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3年,我国锂电产业链经历了需求增速减弱、去库存、产能利用率下滑等多重考验,导致锂盐、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电芯等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行业“内卷”加剧。
实际上,2022年年末,产能过剩在锂电产业链各环节已初见苗头,进入2023年后,在电动车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储能市场需求尚未充分激活的背景下,锂电池主要材料、电芯价格均出现大幅下滑。
结合历史数据,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11月约60万元/吨的历史高点,至2023年年末跌至10万元/吨左右,降幅超83%,达到“脚踝斩”的程度,给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上述多重因素带动电芯及主要原材料价格全线下行,电芯价格相较2022年年末,2023年年末电芯价格下跌五成左右。
2023年,磷酸铁锂电芯(动力型)和三元电芯(动力型)的价格分别从年初的0.825元/Wh和0.92元/Wh降至年末的0.43元/Wh和0.515元/Wh,降幅分别为47.88%和44.02%。
依此,用“风云突变”来形容锂电原材料和电芯的2023年价格走势一点不为过。在此背景下,我们分别从锂电上游原材料、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电芯等角度,回顾锂电产业链价格“跌宕”的2023年,并借此研判2024年产业发展格局。
01
碳酸锂一步到位“回归理性”
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变化方面,经统计,2023年全年,上游锂盐价格降幅超80%,镍盐降幅超30%;正极材料价格下滑幅度在63%-73%;负极材料降价幅度在17%-32%;隔膜价格下降26%-37%;电解液价格降幅在58%-70%;电芯价格下调44%-55%。
其中,作为行业价格风向标,2023年电池级碳酸锂以及以碳酸锂为主要原材料的电池级氢氧化锂价格领跌。虽然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去年5-6月曾出现过阶段性反弹,10月横盘一段时间,但是除此以外的时间几乎都处于价格下行通道。
业界认为,锂盐价格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降幅超八成,几乎一步到位走完了业界曾预测的2-3年“回归理性”的行情。
受此影响,从上游往下游看,以碳酸锂为主要原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电解液/电芯的价格在相应环节均呈现更大的跌幅。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产品价格全线下调,产业链头部企业在2023年纷纷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障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02
锂业企业如何“活下来”?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2022年由于锂电原材料价格上涨引发锂电池价格居高不下,还曾引发车企“给电池企业打工”、电池企业“给上游原材料企业打工”等话题的争论。似乎余音未落,进入2023年后,产业链企业就不得不直面消减高成本库存、降价保市场份额等严峻挑战。
整车方面,中国市场上自2023年开年打响“价格战”,车企去库存背景下减缓了对动力电池的采购,成为引发全产业链价格共振的“导火索”。
与此同时,自2022年大规模扩产,随着2023年新增产能逐渐释放,产业链各环节普遍“供强需弱”,这也直接导致了2023年锂电主要材料及电芯价格大幅下降。
从下游往上游看,车端“价格战”下,除了由于新能源车产量增速放缓,动力电池需求增速亦减缓外,供应链降本也成为车企主要诉求之一,这都给电芯及上游材料企业去库存和降本提出更严苛的要求。
从新增招标量看,2023年锂电产业链全行业招标量较上一年下降五成左右。受此影响,中上游企业去高成本库存压力陡增,而随着产品定价权向需求端倾斜,供应端纷纷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一是降低产能利用率。锂电产业链各环节2023年产能利用率均不及2022年,大部分企业主动降低产能利用率以减少开支,动力电池平均产能利用率从2022年的超75%下降到2023年的不足65%。同时,无效、低效产能进入出清周期。
二是产品降价。企业普遍看好锂电产业的长期增量发展,纷纷采取阶段性降价保市场份额的策略,即使眼下“吃亏”,也要先“活下来”穿越周期。
三是构建技术护城河成为头部企业的工作重点。2023年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神行超充电池,国轩高科启晨L600、亿纬锂能π电池、蜂巢能源龙鳞甲电池、欣旺达闪充电池2.0、瑞浦兰钧问顶电池、巨湾技研凤凰电池等多款产品发布、升级、量产,巩固企业市场竞争力;钠电池、半固态电池等新品类电池技术落地提速,促进动力电池市场各环节需求。
四是“卷出海”成为头部企业提高毛利的主要方式。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出口127.4 GWh,同比增长87.1%。对于电芯企业,海外市场毛利高于国内市场,电池出口量的提高,对企业提高毛利起到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瑞浦兰钧等中国企业的海外基地已投产或在规划、建设中,或将进一步提高其电池装机规模。
那么,经历了2023年产品价格战后,2024年锂电产业链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03
降价或将继续
业内人士认为,2024年锂电材料价格下降仍将持续。其中,锂价准确的底部点位难以预测,不过可以从成本支撑、供需关系预期变化等角度来探讨碳酸锂潜在的价格支撑区间。
目前,成本超过10万元/吨的外采原料锂盐厂和云母提锂企业已经大规模停产,2024年锂价的波动幅度较2023年将明显减小,低位震荡走势的概率更大。机构预计,2024年电池级碳酸锂将徘徊在8万元/吨左右。
市场方面,2023年,中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778.1GWh,同比增长42.5%;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销量729.7GWh,其中动力电池销量616.3GWh,同比增长32.4%。同期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387.7GWh,同比增长31.6%。显然,动力电池库存比例仍然较高。
另一方面,机构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1100GWh,同比增长27%。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或超820GWh,同比增长20%;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超200GWh,同比增长25%。锂电四大主材方面,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出货量将分别超过300万吨、200万吨、220亿平米、130万吨,出货量增速都将超过20%。
由此,产业链各环节产能持续放量和库存消耗较慢之间的矛盾必然带来新一轮的淘汰潮,2024年的形势依然严峻。除去原材料成本的影响,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降本将进一步极致化。
行业预测,在2023年基础上,2024年锂业产品价格降价幅度在5%-15%。其中,正极、隔膜等降幅在8%-15%,负极、电解液等降幅在5%-12%。
与此同时,电芯企业“大单品”策略开始搅动市场变革。近期,消息称,宁德时代正在向车企推广一款173Ah的VDA规格磷酸铁锂电芯,标配2.2C倍率快充,2024年中旬将有几家车企切换到这款产品,电芯价格不超过0.4元/Wh。这也引发业界对动力电池将逐步进入“0.3元/Wh时代”的争论。
事实上,早在去年上半年蜂巢能源就提出其“大单品”策略,与其飞叠产线相匹配,力求在角逐激烈的动力电池赛道上,解决电芯标准化和降本问题。
从更长的周期来看,锂电行业依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不过,产能出清下,三线及以下企业的生存将更加困难,而依靠技术和质量驱动的头部企业,将更容易在产业变革中站稳脚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