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对非半导体从业者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很多人觉得半导体就是一个纯硬件的产业。随着突发的国际形势,过去三年,中国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关注不仅来自于公众舆论,更来自于资本市场,随着多家公司迈入资本市场,过去三年中国EDA市场吸引的资本几乎百倍于之前十几年。不过在2023 ICCAD的主题报告中,华大九天董事长刘伟平的数据还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引用地址: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目前EDA产业目前还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还不够完善,企业规模明显偏小,虽然拥有超过全球60%的EDA企业,但销售收入只占全球的2.85%。相比较而言,中国大陆集成电路设计业全球占比约17%,集成电路制造占比约16%,集成电路封测占比超过40%。毕竟中国大陆还没有能够跟EDA三巨头正面对抗的EDA企业,因此这种企业数量庞大而销售额占比极低的情况实属正常。不过从研发投入和人员数量在全球企业中占比方面要远高于销售收入占比,这说明国产EDA未来发展的潜力要明显高于整个产业平均值,未来市场份额一定会逐步提升。
当初中兴被美国制裁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EDA巨头内部下发的立刻中断与中兴任何联系的邮件。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打击对中兴的严重程度,因为这意味着中兴将无法自己进行任何先进工艺的芯片设计,哪怕中兴源自于号称中国芯片设计黄埔军校的771所。当然中兴事件因为快速解决而没有引发太多人对EDA方面断供的关注,但对于国内的诸多半导体从业者已经开始意识到美国EDA断供将导致中国企业无法自行设计生产先进芯片,这种依赖远比直接采购芯片的依赖更严重。真正引发半导体全民关注的还是来自2019年对华为更严重的供应禁令,停掉的不止有TSMC的代工,还有三大EDA公司的软件,至此半导体收获了空间的关注热度,EDA自然也是受热捧的领域之一。
在目前中国目前87家EDA企业中,超过60家成立于2019年之后,如果不是最近两年资本推动下EDA行业开始频繁兼并,87这个数字应该是90+。我们暂时不多去讨论中国EDA产业为何如此脆弱,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虽然国内EDA起步不算晚,但2010年前EDA只有几家国资公司在默默耕耘,因此在错过整个EDA产业发展黄金期的同时,并没有经受过各种设计公司苛刻要求的市场化洗礼,加上中国芯片设计业在2005年之前也没有太多市场空间留给国产EDA企业,因此我们在EDA上的起点可以说是几个细分半导体产业链中最差的。
笔者更希望跟大家探讨的是EDA产业发展的一些必经阶段,最典型的话题是中国市场是否需要这么多的EDA厂商,这么多EDA厂商是否会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这个话题应该说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无论什么答案都不会是错误的。
一个最经典的答案就是中国的EDA企业还不够多,虽然这其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发展不佳的EDA企业,但对中国EDA生态发展来说,多一些EDA企业是好事情,哪怕是失败的经验都是难能可贵的。参考国外EDA发展的历程,硅谷曾经EDA公司也是多如牛毛,三大巨头更是凭借多年持续不断的并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垄断优势,再直白一点,正是凭借着这些并购企业带来的源源不断新工具加持,三大巨头的平台优势才会如此巨大。
EDA是个对创新要求很高的行业,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否则就无法激发天才创意设计划时代意义芯片,但另一方面,工业软件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稳定的平台化,这两个要求成为EDA演进过程的矛盾体。纵观三大EDA巨头的工具和平台发展历程,并购是他们产品吸纳创新的重要手段,更是巩固其平台优势的最常用手段,即借助长期积累的平台优势垄断客户订单,然后通过收购不断排挤其他竞争对手并给自己的平台增加更多创新工具,不断提升自己的平台创新能力,这也是三大EDA公司最难突破的护城河之一。
目前国产EDA因为竞争对手平台的优势,大部分都集中在后道工艺,其实这也是很多EDA公司创立时避免跟巨头竞争的差异化策略。国产EDA目前赛道比较集中的问题并不能说是竞争过度,因为作为商业公司没有人愿意去正面在平台上跟三大EDA巨头对抗,以现在的情况无异于以卵击石。不过,相比于其他EDA企业,国内EDA产业同样有人在做平台,做基础,做前道,而这些是未来中国EDA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如果中国未来要涌现出能够跟三大EDA巨头分庭抗礼的EDA企业,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提供完整设计链覆盖的,从全设计链支持角度要想后来居上仅靠一家企业的研发是远远不够的,最合理的可能必然是几家EDA厂商工具互补合并完成对全设计链的覆盖。这就意味着国内至少需要在多个领域涌现出先进的EDA企业作为EDA全产业链覆盖的基础,同时要拥有多个技术实力领先的EDA企业作为整合的目标。
基于这样的产业业态,必然是需要百花齐放的EDA企业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87家国产EDA企业无疑还略有不够,需要更多的企业来为中国EDA产业积累更多的从业者,这样才能真正涌现出多个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支柱性企业。只不过,在中国高科技企业并购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复杂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