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钟,单片机的时钟好比人的心脏,时钟歇了,单片机也就停止工作了,51单片机就一个时钟,12M、11.0592M居多,11.0592M这么有零有整奇葩的频率主要是为了51单片机串口通信波特率能正好是个整数;STM32单片机有四个时钟,HSI、HSE、LSI、LSE,HIS是内部高速时钟(RC振荡器)8Mhz,经过倍频器后,单片机主频上限可以达到64Mhz,HSE是外部高速晶振8Mhz,经过倍频器后单片机主频上限可以达到72Mhz,LSI是内部低速40Khz时钟(RC振荡器),可以为RTC(实时时钟类似于DS1302)提供时钟,也可以为独立看门狗提供时钟,LSE是32.768khz晶振,为RTC提供时钟,32.768khz这么有零有整的奇葩频率源自于,32768= 2的15次方,RTC时钟内部有个2的15次方分频器,所以32768hz晶振经过分频后正好是1秒,这是整个瓜的来龙去脉。
另外着重提一点,内部时钟(HSI、LSI)都是RC振荡器,HSE、LSE是晶振,晶振和RC振荡器不是一回事儿,说STM32单片机有四个晶振是错误的说法,说有四个时钟没啥问题,外部晶振的稳定性要比内部RC振荡器好一些,外部晶振可以倍频让STM32单片机主频达到72Mhz,内部RC振荡器倍频只能达到64Mhz。
插播一段MCO(main clock output对应PA8引脚),这个引脚可以输出单片机当前工作的主频/二分之一主频,程序设定是72Mhz运行,假设8Mhz晶振虚焊,STM32单片机不是立即停止工作,而是会自动切换到内部RC振荡器采用64Mhz的主频继续工作,对于特别严苛的应用场合,72Mhz和64Mh还是有很大差异,需要知道当前MCU是否稳妥工作在72Mhz,通过MCO这个pin就可以抓取到(1/2PLLCLK)。
再插播一段分频器,2分频器,是把输入端频率除以二然后输出;选择器,是选择某一个作为输入后直接输出;倍频器把频率翻倍,像我当前用的i9-9900k CPU睿频5.0Ghz,这个5.0Ghz不是晶振直接搞到5.0Ghz,而是100Mhz晶振经过内部倍频电路翻50倍搞到5.0Ghz的。
STM32单片机的大部分外设都挂载在APB2、APB1总线上,GPIO、UART1、SPI1、ADC1、2、EXTI、TIM1都是APB2(72Mhz)的小弟,APB1(36Mhz)上挂载的是IIC1-2、CAN1-2、UART2-5、SPI2-2等,APB2上的外设用的频率多一些,毕竟很多小伙伴磨炼了多年也就止步于一LED灯大师。
GPIO口,通用输入输出口,51单片机P0、P1、P2、P3每组从0-7共8个IO口,STM32单片机,分为GPIOA-G,每组0-15共16个IO口,51单片机的IO口比较省心,要么置零要么置1,STM32的IO口花活儿多一些,整体分为两大类,输出类:(1)推挽模式,可以粗略理解为把IO口要么接单片机的VDD,要么接GND,IO口带载上限:25ma,点个灯没啥问题;(2)开漏模式,如果说VDD是IO口的头,开漏模式相当于掀开IO口的头盖骨,让用户去自定义(51单片机P0口:“啊这事儿我熟”),供电电压不再局限于MCU的3.3V,可以5V且通过更大的电流。(复用推挽/开漏是指有的IO口身兼数职,既可以当UART用,又可以当IO口用)。
输入模式:上拉、下拉、浮空、模拟输入,上拉(弱)置高,下拉(弱)置低,浮空啥也不接(默认浮空),模拟输入是使用ADC外设时配置IO口的模式。IO口还有速度选择:LOW、Medium、High,速度越低,功耗越低;IO口接按键,设置为上拉模式比较好,上拉模式的抗干扰能力比下拉强,上拉平时是高电平,来个尖峰干扰还是高电平;下拉平时是低电平,来个尖峰干扰就拉高了会导致误认为有按键按下,所以综合考虑,按键采用IO口上拉更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