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就如同我们求学的过程:不停地努力学习,不停地扩充知识,不停地刷新成绩。当成绩刷到语言这一关,翻译机出现了。而且为了帮人类越过语言障碍这条“沟”,翻译机做了许多努力,才最终行的“通”。对于翻译机而言,这句话不光是一句广告词,更说出了翻译机的本质。
想要翻译机译的准,首先需要的就是对你说的话有一个准确的识别。就像如果要正确的回答问题,就一定要先听清、听懂问题。如果连你说的话识别出来都是错的,那还谈何翻译的准呢?所以翻译机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从听懂你说话开始。讯飞翻译机依托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强大的神经网络模型,中文语音识别准确率超过98%,并且支持5种汉语方言识别,2016和2018连续两届包揽CHiME语音识别大赛冠军。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有科大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傍身的讯飞翻译机,到底为什么能译的更准。记得上学那会儿,老师洋洋洒洒讲完一个知识点,总喜欢最后接一句“都听懂了没有?”台下的学生七零八落的点着头,但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只是因为听见了老师说的每个字而点头,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真正听懂了每句话的含义而点头。
市面上的翻译机,其实就像是一个班里水平层次不齐的学生。老师教学方式是相同的,但有人资质平平,勉强及格,对外界信息需要一定时间消化才能反馈(或者不能);而有的人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对外界的信息能迅速做出准确的反应。翻译机在开始的语音识别阶段,从收到声音到转换成对应的文字,过程都是相同的:接收声音信号-提取声音特征-综合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解码形成文字。
难就难在如何把你说的话能够意思分毫不差、一字不差的识别出来。这也就是不同品牌的翻译机从一开始拉开差距的地方。如果在安静的环境下说着语法、发音都标准的普通话,机器可以很容易准确识别,而一旦夹杂了多音字、方言口音,或者说话环境嘈杂、有回音等声音干扰,机器的识别过程就没那么轻松了。在收到了有特征的声纹信息后,机器会通过声学模型组成单词或拼音,再通过语言模型来让识别结果变得更准确。
这其中,语言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它通过训练大量文本语料、学习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估计你所说的话对应的每个字的可能性,并利用语言本身的统计规律来帮助提升识别正确率。如果还了解特定领域或任务相关的先验知识,语言模型可以识别的更准确。但如果不使用语言模型,机器面对大量的声音信息,识别出的结果则会是一团乱麻。
所以说,机器也和人一样,越学习、越优秀。但不是所有翻译机都能有足够的学习资源,而讯飞翻译机恰巧就是“饱读诗书”的那一个。众所周知,科大讯飞深耕人工智能技术,为医疗、教育、家庭、城市等智能化建设作出了相当的成就,也因此,讯飞拥有了千万级各行业平行领域数据的支撑,也因此为语言模型带来了丰富的学习文本。
随着对各行业学习的不断深入,基于大量垂直领域语料,不断对特定垂直领域的语音听写模型进行训练,这样一来,机器不仅能听懂日常口语,连那些专业术语也能听懂了。这就是讯飞翻译机行业翻译官工作的基础——先听清楚你在说什么,再为你翻译出专业的结果。
打开讯飞翻译机,我们能看到医疗、金融、外贸、法律、体育、能源、计算机、电力八大行业翻译官。行业翻译功能的到来,也就意味着讯飞翻译机相较于其他翻译机,对你说话含义的理解又更深入了一步。另一个影响翻译机识别能力的关键,是翻译机的耳朵——麦克风。回想一下,当我们和别人说话时,面对着对方和背对着对方,听到的清楚程度是有区别的。
麦克风作为翻译机的耳朵,如果想要各个方向都听的清楚,获得较好音质的音频,就需要360度无死角、多带几个麦克风在身上。所以,讯飞翻译机采用四麦克风阵列,利用阵列方位信息进行噪声抑制,将阵列原始信号与深度学习结合,加强识别模型训练,以便让翻译机听得更清楚,从而提高翻译机在嘈杂环境、声音源过远等情况下的语音识别准确率。
了解讯飞的人都知道,方言识别是讯飞语音识别技术中的一大特色。从最开始的维吾尔族语和藏语与中文普通话互译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上的应用,到现在翻译机支持粤语、东北话、河南话、四川话、五种英文口音、一种法语口音及一种孟加拉语口音,方言口音识别的应用越来越为大众所用。这离不开讯飞在声学模型层面针对不同地区人的口音、发音方式的优化,使声学模型更加个性化且具有差异化。
有了方言口音识别能力的加持,就算你只会说方言,讯飞翻译机也能听懂;就算你和一个印度口音浓重的人交流,讯飞翻译机也能给你一个准确的翻译结果。对我们消费者而言,选择翻译机时最关心的就是看它翻译的准不准,通过翻译结果来判断翻译机的好坏虽不失为一个最直观的方法,但如果想从本质上判断它的性价比,不妨从翻译机工作的源头——语音识别这一环节开始对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