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技(techsugar)呼吁,业内有决策权的关键人士从正面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必须要看到我国信息产业的安危系于半导体产业,不能只耽于市值幻想,或虚名(实利)——口口声声称国产替代,却从来没有真正产业化,也没有想过产业化运作,就是以“国产替代”为口号索取国家的财务支持。要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以解决中国产业供应安全风险为己任,而不是只喊口号、博虚名、占资源却不干实事。只有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才能解决产业实际面临的问题,名利也不会抛弃苦干实干的人,如果有这样一批行业中坚,终有一天,中国信息产业能够撇开卡在脖子上的手,自主呼吸!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C Insights的最新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的海思半导体营收达到26.7亿美元,同比暴增54%,史上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之列,被挤出前十的是英飞凌和铠侠(前东芝电子的存储器业务)。
虽然横向来看,我国半导体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相对下游位置,海思营收进入前十是中国大陆半导体的一次突破,但毕竟海思只是前十看门人,海思的营收不到英特尔或三星的五分之一,即使保持两位数增长,也要多年才能迫近。而前十中,美国依然有集团优势,韩国也有两家进入,而且排名很高,大陆与台湾加起来中国一共两家入选,台积电高居第三,欧洲与日本公司首次无缘前十,代表着欧洲与日本半导体的弱势依然持续。总体来看,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在势头上越过欧洲与日本,但距离领先的美国与韩国集团,仍有较大差距。
纵向来看,这次突破意义重大。海思进入前十,表明以海思为代表的中国这一全球半导体最活跃最值得投资的区域,已经开始迎来收获季节,虽然我们的路还很长。
15年前的前十五大设计公司很多都消失了
从日本黑洞到中国黑洞
海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但我更愿意从其独立作为一家公司的起点,即2004年来回顾。因为1991年时,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乏善可陈。
在接受吉田顺子采访时,前新思科技中国区总经理潘建岳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孵化期定在1995年至2001年。吉田顺子写道:在孵化期,中国几乎所有半导体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当时政府借鉴各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对半导体产业进行重点扶植。据潘建岳估计,在此期间,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总收入不到一亿美元。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还是日本半导体辉煌的余晖,虽然被美国制裁之后,日本半导体已经失去了领先的地位,但之前积累优势太大,而九十年代日本家电等产业尚未出现颓势,所以整体上看,日本半导体市场无论从供应还是需求上看,都是全球最主要的市场之一,因此市场机构在统计亚太市场时,都需要将日本单列出来。
1995年,日本半导体公司在前十排名中不像鼎盛的1990年十具其六,但仍有四家进入前十排名。1995年,韩国史上首次有两家进入前十,标志着韩国在美国支持下,已经抢夺了日本在亚太半导体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潘建岳将2001至2007年列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突破期。潘建岳指出,2000年时,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还不足100家,到2003年,已经出现450家设计公司。2003年,杭州士兰微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士兰微)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家半导体上市公司。士兰微首次公开募股共发行2600万股A股股票,如今杭州士兰微仍然活跃在市场上。到2006年,中星微电子和炬力集成电路经过严格的IPO程序,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07年,展讯上市并加入纳斯达克俱乐部。
