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发布的新车是横着入场的,然后还现场表演了原地掉头特技。伴随着这种炫技式的开场,以及过程当中不断抛出的各项黑科技,整个汽车圈都在被「仰望」持续刷屏,「易四方」的四电机分布式驱动技术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所有「汽车人」的神经。
【易四方平台电驱总成系统参数】
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四轮四电机的分布式驱动技术,能够对车辆四轮动态实现精准控制,让每个轮子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彻底颠覆以往燃油车动力系统的能力体系。
对于分布式驱动技术的应用,汽车行业已经觊觎多年,直到电机、电控、电池三大领域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以后,分布式驱动技术才率先在商用车领域落地,并逐步向乘用车领域扩展。
【地铁巴士车身稳定性更好】
2020年,盘毂动力推出了面向公交市场的分布式电驱动技术。利用轴向磁通电机「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的天然优势,以及高度集成化的布置设计,盘毂「地铁巴士」实现了轴向尺寸更短、重量更轻的效果,从而得以将电驱动系统直接布置到车轮旁边,不仅大大提升了传动效率,而且让底盘和车厢内部空间得到进一步释放,实现「无障碍全平地板、850mm超宽后过道、小车大运力」等颠覆性的功能改善。
【地铁巴士起步爬坡表现更好】
得益于盘毂分布式驱动的电子差速系统的应用,「地铁巴士」可以对各个驱动电机的转速进行独立计算,并实现动力分配,从而使车辆在单轮附着力接近0的情况下,仍可以在12%的坡道上平稳起步,在车辆快速转弯、连续绕弯等极限工况下,也能保证车身的稳定性;甚至于在必要的情况下,在前后轮同时应用轮边驱动电机,「公交车也可以实现原地掉头」。
【地铁巴士实现精准动力匹配】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地铁巴士」已经成为「公交适老化服务」的最佳选项,在全国40余个城市实现批量交付应用,整体投运数量已经超过3000台。
随着电驱动系统技术开发的不断进步,分布式驱动技术的传动链短、布置灵活、响应速度快等特点逐步被挖掘出来,并被认为是纯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开发进度不断加速。尤其是轴向磁通电机的量产化应用,为纯电动汽车底盘和车辆结构的变革营造了极大的空间,逐步成为汽车研究和设计领域的热点。
【地铁巴士操控性表现更好】
2021年,奔驰汽车收购英国YASA电机,并将轴向磁通电机的应用作为电动化转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奔驰所看重的,是轴向磁通电机高效率,高功率密度,以及尤为突出的高体积比功率密度的特点,以及所能带来的对汽车电驱动系统的颠覆性价值。2022年5月发布的最新款Vision AMG Concept概念车已经开始搭载应用轴向磁通电机,按照奔驰的规划,未来Vision AMG平台会全部采用轴向磁通电机,实现超强的极致动力。
【盘毂和YASA电机参数对比,数据来源:厂家官网】
作为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轴向磁通电机量产应用的企业,盘毂动力研发申报的各项专利已经突破1100件,在全球轴向磁通电机领域专利数量排名第一,并且遥遥领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盘毂动力正向研发推出了适用于多个平台的乘用车分布式电驱动解决方案。2021年,在上汽变速器开发「第三代中央分布式电驱系统」的过程中,盘毂动力以ICD150K电机应用为基础,通过对电机、减速器、电控箱的高度集成化设计,大大降低了总成重量、缩减了总成体积,实现了更好的应用效果。
【盘毂为上汽变速器定制开发的电驱动总成】
据了解,这套电驱动系统所应用的ICD150K电机重量不到24kg,峰值功率达到150kw,和同等功率的径向磁场电机相比,体积空间占用减少50%,重量降低45%,同时电机效率MAP超过双90,传动效率更加高效;采用集成化设计后,这套电驱动总成相比上汽变速器的上一代产品Z向高度降低了39%,重量下降了25.3%,系统总成功率密度超过3kw/kg,比特斯拉Model S Plaid 2.4kw/kg的电驱动功率密度强悍得多。
【各平台电机参数对比,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套乘用车分布式电驱动系统的适用平台更加广泛,而且开发成本更低。两个ICD150K轴向磁通电机和一个150KW的径向磁场电机的占用空间和重量基本相当,这也意味着在同等布置空间的情况下,采用轴向磁通电机可以在电机功率和传动效率上实现翻倍式的提升;而对于底盘空间更大、动力需求更强的车型来说,还可以选用ICD288K等更大功率的轴向磁通电机,达到更好的适配度。
【盘毂分布式电驱动总成参数,数据来源:盘毂官网】
另外,盘毂动力可以根据车辆开发平台的实际需求,进行高度定制化的布置方案设计。其中上汽变速器应用的「平行轴方案」有利于在Z向高度和Y向宽度方面预留更大的底盘空间;「同轴方案」的布置方式则可以在X向长度上获得更大的设计自由度,并且该方案在左右半轴的长度一致,总成质量分布更加均匀。
在汽车电动化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分布式驱动技术应用将会加速落地,中国的汽车行业也必将通过技术创新重新定义高端,为用户提供更多颠覆性的产品和驾驶体验。只有以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为驱动,才能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更加强悍的产品力和生命力,支持中国车企向高端市场持续冲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