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能源转型升级已驶入“快车道”。截至2023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5亿kW,历史性超过火电。清洁能源发电量约3.8万亿kW·h,占总发电量将近40%,我国能源的绿色含量不断提升。
同时,报告指出,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我国仍面临四大严峻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1
首先,随着双碳窗口期的逐渐紧迫,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较之欧美国家,时间更短,任务更重。 相较于欧美国家的碳达峰数字, 我 国预计到 2030年的碳达峰数字远超前者; 且完成 “ 碳中和 ” 仅有 30年,这就要求 我 国的绿色步伐要远远快于欧美国家。
2
其次,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其并网和消纳成 为难题。 随着 供给侧能源转型的日渐深入,能源波 动性 日益凸显 , 已无法满足能源需求侧的刚性诉求。
3
再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全球的能源消费量在不断增加。 而传统化石能源的供应日益紧张,价格也在持续上涨。 这使得企业的能源成本不断攀升,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产 生了不利影响。
4
最后,随着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碳价的逐步提高,企业碳成本也将不断增加。 对于高碳排放的企业来说,这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降低碳排放成本,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量。而这个过程中,用能侧的低碳转型将有助于企业在碳成本不断攀升的未来保持财务稳定和市场竞争力。
面对四大挑战,我国能源转型亟需新的视角,而从用能侧进行能源变革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所在。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电源结构的不断演变,新能源渗透率将不断提高,尤其是新能源消纳瓶颈凸显的情况下,用能企业将从传统能源消费向能源“产消一体化”进行综合能源转型。
用能企业将从原来单一的用电/能源的消费者,变成自己可以生产、同时消纳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互动的“产消一体者”。 此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助力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 通过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和储能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在满足自身能源需求的同时,将多余的能源输送给电网,实现能源的共享和优化。
同时,用能企业进行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 “用电安全”“用能成本”“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三大挑战。 而微电网在功能、结构和运行方式上与传统电网存在较大区别,它是以分布式电源为主,利用储能系统和控制装置进行调节来满足负荷需求,可以实现分布式能源的就地消化、就地平衡,同时也可以和大电网进行能量交换、互为辅助。 未来,随着用能企业更多接入分布式能源、向能源“产消一体化”转型,微电网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架构下,用能企业不可或缺的能源基础设施。
伴随微电网行业发展逐渐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其建设中存在的重建轻运、重源轻配、重硬轻软、重政轻市和重碳轻电的现象日益显现。 报告认为,究其原因在于微电网建设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分布式能源投资者、用能企业和电网公司等,统筹协调难度大,并且没有从用能企业视角来整体规划、全生命周期地进行建设运营。 因此,用能企业需从调整能源结构和提升能源效率两方面入手,构建企业自身的“能源新质生产力”。
报告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总结出优化能源效率和调整能源结构的四大关键步骤,分别为 看清楚、给办法、能落地与可持续。 以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为例,首先,通过调研评估查找能耗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建议,并评估节能量和成本;其次,确定具体技术方案、商务模式、改造步骤及时间节点;第三,实施改造方案,并进行系统调试及使用培养;最后,进行节能性能追踪,通过数据对比评估节能效果,并不断改进优化。
展望未来,“双碳”背景下企业用能转型无疑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的趋势。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政策的积极引导,企业作为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将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能源转型的大潮中来。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用能企业应当深刻认识到能源转型的价值。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能源结构,积极引入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既能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同时也能为企业在面向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铸造全新的商业护城河。
作为产业技术的全球领导者,施耐德电气始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核心,坚持以领先技术与丰富经验赋能用户和生态伙伴。这本关于能源转型的全新报告,无疑为更多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转型指导和破局之道。
【图片来源:来自施耐德电气的《拥抱能源产消一体化——双碳背景下的企业用能转型》报告】
『本 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沈滨沨
责任编辑:胡颖
审核:李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