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招聘启事的尴尬,10万年薪无人问津?

2022-12-29  

《科技日报》在10月29日的头版头条发布了一篇名为“‘中国天眼’10万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的文章,文中提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因人手不够用,正在启动新一轮人才招聘。


招聘启事显示,FAST此次共招聘24人,涉及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等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够长期在FAST现场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岗位还要求能够胜任夜班工作。


引起大范围舆论的是背后的薪资待遇问题,“工资加驻地补贴,每年可以达到10万左右”。


FAST工程副经理兼办公室主任张蜀新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就透露了背后的原因:“除了宣传不到位外,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驻地偏僻、条件艰苦,一般情况下,科研人员驻地半个月后才能回趟家,会和家人长期分居两地,而且FAST验收后,工作不像建设期和调试期那么有挑战性,可能会比较枯燥。


总结起来几个字“钱少活多离家远”,这在招人的竞争力上简直致命。


从报道中几位负责人接受采访的言辞来看,其实他们深知招聘条件中的“致命”条款,然而一句“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明显是想靠情怀收割能人志士。


在起初的招聘启示中,本硕博的需求都有。如果加补贴的十万年薪招博士,当下的行情来说,的确有点说不过去。


从阅读数来看,这个问题在知乎引起了不少讨论,高票答案统一站在一个阵营,普遍认为这个待遇招博士实属不靠谱,况且还有地域偏僻、电子产品使用限制等一些类似“闭关修炼”的条件。也有人拿众多实例进行对比:


比如,国际上主流射电望远镜工作人员的待遇比这10万人民币年薪高出一截。

比如,前段时间某明星要缴纳的近9亿罚款,一个月随便收收利息就够这24位有志青年生活一年。


观察这一事件引发的舆论走势来看,大众媒体基本上在讲“情怀”,自媒体则唱反调,讲活脱脱的“现实”。笔者在思考自己立场的时候,有一件事也没有想通,社会在调高我们生活成本的同时,还在尽力宣扬“情怀”,总感觉像是欺诈。


首先不得不承认“中国天眼”的确是牛叉的存在——“FAST的数项指标超过预期,截至目前已发现了53颗脉冲星、60颗优质候选体。”背后也有可歌可泣的科学家故事,去年去世的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南仁东


故事之所以感人肺腑,就是因为他的难以复制与重复,让人敬佩。


关于FAST招聘的故事,大众媒体又放出了新的素材——目前已经收到近40份简历。(下面是部分截图)



不知不觉,媒体们对“10万年薪难找人”事件的报道,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宣传,而且宣传之下,又有了动人的故事。不过从有些简历中笔者也发觉,有个人直接提到,“家庭小康,可以祝我实现梦想。”这句话相当理智。


在大约10年前,有一篇名为《研究就是有钱,有闲的人干的事》的文章也引起了一些关注,不过由于故事真伪难辨,导致文章昙花一现,类似现在的10万+网红文。文中提及的一位美国教授开门见山地与一位中国留学生说:“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


不过,“搞科研是一件奢侈品”的观点有点站不住脚。毕竟很多人把“干自己喜欢的事”当做食粮,哪怕再穷,乐此不疲。


再看这个招聘启事,突然变成了一个筛子,背后的真实目的是除去单纯为钱的人吗?


我们再把时间线拉到1978年,当时邓小平与美国的一通电话,拉开了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序幕。那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



从后续报道来看,这些人归国后,都有了不错的归宿——教授、院士等,他们的科研经费也会比较优先的得到满足。也就是说,这些人在追求报效祖国的梦想途中,其实能够知道一个事实,“我努力一定会有美好未来”。

不得不说“中国天眼”FAST整个招聘启事过于“自信”,但如果在最后能烙上几个“大饼”,并能保证大饼的消化率,那就完美了。钱不满足,总得给科研人员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通道吧。

要不学一学国内半导体企业的策略?动不动就是三倍薪资挖人,瞧这力度多得劲!

文章来源于:21IC    原文链接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