样时不时就冒一句“美帝”的家伙,估计已经上了黑名单,余生难以踏上美利坚。
即使不谈国家机器强行监控个人隐私,李彦宏的说法也不过是把台下的潜规则搬到了台面上,除了百度,第三方公司利用Facebook用户数据左右美国大选,支付宝诱导用户将隐私数据授权其商用,360摄像头将视频监控画面直播,哪一家主打大数据的商业互联网公司没有打过用户数据的主意?移动支付、搜索引擎、智能推荐、输入法、地图导航……智能手机为主的智能联网设备收集了越来越多的隐私数据。
电影《The Trueman Show》剧照
“他就出生在直播现场。”对于10后而言,1998年上映的《楚门的世界》中这一句台词,已经大部分成为现实。无所不在的摄像头,时刻联网的终端设备,越来越普及的生物识别技术,密不透风的社交网络,已经将他们置身于透明的Seahaven岛上,一举一动都被数字设备监控记录,成为被他人围观的楚门。“这节目没有剧本,没有提示卡,未必是杰作,但如假包换,是一个人一生的真实记录。”
当然,与《楚门的世界》不同的是,被围观者也可以去围观其他的透明人。
有幸早生的人们,至少还享受过黑暗的欢愉,但黑暗与隐秘越来越昂贵,你可以不去美国,但你能像《风骚律师(Better Call Saul)》里哥哥Chuck McGill一样切断所有电磁连接,终日宅在家里?
《Better Call Saul》剧照
Chuck McGill对电磁过敏
1990年代,凯文·凯利在《失控》中写道:
“在这样一个信息之水如滔滔不绝无限复制以至于要涨爆互联网的世界里,一点点信息的消失或者蒸发就变得非常有价值…在所有的东西都互相联结在一起的世界,联结、信息还有知识都非常便宜,贵重的反而是那些隔离、反信息和零知识。等到宽带免费,随时随地都在进行十亿字节的信息交换的时候,不想通讯反而成了困难的烦事。”
如今头上有卫星,手里有手机,客厅有智能音箱,门口有摄像头,在这个时间节点,对很多人而言,似乎确实已经到了隔离比连接困难的阶段。
几年前,店铺都还收现金;十几年前,没有身份证还可以坐上火车流窜三省;一百多年前,患病的Chuck McGill也可以随意穿行无须担心电磁场;一千多年前,还有无问津者的桃花源。我不是反对一切连接技术的隐私保护原教旨主义者,但内心时不时出现的对黑暗与隐秘的渴望,让我也无法成为一个彻底的透明人。
在这场明暗之争中,技术并不是难以实现隐私保护的原因,商业导向才是。全球商业公司被巨大的经济利益推动着去连接一切,挖掘一切,没有一个现代人能有机会逃脱被连接的命运,楚门难以走出Seahaven,也不会再有“奇踪隐五百”的桃花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