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1.0时代,油是油,电是电,没有太多协作,顶多就是电量消耗到一定程度后发动机强制启动,既要驱动车辆还要给电池充电,这时的PHEV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适应场景比较小。
插混2.0时代由比亚迪超级混动系统DM-i拉开序幕,发动机、电机、电池三者之间的协同能力强了很多,串并联结构让搭载DM-i混动系统的车型哪怕在亏电油耗下也能做到百公里4L到5L的水平。这一时期,自主品牌基本都押注智能插混技术,除了比亚迪DM-i以外,还有长城柠檬DHT、吉利雷神、长安iDD等技术品牌。
前段时间,长城又推出了全新Hi4电四驱技术,宣称Hi4可以引领插混进入3.0时代。对于这个说法,大咖持保留意见,但长城Hi4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应用场景。本文,就长城Hi4本身,探讨下电四驱为什么可以和两驱车型做到成本相近?Hi4的应用场景有哪些?Hi4技术的市场前景到底如何?
01
两驱的成本达到四驱的性能
以比亚迪DM-i为代表的智能插混系统本身是由串并联混动技术演变而来,所以包括DHT在内的插混技术,其本质上都是智能控制串并联输出,所以电机、电控、变速器(部分有)都很自然的布置在前桥上,发动机与电机共用一个输出轴,这样的动力输出路径最直接、高效。
在这个时期,如果想要实现电四驱结构,通常是“P1(发电机、启动机)+P3(前桥驱动电机)+P4(后桥驱动电机)”这样的布局形式,比如 比亚迪唐 ( 参数 | 询价 ) 的DM-p混动,优势是三擎可以同时输出动力,性能强,而劣势就是成本高,电耗大,所以我们在很多车型上都能发现,同样的电池容量,但电四驱车型要比两驱车型续航更短。
基于此,长城的工程师考虑,能不能让一台电机完成P1和P3两个电机的工作?
在反复尝试和试验后,长城Hi4技术最终实现了“P2+P4”双电机的结构,前桥电机既负责发电,又负责驱动,P4在后桥继续负责驱动和能量回收,从而实现了双电机四驱,成本相比传统的“P1+P3”双电机前驱机构成本基本没有太多上涨,与第一代DHT混动的成本非常接近。
同时,因为P2和P4都具备动能回收能力,所以搭载Hi4技术的车辆在动能回收的效率上,也比P1+P3的前驱车型更高效。
此外,由于后桥动力输出实现了电控,所以搭载Hi4技术的车型也能够实现四轮扭矩矢量控制,并将动力需求、方向盘转角、电机转速、横摆角速度等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将前后桥的动力配比实时、灵活地动态调整,从而智能修正车辆行驶状态。比如在入弯时精准增加后轴扭矩,实时测算行驶轨迹与驾驶者意图的匹配度,循迹性强,出弯时增加前轴扭矩,提高稳定性等等。
Hi4对于用户的价值,长城说得很清楚:四驱的体验,两驱的价格,四驱的性能,两驱的能耗。
那Hi4是否完美呢?当然不是。由于P2电机结构原因,注定其功率不会太大,考虑到纯电行驶时只需要P4电机输出即可,这倒不是大问题。只不过Hi4的纯电四驱并不能行驶太长时间,因为P2电机会兼顾发电的工作,无法对电池进行补电,整套系统需要发动机介入的场景会偏多一些。
当然了,Hi4依然可以看做是长城柠檬DHT的下一代技术,在不明显增加成本和硬件的前提下,实现了更强的性能和更宽泛的适应场景。
02
电四驱的应用场景大不大?
传统燃油车时代,大家之所以对四驱技术并不感冒,重要的原因是要付出更高的购车成本、更高的使用成本,但长城Hi4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消费者对电四驱技术买单的意愿有多高?Hi4能不能成为长城在新能源车型销量上的转折点?Hi4能打败DM-i让消费者在二者之间犹豫不决吗?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了一个话题,即长城Hi4实现的四驱平权,对于实际应用场景的意义有多大?也就是说,Hi4对消费者吸引力到底有多强?