事实上,在这一阶段,由于电子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也在2005年取代美洲,成为全球对集成电路需求最大的市场。此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伴随中国家电业、手机制造等产业的兴盛,全球电子制造重心国外加速转向中国,市场调研机构在统计亚太市场时,不得不将中国市场单列出来。
虽然,现在仍有市场调研机构将日本市场单列,但现阶段,对亚太电子制造业市场的统计中,单列日本市场除了增加工作量与维持传统之外,并无多大意义。
从这里人便宜到那里人便宜
2001至2007是大陆半导体的突破期,也是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设计业的黄金期。半导体代工模式始于台湾,因此设计业一直是台湾地区的优势产业,在早期台湾地区设计业产值甚至超过美国。即便后来被美国超越,但在2000年初时,正好是台湾地区设计业的高光时刻。
彼时,个人电脑业正如前几年的智能手机一样火上烹油,只要与PC沾边的芯片设计公司,都很容易找到商业机会,而当时台湾是全球PC制造业重镇,产业链丰富又完善,生产协作高效,一如现在的深圳。因此一批围绕PC周边的芯片设计公司都成长起来,其中威盛电子还杀入核心的PC处理器与芯片组领域。当然,后来的故事也很老套,因为威胁到英特尔的业务,所以威盛电子也被不断打击,直到丧失对英特尔的威胁力。
当时一些台湾芯片公司,开始在大陆设点,有的也成立研发中心。据不少人反馈,台湾业者来大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便宜——彼时大陆工程师的薪资,大约相当于台湾工程师的三分之二,甚至更低。
不过,当时台湾半导体公司已经面临政策风险。据美国机构FSA判断,台湾地区政府禁止半导体公司把先进技术放在大陆的做法,将限制台湾半导体的发展。不得不说,这一判断实在是精准,台湾半导体公司在当局“戒急用忍”政策限制之下,拱手将优势让给了大陆公司,不得不说,大陆芯片设计业的发展实在要感谢对岸政策。
不过十年的时间,大陆设计公司大约五年前开始到台湾地区挖人,原因无他:人便宜。据一些路边社传闻,大陆公司在台湾挖人相当豪气,对于确实有专长的专业人员,往往直接台币换人民币,数额不变,也即直接以5倍左右薪资挖人。这样的力度,一般人抵不住,也与当年台湾公司进入大陆时的扣扣索索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现在大陆公司到台湾去挖人也要抓紧,毕竟台湾年轻人都不怎么选电子产业作为职业目标了。
从被卡脖子到自主呼吸
潘建岳的三段论只看到2012年,所以要对其做适当修正。探索科技(techsugar)首席分析师王树一认为,潘建岳的第三阶段在2014结束。以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推进纲要》发布为标志,我国半导体产业进入全力冲刺阶段,美国制裁是冲刺阶段的重要能量补充。
如同台湾当局的“不得将最新世代与次世代技术转移到大陆”,美国对中国产业的制裁,帮助中国产业更早地走向全面发展,降低对美国产业的依赖,实在是冲刺阶段的重要能量补充。
美国对中国的制裁不但没有帮助美国公司,反而伤害了美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利益,由于担心美国公司供应风险,中国系统厂商不得不加码采购以防断货,更长久的做法当然是培养本土供应商或非美供应商,以彻底降低供应链风险。可以说,中国这几年芯片设计业发展,离不开美国政府的政策帮助。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教授在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年会上介绍,2019年全行业销售预计为3084.9亿元,第一次跨过3000亿元人民币关口,同比增长19.7%。按照美元与人民币1:7的兑换率,全年销售约为440.7亿美元,预计在全球集成电路产品销售收入中的占比将第一次超过10%。
诚然,现在国内半导体产业过热了,不少投机分子利用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持到处骗钱,骗完一地再转战一地,而且市场情绪高涨,资金纷纷涌入导致行业整体估值偏高。但我们必须还要看到,在这个行业里坚守几十年的一些骨干中坚仍然在苦干实干,而不是只为在资本市场去讲个故事。
在这种火热状态下,探索科技(techsugar)呼吁,业内有决策权的关键人士从正面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必须要看到我国信息产业的安危系于半导体产业,不能只耽于市值幻想,或虚名(实利)——口口声声称国产替代,却从来没有真正产业化,也没有想过产业化运作,就是以“国产替代”为口号索取国家的财务支持。要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以解决中国产业供应安全风险为己任,而不是只喊口号、博虚名、占资源,而不干实事。只有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才能解决产业实际面临的问题,名利也不会抛弃苦干实干的人,如果有这样一批行业中坚,终有一天,中国信息产业能够撇开卡在脖子上的手,自主呼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