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材料、工艺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升级,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被大幅提升。目前业内普遍认为,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逼近“天花板”。在创新型技术路线中,固态电池被寄予厚望,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布局这一领域,而何时能够实现固态电池量产装车则意见不一。
日前,东风汽车宣布,其正在研发的第二代固态电池,在高安全性的基础上,还具备更高能量密度的特点,预计2024年上半年将实现量产搭载,届时整车续航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
量产装车计划表背后,东风汽车已布局固态电池多年。据了解,东风汽车于2018年组建固态电池项目组,开展固态电池及系统技术研究。2019 年7月,开发出其第一代固态电池系统,次年6月,开发出适用其第一代固态电池系统的整车。今年1月,50辆由东风汽车与赣锋锂业合作开发的东风-赣锋高比能固态(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E70 示范运营车正式交付。目前,东风汽车已完成小批量固态电池整车开发、试制及运营。
整体上,东风汽车表示,目前其正在研发第二代、第三代固态电池,以及自主陶核电芯,已布局固态电池全价值链技术生态。
相较传统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电解质以及隔膜四大核心材料,固态电池的不同在于: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了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
由于固态电池在高比能、高安全性、长寿命等方面有明显优势,被市场视为电动汽车的理想电池之一,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固态电池将经历半固态(固液混合)-准固态-全固态电池发展过程,其产业化难度较大。
华安证券研报认为,虽然固态电池的研发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但大规模商用仍然遥远,主要面临技术工艺尚不成熟、制造成本偏高、产业链协同配合要求更高等难题。另有机构也表示,固态电池在基础性能、商业化等方面还存在障碍,大规模应用预计要到5年之后。
尽管如此,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电池材料企业和主机厂仍迎难而上,对固态电池的研发和商业化频频加码。除东风汽车外,包括丰田、现代、日产、宝马、大众、戴姆勒等国际车企,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亚迪、蔚来等国内头部企业行动迅速。
国轩高科今年5月发布了其首款三元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360Wh/kg,可实现续航里程1000km。其400Wh/Kg三元半固态电池目前在公司实验室已有原型样品,未来还将通过技术创新落地硅基负极迭代、锂金属负极和预锂技术,加速向半固态过渡,最终实现全固态。
近日国轩高科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还表示,其半固态电池匹配客户需求,预计今年年底将实现装车,明年将批量交付。
今年7月,赣锋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项目在重庆两江新区正式开工建设,产业园项目包括固态电池技术研究院、固态电池生产基地及电池 pack 系统三个子项目。按照规划,该项目投产后其电池年产能将达到10GWh,pack项目产能也将达到10GWh,同时还提供包括电芯、模组、BMS及电池包等在内的系统解决方案。
据介绍,赣锋第一代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60Wh/kg,第二代产品能量密度可达360Wh/kg,第三代产品能量密度将达到420Wh/kg。
11月24日,蔚来汽车固态电池供应商卫蓝新能源宣布,其第一颗固态动力电芯已于近期在湖州基地下线。
据悉,目前卫蓝新能源已开发出150Wh/kg的针对大规模储能的固液混合储能电池、270Wh/kg针对无人机的高比能混合固液电池和300Wh/kg混合固液的动力电池等产品,并计划基于蔚来ET7车型,推出单次充电续航1000公里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电池包将达150度电,能量密度为360Wh/kg,这款固态电池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量产。
业内人士表示,全固态电池预计将在2025年至2030年间得以应用,目前已明确率先在整车上配套的是固液混合电池。头部电池企业或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为主机厂提供其固液混合电池样品,进行装车测试,并进行小批量制造,确保有意装车应用的车企能够按照规划时间推出新车。
随着头部电池企业和固态电池新势力的加码,带动上游原材料企业协同合作。其中,当升科技与清陶能源于2022年7月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固态及半固态电池技术开发、固态锂电正极材料产品供货、全球产能布局等方面建立合作。2022年-2025年期间清陶能源将向当升科技采购总量不低于3万吨的固态锂电正极材料。
此前,当升科技在其战略新品发布会上曾推出6款自研新型电池材料新产品,包括双相复合固态锂电正极和固态电解质两款全新体系材料等。
瑞泰新材今年9月表示,公司在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方面持续性地进行了相关的研发投入与积累,部分产品已作为固态电解质或添加剂进入固态电池客户供应链。
整体看,包括材料企业、动力电池企业和主机厂都在积极推动半固态、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量产装车。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认为,预计半固态电池明年将迎来量产装车的关键时点,至2025年之前持续迭代突破,助力半固态、固态电池远期取得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