从长城Hi4的动力路径、驱动结构以及系统逻辑来看,这仍然是一套基于城市使用场景的电四驱混动系统。原因很好理解,由于前轴是以发动机输出为主的动力输出,而后轴是以电机为主的动力输出,二者在动力曲线上有较大差异,在高强度越野环境下并不友好,所以长城还有单独针对皮卡、坦克等车型的Hi4T混动系统。
既然是主打城市、市郊使用场景,那么主要就是对低附着路面、容易产生轴间转速差的路面有了更强的控制力。比如,常见的雨雪路面、地库里湿滑的环氧地坪,北方常见的薄冰和砂石路面,以及像重庆、贵州这类山区城市最容易遇到的湿滑水泥路上坡等工况。
应用场景并不算少,只是消费者已经被城市四驱无用论“教育”了很多年,一时之间哪怕并不加钱,电四驱对于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
当然了,对于一部分有着户外使用场景、喜爱自驾游的人来说,电四驱结构可以赋予车主更宽阔的出行半径,不会因目的地路况而担忧,有句话叫我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在相近的购车成本、使用成本基础上,这部分人没有理由去拒绝电四驱结构。
03
长城Hi4技术的市场前景如何?
要看长城Hi4的前景如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新能源技术的迭代方向,另一个是Hi4技术的领先幅度,也就是友商有多久能出现平替的技术方案?
首先从智能混动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混动的动力域基本已经达到瓶颈期,无论从插混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来看,还是从整套电控系统的工作逻辑来看,想要实现像PHEV1.0进化到PHEV2.0这样的革命性升级已经很难,长城所主张的“过度研发”,也已经转向于小型化、集成化的方向,通俗来说,就是应用平台要广,平台成本要低。
在短期内,低成本将是各主机厂在插混技术方面主要攻坚的方向,比亚迪DM-i系列车型不断推出“冠军版”,让PHEV的新一轮价格战在悄然之中变得激烈,而低成本的实现途径,就是小型化、集成化。从某种角度来说,成功减掉一个电机还能实现电四驱的长城Hi4也正是在这样的研发背景下诞生。
不过,在大咖看来,价格战肯定不会长期存在。只不过,所谓的价格战,往后会变换成了另一种更为积极有力的形式,那便是通过生态赋能,实现技术升维以及技术平权,进一步降低新技术的消费成本与接触门槛,以价值战取代价格战。
至于长城Hi4的领先幅度问题,由于P2+P4属于结构布局,并不存在专利,其它主机厂只要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能发电、能驱动的P2电机即可,这个从技术角度并不难,像长安iDD混动就已经是用的P2单电机结构,只不过它和长城Hi4在工作逻辑上完全是两回事,其中区别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
但总的来说,长城Hi4依然拥有半年到一年的技术红利期,比如15万元预算,既能选比亚迪宋PLUS DM-i,也能买哈弗枭龙MAX,前者是两驱,纯电续航只有55km,后者是电四驱,NEDC工况下纯电续航105km,动力、续航、结构上都具备全面优势。不过,比亚迪DM-i在馈电油耗上,依然有着更好表现。
在Hi4技术品牌发布后,鲜明的技术生态体系,也使得长城汽车有了更为“聚焦”的新能源转型抓手。在此之后,长城依然“聚焦”主旋律,产品布局状态回归四个主航道:主品类、主价格、主级别、主风格,在每个主价位区间、主级别区间,只会有一款明星大单品出现,不会同时出现两款产品来挤占同一个领域。
事实上,长城在全价值链条上的深耕,远比普通人看到的多得多,它不仅仅是一款车型或几款车型在市场上斩获怎样的销量,而是真正用自身的眼界,看得足够长远、把对未来的思考带到当下。
而这正证明了,长城不是一个短视的企业。
另外,无论是科技平权还是性能体验平权,长城最终是落在独有的技术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理念上,这已经体现出中国品牌在当下所彰显的造车自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