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光这四个字已经颇有震撼力,当这四个字真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让人顿觉手足无措。11月26日,人民网一篇《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文章,震惊了整个学界。原文所说:“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 11 月在中国健康诞生。据贺建奎介绍,该基因编辑手术为在受精卵时期,把 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 5 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随后而来的则是铺天盖地的伦理视角的谴责,不管成功或者失败,难逃伦理困境。
同样,在半导体领域,“伦理”一样是值得玩味的词。这两年,业内出现了不少与伦理不断碰撞的技术词汇——芯片植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
前不久,欢聚时代(YY)董事长兼CEO李学凌在微信朋友圈晒出自己“植入芯片”的经历。事件的走向从该芯片能测“各种东西”变成了一款敷贴式血糖仪。这件事撬开了人们对人体植入芯片的更多的思考。
据《卫报》11月11日消息,英国生物技术公司邦拓(BioTeq)和瑞典生物技术公司贝曼姿(BioHax)目前正在与英国的法律机构、金融企业寻求合作,拓展业务。早前,BioTeq公司称他们的产品还运往到了日本、中国等国市场。
这两家公司的芯片产品为“一粒米大小”,移植在人类手掌虎口位置(大拇指根和食指根相连的部位),原意是为了让员工可以“摆脱物理ID(证件、门卡)的束缚”。想法很科幻,但随后这两家公司的业务拓展遭到了英国本土工会组织的反对。代表英国19万家企业的英国工业联合会(CBI)认为,“虽然说科技改变生活,但这个技术很明显让人感到不适。”有着620万成员的英国工会大会(TUC)则担心,此举涉嫌侵犯员工隐私。
显然,员工被要求植入芯片,给了老板一种操控一切的感觉。
除了隐私之外,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还有另一种味道,比如安全与责任问题。目前多数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是基于云端或者互联网开放平台,互联网本身的漏洞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漏洞都可能造成巨大安全隐患;自动驾驶汽车出了事故责任怎么认定?如果人工智能程序漏洞或自动驾驶汽车造成人身和精神损害以及公私财产损失,谁来承担责任?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完善规则来改变这些尴尬的局势。科技是不断发展的,规则法律也是跟着不断前进的,如同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中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机器人总会绕开三定律产生自己的新想法——机器人不能伤害作为整体的人类,也不能任凭作为整体的人类面临危险而袖手旁观。
于是便有了第零原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者因不作为致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
第四原则:除非违反高阶原则,机器人必须执行内置程序赋予的职能。(处理机器人在没有收到命令情况下的行为)
这里,不管你举多少例子,或者挖掘再多的电影素材,来探讨科技与伦理的关系,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科技发展不仅仅是底层技术的进步,它还存在着一条隐线,那就是伦理道德所带来了规则完善,这不是一蹴而就,甚至比技术更为坎坷。
二
这种规则其实就是底线,科技企业发展似乎与其有着很多微妙的关系。
关于企业伦理,笔者首先想到公司内部男女同事关系的规定,一些半导体企业对此规定似乎很严格,与此也会曝出一些丑闻,这里不做举例。
另一个相关的词则是“商业伦理”,这个词笔者最近在“日本经济新闻网”中遇到,所讲之事就是关于日本制造企业走向神坛。
此前,日本第三大钢铁公司神户制钢所被曝出有组织地篡改产品数据,并且该行为已经持续了10年时间;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下属子公司同样被曝出在产品数据上长期作假;日本最大纤维化学生产企业东丽公司也公开坦承其子公司存在篡改产品强度质检数据问题……
日经的相关文章表示:由于涉事公司都是从事零部件生产的大企业,产品应用范围广泛,随着调查的深入,造假风波还可能波及使用相关产品的日本汽车、新干线等多种产业,“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该媒体称,“诚信”是日本制造的品质保证,在不顾一切追求利润之时,却忘记了曾经的传统的商业伦理。
企业伦理也让笔者想到台积电的一件往事:
2009年台积电面临巨额亏损,当时的执行长蔡力行下达整顿人力的决策,被人称为“假PMD真裁员”,PMD为绩效管理与发展制度的简称,强制汰除5%员工,即为变相裁员。这挑战了台积电的企业伦理,也违背了张忠谋的想法,并让台积电背负不诚信的恶名。故事的后半段就是78岁张忠谋重新出山,让台积电续写辉煌。
伦理背后似乎就是“把人当人看”这样的法则,这里的人不仅是人类本体,也是人组成的企业团队,更是整个人类社会。伦理有效避免其中任何一项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