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年“上榜”政府工作报告,这个商机一定要get到

2021-03-11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经济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继而推动形成全新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工业互联网”这一关键词被第四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工业互联网成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殷切希望和高度重视。

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李克强总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第一,要打好基础;第二,要在融合上下功夫;第三,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把发展和安全平衡好。下一步,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产生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会给大家呈现更多的好应用。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部长通道”回应工业互联网等相关热点问题

连续四年“上榜”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今年1月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指出,到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将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作为总体发展目标。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发展4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创新型企业,培育5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等大量细分量化指标被明确提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1.42万亿元、2.13万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5%、2.2%。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3.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带动约25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因此,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意外的事情。

2018年,“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6/7月间,工信部相继印发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方法》等。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提法出现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同年11月,工信部印发的《“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指出,到2022年,我国将突破一批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需求的5G关键技术,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形成至少20大典型工业应用场景。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度提到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说明中国工业互联网正迈入快速成长期。

从单点智能走向全局智能

这是2020年12月28日,阿里巴巴达摩院发布的《2021十大科技趋势》中对“工业互联网”未来趋势给出的判断。

达摩院认为,受实施成本和复杂度较高、供给侧数据难以打通、整体生态不够完善等因素限制,目前的工业智能仍以解决碎片化需求为主。疫情中数字经济所展现出来的韧性让企业更加重视工业智能的价值,加之数字技术的进步普及、新基建的投资拉动,这些因素将共同推动工业智能从单点智能快速跃迁到全局智能,特别是汽车、消费电子、品牌服饰、钢铁、水泥、化工等具备良好信息化基础的制造业,贯穿供应链、生产、资产、物流、销售等各环节在内的企业生产决策闭环的全局智能化应用将大规模涌现。

英特尔副总裁、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伟此前在接受《国际电子商情》采访时曾表示,物联网正沿着从互联到智能,从智能到自主的轨迹演进。其中,“互联”解决了数据的收集,“智能”实现了基于规则的数据处理,“自主”则将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的自主化管理。而未来的物联网系统,一定是边云协同的系统,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将成为支撑物联网发展的两大支柱。

相对于其他的物联网的行业而言,工业是一个既庞杂又碎片化的行业,在工业物联网领域,不能依靠一家企业,一个联盟去推动,而是要和产业界的伙伴们一起通过开放的合作,把市场和产业做大。这意味着,怎样能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场景中抽象出共性功能去实现平台化?未来商业路径能否形成闭环?是未来工业互联网能否在国内市场普及的重要途径。

“在存量里占分量是短视的,更长远的解决之道,应该是打造并发展生态圈。” 陈伟说,中国的工业市场有两个和全球市场不太一样的地方:一是国内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他们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是参差不齐的;二是中国整个工业行业和门类,以及覆盖的广度要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单一的国家或者是地区。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求产品和方案必须能够更广泛的适配各种行业的需求。

“5G+工业互联网”的迸发

众所周知,5G包含三大应用场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从5G规范来讲,目前业界主推的还是eMBB场景,但在R16和R17版本中,除了继续增强移动宽带,以更快的上传与下载速度强化独立组网(SA)的5G网络之外,进一步完善uRLLC规范,引入对5G工业物联网、车联网应用极为关键的免许可频谱设计(NR-U)技术等,将成为今后的趋势。

5G技术演进的时间轴

5G三大应用场景在一个现代化工业4.0的车间里都能够得到体现:大量传感器需要5G海量物联网技术来支持;工作人员佩戴的VR/AR眼镜和手机终端属于增强型移动宽带;自动导引运输车和工业机器人需要超可靠低延时,是5G与自动驾驶/工业制造相结合的代表。涉及的技术包括灵活的频谱分配、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协作多点)、时间敏感网络(TSN)等。

5G TSN支持的工业物联网传送带测试台

汽车制造工厂中,5G毫米波支持AGV运行

Qualcomm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皓认为面向工业物联网用例的5G企业专网将有望实现快速兴起。在他看来,企业专网的优势来自以下三方面:第一,能够量身定制地优化应用场景,设置一些服务定性指标,更好地支持生产需求,第二,专用网是本地网络,容易部署,也比较容易独立地达到企业想要的一些功能特性;第三,更安全,可以将很多敏感数据存在本地,不需要传到公用网,从而实现数据安全。

最新的数据显示,国内目前在建的“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100个,总投资额超过34亿元。

“两化”融合的焦虑

如前文所述,大型工厂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规模化提升产品质量和良品率,从而降低原材料消耗和人工成本投入。而对那些拥有众多产值在1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更加具有挑战性。此类工厂缺乏IT基础设施,没有完备的生产管理流程,对工人操作规范的监督等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同时,作为工业自动化的骨干系统之一,控制系统如何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潮流中升级,也是行业用户和方案供应商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也是信息化和自动化融合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

如果粗略的把中国制造企业划分成大、中、小三种类型来看的话,大型企业在布局、构思和设计自己的工业数字化、智能化架构与商业模式时会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个别大厂甚至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比如建立私有云系统;中小型企业在国内占60%-70%的比重,他们在构建工业互联网的时候会更加从自身的诉求出发,例如如何提升产能、良率,还不太会想如何构建自己的工业APP,如何将生产虚拟化、数字化,但会考虑在局部部署一些小型化、非侵入性的方案,这种方案成本相对比较低、成效比较明显。

因此,有行业专家表示,对当前的中国市场来说,工业互联网的部署不意味着非要搭建起完善的云平台、边缘平台、传感器平台之后才能开始,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视角不同,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工业互联网会在未来3-5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

文章来源于:国际电子商情    原文链接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