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车企在自研智能驾驶控制器过程中这么顺利呢?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车对于域控制器的研发和选择都比较成功,为什么取代Tier 1在研发一线这么成功呢? 车企的零部件按研发人员不同分为三类:
● 第一类:打开变成白盒子设计(自研):建立了硬件和软件的团队,负责从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设计到芯片选型和测试软件开发等工作,并将其交由专业的代工企业生产
● 第二类:自研与外购决策并行:根据内部资源和差异化能力的权衡来进行的,一方面部分平台自主研发部分技术,也同时使用能买到的硬件平台和基础软件,通过自主开发上层应用软件来谋求差异化。
● 第三类依赖供应商:依赖供应商提供硬件、底层软件和应用层软件的打包服务,注重成本控制,并通过与供应商合作来获取所需的技术和软件支持。
01 为什么选择自研域控制器?
软件和新型的系统,对于Tier1和车企来说都是新的。所以面对大家认为这些东西的价值是没有公允的价值衡量的,所以车企选择自研域控制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降本的措施。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外部技术和资源的依赖,提高合作效率和灵活性。外部合作,在早期一方面很贵,另外一方面没有好的Tier1给你一整套能打的产品,所以即使是发包初期也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做不出来没人兜底。
从成本的角度来看,SoC芯片的迭代速度很快,如果选错了道路(Mobileye切换英伟达,是个典型的案例),如果不把智能驾驶控制器的规划设计和选型掌握在自身手中,损失的时间是巨大的,实现成本效益和提高竞争力至关重要。对于一个大集团来看,不同车型的品牌和市场定位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设计层面打开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差异化需求,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解决方案中,适应车企的产品线(更大的灵活性)。 其他的倒是其次了,比如建立团队深入了解硬件基础设施相关技术标准,从实际需求场景与功能出发,定义好智能驾驶平台,参与产品的定义和设计。
02 为什么可以?
在自研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过程中,车企其实干的工作是原来Tier1的工作,围绕选择合理的SoC、内存和接口,其实基本是解决要多少算力,多少传输速度。
● 数据服务和接口 :配置对外千兆网口、百兆网口等,确保数据传输性能,在底层和安全机制的设计,包括底层软硬件诊断、接口设计、PPS时间同步、支持VLAN等。
● 结构设计:包括尺寸和装配层面,设计一个合理的控制器壳体。由于SoC的散热比较大,需要考虑散热方式(风冷加散热模块或者液冷选择系统设计),确保域控制器的稳定性。
● 设计验证:对控制器进行环境等等方面的验证,进行高低温测试、抗振测试、防尘测试、盐雾突变测试、ESD静电释放测试等多项设计验证,以确保域控制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些工作可以由代工企业进行。
车企自研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目前还是一种潮流,基本可行,而且确实是已经在路上了。
小结
车企自研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是大趋势,在提高产品灵活性、降低成本、增强对技术的掌控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当然随着部分Tier 1把控制器的成本打下来,后来者的部分车企选择供应商的成熟产品也会变成一个新选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