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主流车企在动力电池领域动作频频,谋求“电池自由”的布局缓缓展开,这对动力电池行业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数据显示,今年10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为71.4万辆,同比高增82%。但实际上由于锂盐价格居高不下,动力电池价格水涨船高,下游车企利润普遍承压。为了破解这一困局,车企自研电池风起云涌。
继特斯拉、大众、宝马、通用、沃尔沃、福特、丰田等国际巨头,以及广汽、蔚来、吉利、上汽等国内车企,纷纷通过自研、自建、合建等方式切入动力电池领域后,近日,小鹏汽车意欲自研自产动力电池的传闻,也再度让“车企造电池”的话题成为业界热点。
车企下场自研电池已屡见不鲜。在今年5月成立电池研发团队、新建电池研发项目后,10月,蔚来汽车还投资20亿元成立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蔚来汽车表示,自研电池预计将于2024年下半年量产装车。
10月27日,广汽埃安宣布,由广汽埃安、广汽乘用车、广汽商贸联合投资,并由广汽埃安控股的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计划将开展电池自研自产产业化建设以及自主电池的生产制造和销售。
11月11日,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项目签约仪式在沈阳举行,该基地将进行动力电池大规模的产能扩建,项目投资总额约为100亿元人民币。
11月15日,据韩国媒体报道,三星SDI加速推进分别与通用汽车、沃尔沃设立合资电池工厂事宜,计划将各自建设一家年产能50GWh的电池工厂。
而对于近日市场有关“小鹏汽车50亿元成立汽车科技公司,经营范围包含电池制造,意欲自研自产动力电池”的传闻,并有消息称其自研电池初步的落地期限在5年左右,虽然小鹏汽车方面回应,“没有电池自研相关计划。公司目前坚定聚焦汽车主业,控制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但也同时表示,“这个新公司是小鹏汽车的全资子公司,没有什么新的业务,但未来不排除把一些业务放进去。”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影响整车的续航、安全等关键性能,占电动汽车生产制造较大成本。从长远考虑,为了减少对电池企业的过度依赖,对动力电池进行掌控符合车企的意愿。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相较电池企业,车企布局动力电池领域有五个方面的优势:其一,动力电池技术已趋于成熟,整车企业深耕该领域具备后发优势;其二,动力电池出货量将有所保障,车企可以消化自己生产的电池,不至于没有市场;其三,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理解更深,车端需求可以直接传递至电池端,在适配度和品质管理方面能够形成产业链闭环;其四,新技术、工艺和设备可以快速应用到制造电池环节;其五,动力电池和汽车底盘同步开发,可以使整车品质和技术先进性更强。
华安证券也表示,车企向上布局电池领域,旨在增强产业链话语权,有利于保障电池供应及降本增效。
虽然保供、降本、与底盘同步开发等需求是必要的,但是车企自建自研自产动力电池并非易事。
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除了三元、磷酸铁锂主流锂电池技术路线外,钠电池、固态电池、复合多元电池等新型技术路线已逐渐打开市场需求,下一代动力电池发展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而车企自研电池不仅需要突破技术壁垒,而且进行前瞻性研发布局的难度也不小。
另一方面,动力电池研发制造生产周期非常长,前期投入成本巨大,且达到一定装机量才能体现出规模化降本的效果,对于车企而言,前期投入的承受力是极大的考验,若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会有比较大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覆盖A级到D级车型的车企来说,从众多电池企业中选择匹配的电池,相较自建多级别动力电池产线更省时省力。
整体看,短期内车企自研电池不会和电池企业形成正面竞争,与电池企业合作或合资成立电池工厂,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合作方式。
这也在车企方面得到印证,蔚来汽车表示,未来将实行自造+外采的电池供应模式,其自研电池预计将在2024年下半年量产搭载于蔚来20万元-30万元的新品牌车型上。广汽埃安也透露,未来广汽埃安30%的高端电池将自研自产,而70%的中低端电池由外部电池企业代工。
有专家表示,车企自研电池为动力电池领域注入了新动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池产业竞争和产品升级;但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做强电动汽车产业,需要产业链上不同角色的玩家明确分工,各自成为链上各环节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