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公众对安全防范的意识也在逐步提升,视频监控系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企业、学校、银行、居民区中。 但是目前,多数的视频监控系统都只是提供实时图像给工作人员,由人工监视处理。 这样的监控方式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第一,绝大多数的此类系统不可能在数量上按照1:1 的比例配置摄像机和监视器,那么大部分的监视点都不能时刻处于监控状态;第二,有试验显示,人如果连续观察2 个以上的监视器,10分钟后,将错过45 %的场景,22 分钟后,会错过95 %的场景,效率极其低下;第三,既然实时监看不符合人的心理与生理特征,为了不漏掉没有发现的情况,只好进行24 小时视频录像,以便事后调阅。 这就产生了大量无用信息,少量的有用信息淹没在其中,想获取这些有用信息变得更加困难;第四,业务功能单一,由于不具备智能分析能力和联动处理能力,只能“监”视,而缺少防“控”处置的能力。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是采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概率论和图像处理技术,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来分析视频数据,过滤掉图像中的无用信息或干扰信息、抽取视频源中的关键信息、判断有无异常情况,并以最快、最佳的方式进行处理。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能有效进行事前预警、事中处理、事后及时取证,是全自动、全天候、实时监控的智能系统。
1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功能分析
首先,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采集到的视频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种应用,例如,当侦测到有目标进入监控区域时,系统自动锁定该目标、并进行跟踪拍摄录像、同时触发相应报警联动;可以实现人脸识别和车牌识别,智能记录人员和车辆的出入情况;结合图像融合算法,实现红外光和可见光图像的融合,增强夜间监控的可靠性。
其次,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能有效集成其他安防设备,例如门禁系统、红外探测器、烟温感探头、警铃等,实现安防工作的一体化、集成化,充分发挥系统的最大效能。 比如当红外探测器发现不明目标进入监控区域,系统会迅速发出指令要求相应的网络摄像机转到对应的预置位,拉响警铃,并提示管理员查看该路视频信号。 这种集成的系统监测方式多样,能大大降低误报率,提高安防工作的效率。
第三,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能感知前端摄像机的工作状态,如视频模糊、视频遮挡、视频丢失、视角变换等。 譬如在一个大型的监控系统中,通常会有几百乃至几千路监控点,监控中心的值班人员最多只能监视其中几十路视频图像而已,当其中某一路视频被有意或无意遮挡时,值班人员很难及时发现,从而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系统具备一定的自我检测能力,能及时发现、修复系统问题,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第四,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对录像提供自动证据视频检索,该功能利用目标侦测技术获得目标的类型、形状、大小、速度、位置、颜色、以及其他特定的目标标志信息,从而生成丰富的视频索引,实现特定视频段检索或者目标事件检索。 例如输入“8月23日14:00”到“8月23日16:00”间,走过“6 kV配电间”的“戴蓝帽子”人员,系统能根据这些关键信息点为用户查找到相关录像,极大的提升了视频分析的效率。
2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架构设计
2.1 系统架构设计
文中提出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架构设计可分成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如图1 所示)。 软件部分由系统后台监控端、管理端、服务端和数据库四部分组成;硬件部分主要包括:网络视频摄像机、I/O 电子控制器、各类报警传感器、探照灯、门禁读卡器、门禁控制器等。
2.1.1 软件部分组成
(1)监控端:它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信息处理单元,承担着连接用户与中心服务器的任务,是信息的中转站,也是确保用户能第一时间接收到视频信息和报警的关键。 它的主要功能有:查看实时监控图像,接收报警提示,查询历史告警记录,遥控操作各类报警设备。
(2)管理端:主要用于人员权限配置,硬件设备配置,系统联动报警方案设定、定时计划方案管理。
(3)服务端:作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神经中枢,它承担着硬件设备的管理、数据通信、历史视频记录管理、网络拥塞控制、报警智能处理等众多职责。
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及易用性,监控端、管理端、服务端均采用C#语言编写,运行于微软的WINODWS操作系统之上。
(4)数据库:采用微软的SQL2005数据库,它的性能较为优异,操作相对简单,有比较高的安全性。 系统里所有的硬件信息、人员信息、报警处置方案、报警历史记录、视频索引全在储存在这里,便于修改调用。
2.1.2 硬件部分组成
(1)网络摄像机:由镜头、图像/声音采集器、数字图像/声音编码器、网络控制服务器等部分组成。 它内置SD 卡等储存设备,有一定的存储能力;图像视频/音频输出信号质量较好,支持流行的M-JPEG/H.264 编解码。 最重要的是网络摄像机拥有内置处理器,能够借助先进的图像分析算法,实现对视频图像的目标识别、提取、分类及行为分析,一旦检测到出现异常状况,能通过网络及时向系统服务端发出告警信息。
(2)I/O 控制器:即输入输出(Input and output)控制器,它能接收并转换其他设备发来的电信号,也能向这些设备发送适当的电信号序列;具有网络通信接口,支持TCP/IP 等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能与其他设备通过网络交换信息;拥有一定容量的报警数据存储功能,在网络不通畅的情况能够在本地记录报警信息;接口较为丰富,拥有RS-232/RS-485 等通讯接口,能够兼容市场上常见的报警设备。
(3)门禁控制器:拥有内置卡号数据库,支持本地刷卡验证;可以远程开、关门禁;当门禁控制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向用户发出报警信号。
(4)各类报警设备,如电子围栏、红外探测器、火警探测器、辅助照明、报警按钮等。
2.2 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工作流程如图2 所示,前端摄像机采集到视频信号后,由内置的嵌入式处理器直接做数字图像分析,提取出有价值的目标。 对其的形态及行为趋势做分析判断,如果认定有异常情况出现,便向服务端发送相关的异常告警信息,由服务端参照用户预先设定的报警规则,对异常告警做详细分析,如果符合预设的报警条件,系统向工作人员发出报警信息,同时按照预设告警处置方案发送控制指令给相关I/O 控制器、门禁控制器,进行安全管控。
系统预设报警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对其监控地点发生的异常状态进行分析时,都能尽量准确,减少漏报、误报的发生。
为此,首先要根据监控系统所处环境类型,将预警设置的场景划分为室内、室外、白天以及夜晚四个大类,对待监控的目标则可以划分为人、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动物等几大类。
其次,在完成现场环境类型与预警目标的设置之后,要对监控的区域进行划分,具体来说可划分为警戒区、非警戒区、监视区等多种警戒类型。 将警戒类型与目标类型巧妙的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在不同的环境下、针对不同的警戒类型、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发出预警,从而有效地提高预警的针对性与准确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