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无线充电在可穿戴设备中应用前景

2021-07-27  

7月27日,全球领先的专业电子机构媒体ASPENCORE与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一起联合主办的“2021国际AIOT生态发展大会”。在下午的“智慧家庭分论坛”中,Panthronics大中华区销售副总裁严更真先生带来题为《NFC无线充电在可穿戴设备中应用前景》的专题演讲。

NFC无线充电与Qi无线充电的关系

"大家可能都听过无线充电,那么NFC无线充电的概念是什么呢?事实上,无线充电有两种标准,一个是Qi charging,一个是一NFC charging。”严更真介绍说,“关于Qi无线充电,相信在场很多通信领域的人都清楚,这个标准适合大容量的,比如15W,现在有些40W、60W以上大容量电池的充电。当然所有的技术都对有一些要求,比如Qi无线充电就对线圈尺寸有要求,同时也对发送端、接收端对齐等方面硬性要求。”

“而NFC无线充电对接收端和发送端对齐的冗余局限性比较小,天线尺寸可也可以做到非常小,哪怕是像笔之类的产品都可以采用该技术,对终端厂商设计产品留有较高的灵活性。”严更真补充道。

国际电子商情了解到,在去年5月,NFC标准官方组织NFC论坛(NFC Forum)宣布了一项新的“无线充电规范”(Wireless Charging Specification,即NFC无线充电标准),该技术形式作为对原有充电技术的补充。据悉,新NFC标准的充电速度远远慢于Qi充电,最高可达1W的充电速度(Qi基本的Qi充电速度为5W,而Qi快速充电在标准硬件上可以达到10W以上的速度。)但要实现NFC无线充电标准充电还需要使用新的硬件。

NFC无线充电允许使用单个天线来管理设备的通信和充电。主要是为更小的设备,如耳机、健身追踪器或智能手表——这些设备通常已经配备了NFC天线,用于连接——可以使用基于NFC的新标准,在移动中使用配备NFC的智能手机作为反向无线充电器充电。

“现在,很多领域都都在使用NFC,但NFC本身似乎并不具备特别大的亮点,但现在我很高兴,这些技术在沉寂多年以后,在NFC控制芯片和NFC无线充电方面终于有了新的突破。据严更真介绍,Panthronics NFC控制芯片架构是全球唯一一款直接输出正弦波,而直接输出正弦波的芯片将直接提高灵敏度,可以把业界的NFC的控制器灵敏度提高2倍左右,适合用于干扰比较大的环境下。

行业周知,NFC是由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互连技术整合演化而来,该技术作为一种短距离,高频率的通讯技术能够很好的适用于电子票券,小额支付以及门禁控制等功能,从而广泛的应用于金融行业,交通传输,路禁管制等领域。

“而NFC无线充电的到来,也为可穿戴、无电池的场景中带去了更多的可能性,未来的场景也可能将就是把这两种技术进行组合,NFC控制器在接收端如果加特殊的Tag,如果带安全的卡结合在一起就变成既能无线充电又能进行身份识别或者进行支付。比如国内很热的数字货币的金融卡行业的银行体系的人可能会考虑推出数字钱包,现在所有的物联网产品、可穿戴产品或者智能家居产品都可能获得潜在的带上电子钱包的作用,这是整体创新的综述。”严更真说。

“Panthronics是一家奥地利企业,而奥地利的格拉茨是全球顶级的NFC技术的研发中心。值得一提的是,Panthronics在今年被评为ASPENCORE旗下国际电子商情姊妹媒体电子工程专辑选为2021年最值得关注的100家芯片初创公司,同时也是唯一入选的奥地利公司。”他强调说:“严格意义上来说,全球真正掌握NFC控制器的就三家企业,除了两家比较大的欧洲公司,”全球真正掌握NFC控制器的就三家企业,相对于Panthronics,另外两家公司比较大,而Panthronics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商业模式相对灵活,可以为客户提供以定制化服务,最重要的是,我们的NFC核心专利都是独立的,不涉及美国专利。”

“那么,近期市面上关于全新的NFC场景有哪些?其实这些应用在场可能已经有很多人使用过了,如无线充电+支付、身份识别、金融等。其实NFC在汽车应用中开始被普遍应用,如高速公路上ETC,汽车的数字钥匙,还有华为最新的投屏技术,实际上都属于NFC全新的应用场景。”

严更真介绍,Panthronics的NFC控制器产品现在也已经被大中华区的大客户采用并实现量产。据他介绍,目前Panthronics的核心产品线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性能的NFC控制器/PTX100R,另一类是可同时用于无线充电及数据传输的NFC芯片/PTX100W。

其中,PTX100R产品,采用了创新的芯片级正弦波收发器架构,相较于传统型方波NFC控制器来说,前者在发射功率和灵敏度、精确的波形整型和更低的外围电路BOM成本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至于NFC解决方案PTX100W则凭借正弦波驱动器架构,可为无线充电应用提供最高的功率和连接性。

文章来源于:国际电子商情    原文链接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