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动车销量成长,带动功率半导体需求,但中国多家碳化硅(SiC)厂商如露笑科技、天岳先进等纷纷预告2022年业绩将呈亏损。
据天岳先进公告,预计2022年净亏损人民币1.55亿~1.85亿元,年增由盈转亏。天岳先进解释,“在主要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产线、设备调整等导致临时性产能下滑,进而影响营业营收和综合毛利率等下降。”
资料显示,天岳先进专注于SiC基板的研发、制造和销售,而且半绝缘型和导电性均有布局,主攻半绝缘型SiC基板。由于电动车、太阳光电系统和储能等产业飞速发展,导电型衬底需求不断。
据Yole预测,截至2025年,全球SiC零组件市场规模将达到25.62亿美元,2019~2025年CAGR为30%。其中,电动车、太阳光电系统和储能是SiC零部件主要的应用市场,2025年市场规模分别为15.53亿美元和3.14亿美元。为此,天岳先进特别投资的SiC半导体材料项目,即包含导电型基板。
不过,由于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原定于2022年试生产的计划被迫推迟。为了交付6英寸导电型产品,天岳先进将济南工厂的部分产能转变为导电型。该调整不仅代表导电型基板供应节奏可能延迟,还将影响半绝缘型衬底的生产和销售情况。而产品被动调整的冲击,也直观反映在2022年的业绩上。同时,天岳先进还表示,由于2022年公司投入研发大尺寸和N型产品,研发费用增加,成本上涨。
无独有偶,当地另一家大厂露笑科技也表示,因SiC产业前期研发及资产投入成本高,预计2022年净利润亏损人民币2.30亿~2.95亿元,年增由盈转亏。但除此之外,该公司表示主营业务一切正常,SiC产业稳步推进中。另外,得润电子也预计2022年净利润亏损人民币1.8亿~2.5亿元,较2021年亏损减少。
自2021年Tesla宣布,Model 3搭载意法半导体(STM)的SiC功率零组件后,SiC便搭上了新能源的快车道。目前,SiC作为第三类半导体材料,已在电动车、工业与新能源等领域加速渗透应用,SiC功率零组件更是成为半导体与新能源赛道的交汇点。
英飞凌(Infineon)也宣布,扩大与SiC供应商合作,且与Resonac(前身为昭和电工)签署一份新采购合作清单。
同时,中国对于SiC扩产动作也未停歇。2022年7月,士兰微正式启动“SiC功率零组件生产线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投资人民币15亿元; 11月8日,三安光电旗下全资子公司签署一项SiC芯片《战略采购意向协议》,金额达人民币38亿元; 时代电气也透露,投资人民币4.6亿对原有SiC产线进行产能提升。
东尼电子也在1月初发布了关于签订重大合约公告,2023年将向客户交付13.5万片6英寸SiC基板,含税销售金额合计人民币6.75亿元,已超过2021全年营收13.39亿元的一半,2024年和2025年还将分别交付30万片和50万片。
一边是市场火热,众厂扩产; 一边却又是企业业绩持续亏损,一热一冷间,业界对于SiC产业的发展话题热议不已。实际上,盈利难、自身造血能力弱一直是摆在SiC产业面前的难题。
以产业龙头科锐为例,该公司于1993年在美国上市,是SiC领域实至名归的领头者,但在产品供不应求的同时,业绩亏损却十分严重,2018~2020年间共计亏损8.46亿美元。
天岳先进也表示,由于SiC材料的持续研发需要大量投入,未来一段时间可能持续亏损。
目前国际主流SiC衬底尺寸为4英寸和6英寸,晶圆面积较小、芯片裁切效率较低、单晶衬底及外延良率较低导致SiC器件成本高昂,叠加后续晶圆制造、封装良率较低,且载流能力和栅氧稳定性仍待提高,SiC器件整体成本仍处于较高水平。未来随着全球半导体厂商加速研发及扩产,产线良率将逐步提高,从而提高晶圆利用率,有效降低SiC器件成本。
中国的SiC器件供应商,既面临新材料对硅的取代,又面临国产器件对国外器件的取代,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会面临许多问题。SiC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推动技术创新,同时削减成本和提高产量,这需要很多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