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发布时间:2023-05-24  

自动驾驶不香了,最近又一家科技巨头踩刹车!


就在上周,突然传出阿里云达摩院解散自动驾驶团队,仅有近百人转入菜鸟集团,部门划归于菜鸟CTO下属技术团队,其余近200人被裁。达摩院本身不再保留相关业务,并入菜鸟之后的团队将主要维持小蛮驴业务的运营,且不会做太大扩张。


对此,阿里云对外辟谣,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转入菜鸟集团时,部分人员转入菜鸟,同时将有其他部分人员进入阿里其他业务。伴随业务调整的人员优化确实存在,但裁员70%的消息与事实不符。


可见,财大气粗的阿里,也不会无限制输血,开始谨慎起来,把心思花在了主业上。毕竟长期的高额投入,短时间内看不到回报,巨头也熬不住。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当然,心里有苦的不止阿里,一些长期不能自我造血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早就勒紧了裤腰带。这两年,自动驾驶早就不再是资本“香饽饽”了,坏消息接连不断,不是裁员就是倒闭,不是业务收缩就是忙着转型……


两年前,大家都还在追求高算力芯片、高精度地图;今年则突然把降本增效、性价比挂在嘴边。进入2023年,自动驾驶行业热度在下降,整体仍处于下行触底阶段。这是由于商业化不及预期,在高投入的压力下,导致企业的摇摆,这给未来高级别自动驾驶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


无人驾驶的“风”已刮了十多年,尽管技术不断成熟,但商业化受成本、政策、法律等条件的制约,迟迟未能全面铺开。那么,自动驾驶出路在哪里?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商业化路径还有希望么?


被抛弃的业务


阿里自动驾驶业务的萌芽,一开始就源自菜鸟。


2015年年底,菜鸟网络组建菜鸟ET实验室,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发无人物流车,主要负责人为陈俊波。这成为之后阿里做无人物流车的起点。


2018年,菜鸟旗下ET实验室和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合并成为阿里达摩院。自建立之初,便主攻无人干线物流和终端物流两大细分市场,以L4、L5级全无人自动驾驶为发展目标,拥有自动驾驶卡车“大蛮驴”、无人物流小车“小蛮驴”两大产品。


其中,“小蛮驴”于2020年发布并量产商用,主攻外卖、终端物流、无人零售、园区物流配送场景。“大蛮驴”于2021年研发,定位无人干线物流L4级。


考虑到技术和成本问题,达摩院成立之初,选择与谷歌Waymo、百度Apollo、和通用Cruise等都不同的场景——无人物流。马云当时对达摩院提出三个要求:活得比阿里巴巴长;服务全世界至少20亿人口;必须面向未来、用科技解决未来的问题。


马云还强调,实验室是要赚钱的,研究的东西走出实验室、实现商业化。然而,达摩院自驾业务的商业化进展并不顺利,这也为后来的调整埋下了伏笔。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2021年,阿里达摩院副总裁王刚立下“军令状”,三年后小蛮驴车队规模将达1万辆。但是,自2021年10月宣布“小蛮驴”销售350台之后,再也没对外公布新的销量数据。


紧随而来的就是高管出走。去年开始,阿里自动驾驶核心人员逐步开始离开团队。2022年1月,阿里无人驾驶负责人王刚宣布离职,自行创业;今年3月,接棒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一职的陈俊波也被证实离职创业,和原阿里机器人CEO谷祖琳一同创办了一家清洁机器人公司。


不止这两位核心高管,有媒体统计,从21年开始到现在,达摩院13名“扫地僧”(最初的核心技术人员)已有一多半人离开。


之所以调整,多名接近达摩院的消息人士告诉车云网,主要还是达摩院的技术商业化落地比较有难度,L4没有持续的商业模式,能落地的场景也就那么几个,物流还算比较大的场景。


“其实,现在每个公司的无人物流车还是样板间概念,都是小范围内应用,以前喊得量产多少台都没有实现,相对来说还是人工便宜,无人车的成本太贵。”知情人士说。


从最近刚发布的财报,也发现达摩院等创新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阿里2023财年三季报(自然年2022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包括达摩院、天猫精灵等在内的创新及其他业务收入为8.23 亿元,同比下滑20%,调整后的EBITA亏损为12.35亿元。


此次调整背后还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阿里正在启动1+6+N组织变革,各个业务不再吃“大锅饭”,要独立上市。不创收的业务被切分很正常,最终自动驾驶业务踩下刹车。


以后,达摩院将资源优先投向大模型领域,阿里涉及自动驾驶的业务就斑马智行和阿里云业务了。尤其是阿里云的“汽车云”,是竞对都在瓜分的大蛋糕。目前,阿里云在国内已服务超过 70% 的汽车企业,小鹏、一汽、吉利、长城、长安、地平线等均已上云。


退潮时刻


显然,阿里不是个例。


过去一年的市场环境,对自动驾驶企业打击很大。据估算,2022年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总额在200亿元左右,较2021年缩水近八成。据Crunchbase的统计,过去两三年,在美国上市的十多家自动驾驶公司(包括激光雷达)的估值出现了集体雪崩,其中做激光雷达的Velodyne和做自动驾驶卡车的Embark下跌超过95%以上。


最近,“卡车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也顶不住压力了,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退市通知,进入了停牌倒计时。这意味着,这家2021年上市的无人卡车公司,在2022年市值跌掉95%,今年股价还在下挫,如果不尽快做出补救动作或将命悬一线。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就在5月18日,图森未来发布公告称,将重组美国地区的业务并削减团队规模,将全球员工数量减少约30%。图森未来在公告中称,员工数量的减少只会影响其在美国的业务,本次裁员预计将产生1200万至1300万美元的一次性补偿费用,并实现每年约6400万至6800万美元的现金薪酬节省。“我们会对受影响的北美员工提供一定的补偿和帮助。未来图森的业务重心将会向亚太地区进一步倾斜,并加大团队招聘的规模。”图森未来表示。


