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1 日消息, 企业宣布自主研发的第二代 K2 成功点亮。在冬至前夕,中国行业迎来了在领域首颗芯片的诞生,为国产芯片也献上了冬日礼物。
本文引用地址:据了解,K2采用28nm成熟工艺制程,可以支持网络、存储、虚拟化等功能卸载,是目前国内首颗功能较完整的ASIC形态的DPU芯片,具有成本低、性能优、功耗小等优势。尤其在性能上,具有极其出色的时延性能,可以达到1.2微秒超低时延,支持最高200G网络带宽。在应用场景上可以广泛适用于金融计算、高性能计算、数据中心、云原生、5G边缘计算等场景,有望成为最快规模化落地应用的国产DPU芯片。
坚定的研发之路
在后摩尔定律时代,数据中心面临算力和带宽增速比失调。
随着数字经济的推进,每年各行业产生的数据量以30%的速度增长,网络带宽从10G向20G、100G、400G迈进,然而后摩尔定律时代,CPU的性能以每年不足3%增长,网络传输、存储等任务就已经让CPU不堪重负。数据中心面临迫切的算力架构变革,DPU作为新型数据专用处理器,可以针对基础设施层(IaaS)的计算负载,通过创新的专用DPU计算架构,解决“CPU处理效率低下、GPU处理不了”的任务负载。
正是看准了DPU的价值和可发展性,稳扎稳打地研发DPU。创始人、CEO鄢贵海表示:“K2从定义的时候既瞄准了当时在做国产替代的切实的痛点,我们也规划在接下来的一年到两年之间,在数据中心里面标准化的核心应用,也作为当时K2芯片主要的考量。”
具介绍,K2研发周期颇长,从开始规划、启动立项到最后完成代码,历时近一年时间。后续流片工作中包括生产、封装等过程又受到各种各样的大环境因素影响。K2的研发前后投入了近200人,到增强版K2Pro研发时,芯片研发人员比原来规模扩大了不少。
从零开始的DPU生态
一项技术和产品的发展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DPU作为国内新兴行业要做的还有很多。
今年7月,由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驭数联合主编发布了行业首部DPU评测方法技术白皮书《专用数据处理器(DPU)性能基准评测方法与实现》。
中科驭数在白皮书内容中主要考虑的是性能评测。通过分析得到DPU的四个应用方向:计算加速、安全业务、存储业务以及网络加速业务。在应用基础上对于如何去评测一个DPU指标的有效性,或者如何对未来不同厂商的 DPU产品做横向的比较,都有章可循。
白皮书发布之后,很多标准化单位积极进行DPU评测相关的标准,而这些都是在为DPU的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做铺垫。标准的逐步完善意味着行业产品的规范化,以及开启了应用生态的搭建。
DPU最终要想形成一些规模化的应用,需要DPU与目前的云厂商,操作系统厂商,以及服务器厂商建立一个比较良性的联系,彼此相互做兼容,相互开放。而兼容和交流的前提是产品的诞生和应用,需要有芯片能够落实在硬件平台。在这之前,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成型的DPU系统,供第三方生态厂商在上面做开发、测试。
而如今国产首颗DPU芯片K2的点亮,意味着将会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功能平台,使得上层软件也好,终端应用也好,有一个可见的可支撑、可应用、可以测试的一个平台。
因此K2流片是给接下来的DPU生态夯实基础,为后续的DPU生态真正从应用扎到底层的设备,提供了一个良好土壤,这也是K2流片其中针对于生态的直接助力。
意义非凡的首颗DPU
DPU在国际上早已不是一个鲜有人闻的技术和产品,国际芯片厂商纷纷入局DPU。目前已知的国际厂商有NVIDIA、Intel(收购Bearfoot)、AMD(收购DPU初创公司Pensando)等国际芯片大厂。
目前国内尚无ASIC形态的DPU芯片产品,中科驭数成功点亮的K2是第一颗国产的ASIC形态的DPU芯片。因此,首颗国产DPU芯片的点亮对于中国芯片行业以及中科驭数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鄢贵海评价:“K2是中科驭数的第二代DPU产品,K2成功点亮为DPU芯片规模化量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驭数DPU走向成熟的一大步。”
K2点亮的意义时提及,K2完成研发时,正值国家提出东数西算战略,生而逢时。与此同时中科驭数还收获了一众业界伙伴的祝福。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顾瑾栩表示: “DPU是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作为中国DPU领军企业,中科驭数此次成功点亮K2将为北京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增添新的动力,在此我代表北京市经信局对中科驭数表示祝贺,加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