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发布了充电网络十大趋势,充电网络的未来,将更加注重质量、体验、安全和智能化。
主要包括:
电动汽车蓬勃发展,但充电基础设施问题逐渐凸显。覆盖不全、结构不合理、运维成本高、服务质量差,这些瓶颈妨碍了充电网络的发展。近两年政府频繁发布文件,强调充电网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各领先城市如广州、深圳纷纷实施政府主导的“充电一张网”计划,迈向高质量发展。四大路径:顶层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效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技术角度上,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如硅碳化、氮化镓等实现规模量产,支持超快充电。动力电池系统升级换代,电芯技术大幅提升,使得超充车型不断增加。从结构性上看,超充车型正由高端向中低端渗透,车型数量迅速提升。预计到2028年,超充车型保有量将超过60%。全面高压化、全面超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为电动汽车提供更迅速、便捷的充电体验。随着电动汽车私家车主占比不断提升,充电需求由成本优先转向体验优先。当前充电设施存在诸多问题,如充电成功率低、噪音扰人、热失控事故频发等。为提供更佳充电体验,一些车企如“蔚小理”开始自建充电网络。未来极致充电体验需具备三大特征:充电无忧、充电无扰、充电无虑。通过一键式服务、超静音充电、车桩云协同等手段,打造极致充电体验,满足用户需求。
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安全可信性备受关注。安全可信分为强电安全和网络安全两个层面。在强电安全方面,采用毫秒级绝缘和漏电保护,实现人车桩一体的全面防护。在网络安全方面,通过检测、保护、分域隔离、响应和恢复等手段,加强防护,打造“四不”目标:隐私不泄露、车主不触电、车辆不起火、运营不崩溃。安全可信将成为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核心关键词。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势在必行。在未来10年内,新能源占比将接近40%,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将占用全社会用电的10%。为解决电网供需平衡难题,车网互动成为必然趋势。通过车网互动,以充电网为桥梁,实现电网、光伏、储能和车辆的高效协同。技术上,需要负荷时空建模、高精度调节、毫秒级低时延响应、V2G双向功率变换等支持。产业生态上,车网互动将逐步实现从单向有序到双向互动的发展,实现多方共赢。传统一体桩设备架构难以满足充电网络的发展需求,功率池化应运而生。一体桩设备存在市电容量共享难、功率满足率低、建站成本高等问题。功率池化的概念强调功率的共享,通过根据不同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进行灵活分配,提升市电利用率。功率池化的四大价值体现在:车辆满足率高达99%、市电利用率提升30%、建站成本降低40%、支持充电技术演进,助力光储充一体化。功率池化是推动充电网络高效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为了解决充电场景在不同环境下的挑战,充电设备的散热技术逐渐从传统的风冷或半液冷模式过渡到全液冷架构。全液冷架构涵盖了终端、模块、主机等各个部分,有效提高了设备的防护等级,达到IP55及以上。全液冷设备可以隔绝与外界腐蚀性物质的接触,延长设备寿命。在高温、高湿、高盐、多尘等恶劣环境下,全液冷架构能够更好地应对,为充电设备提供更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园区停充一体是车网互动的核心场景。为适应园区场景的长时间停车需求,慢充直流化趋势逐渐凸显。由于园区存在剩余电力零碎的问题,而传统的慢充交流桩无法实现电网互动和车桩协同。随着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园区慢充直流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小功率直流方案相比传统的慢充交流桩,具有充电速度提升、支持即插即充、海量部署等优势,有望在园区场景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随着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崛起,园区将逐渐转向微电网架构。园区具有用电模型相对确定、丰富的屋顶资源、较高的电价成本和频繁的限电等特点。通过园区微电网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协同调度电力、光伏、储能、车辆和生活负荷,实现电网友好、高收益和高可靠性。园区微电网有望成为未来园区用电的最佳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更经济、可持续的能源管理。全面智能化是未来充电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充电网络仍存在数字化孤岛效应,各层级的数字化程度和协同程度不够。全面智能化需要实现“云站桩车”四层深度协同,以实现更好的车桩协同、电网协同和全数字化运维。通过实时通信、精准调度、智能支付等技术手段,全面智能化将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为运营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