自去年10月以来,图森未来接连陷入高层争斗、重组裁员、业务转型(L4业务转战到L2+)、CEO请辞事件中。近期,图森未来董事长陈默也表示:图森未来的商业化批量下线可能在2026年才能实现。换言之,图森未来的前景堪忧。


曾和图森未来齐名的自动驾驶上市公司Embark更是濒临倒闭,今年3月宣布遣散70%的员工。


不论是达摩院解散的团队,还是图森未来,抑或是Embark,主要业务都是开发能够完全自动驾驶的货运卡车。


跟无人卡车的困境一样,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发展也不顺利,也在上演淘汰赛。


相对来说,Robotaxi 在技术实现难度上最高,所以玩家以科技巨头和车企巨头为主,包括谷歌的Waymo、百度Appollo、通用Cruise、福特Argo AI和 Aptiv 等。


2017年以来,在中国之前,美国企业率先尝试道路测试,直到Robotaxi(Waymo和Cruise)获得收费许可,实现商业化落地,耗时4年。但是,从2021年开始,Robotaxi商业化在美国遭遇挑战。


2021年4月以来,谷歌兄弟公司Waymo多名高管离职,其中还包括公司CEO,外界解读认为,Waymo人事变动是由于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进程不顺利。2022年10月底,福特、大众支持的自动驾驶企业Argo AI,突然在内部宣布要解散公司;福特CFO John Lawler认为,虽然我们对L4级自动驾驶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但Argo AI想要实现大规模盈利至少还需要5年。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在Argo宣布即将关闭后,有国外专家认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只剩下Waymo和Cruise之间的双雄之争。


就在最近的5月11日,美国加州公共设施委员会CUPC发布了两项决议草案。根据上述决议草案,L4级自动驾驶厂商Cruise和Waymo均将被允许在旧金山开启7×24全天候、主驾无人的商业化Robotaxi服务。


显然,没有了区域范围和运营时间的限制,Waymo和Cruise的商业化落地开始进入状态了。可以说,放眼整个硅谷,还能继续烧钱的L4公司只剩下背靠谷歌的Waymo和背靠通用的Cruise。


反观国内现状,百度Apollo、小马智行、Auto X、文远知行、元戎启行、轻舟智航、滴滴出行等公司,都在尝试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运营,但都很难大规模商业化。难点在于技术、法律法规仍在不断迭代,因此能够覆盖、服务的范围依旧受限。


目前,AutoX是为数不多对Robotaxi保持专注的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其他企业在Robotaxi之外选择了多种商业化路径,例如Robobus、Robotruck。像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就选择了并线发展的战略——除了Robotaxi业务之外,前者还运营了自动驾驶卡车业务;后者业务也覆盖了自动驾驶小巴、自动驾驶货运车和自动驾驶环卫车等方面。


同时,这部分公司也开始从L4级别的自动驾驶降维至L2,加入竞争激烈的Tier1(一级汽车供应商)赛道。这也是为了通过“技术下放”实现盈利,进而反哺自身L4级别自动驾驶业务。


小马智行就在接触一些汽车OEM厂商,以寻求L2-L3级别自动驾驶相关合作;文远知行此前也宣布与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博世达成合作,共同研发应用于乘用车的L2-L3级自动驾驶软件;原本聚焦在Robobus领域的轻舟智航,推出了面向主机厂的L2-L3前装量产解决方案。


还有未来吗?


跟无人驾驶卡车、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开放场景相比,无人配送车的封闭场景较适合跨越式路线,更容易实现自动驾驶,外界不少人看好这一市场商业化前景。


除了无人配送车,封闭场景或者固定路线下还有无人环卫车、无人矿车、港口等,有商用需求的客户就会买单,尤其专注无人矿车的初创企业还不断传来融资消息。以上这些场景,已经成为自动驾驶商业化量产落地的主战场。


这主要因为:一是这一场景行驶速度低、场景复杂度低,可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二是对芯片、计算平台要求低,单车成本更低;三是没有驾驶舱、不需要安全员跟随,降低人力成本。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就在5月19日的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毫末董事长张凯判断,2023年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大考之年,低速无人车市场开始走向商业化落地,末端配送在商超、快递等场景迎来转折点。


当天大会,毫末智行还发布了第三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3.0,售价89999元,可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满足物流,商超、零售等多个场景的无人配送需求。这是全球首款9万元内中型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价格很有竞争力。可以说,毫末给一直头疼成本的无人配送玩家打了个样,离商业化落地又近了一步。


即便如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被认为更好商业落地的无人配送赛道也在收缩。


去年十月,电商巨头亚马逊正式宣布放弃探索了近10年的送货机器人(Scout)业务;随后不久,联邦快递方面也关闭了无人配送车(Roxo)项目;今年5月13日,聚焦低速无人配送的美国自动驾驶公司Nuro开启裁员的节奏。


据美国科技媒体TechCrunch报道,Nuro将会裁撤约340名员工,占当前员工总数的30%。伴随裁员动作的,是Nuro将放缓无人配送车商业化落地的节奏。Nuro表示,公司将推迟第三代无人配送车R3的量产、减少商业试点规模,并与合作厂商探索更高效的部署模式。Nuro预计,借助上述降本增效的动作,在没有新增投资的情况下,公司凭借现有资金维持正常运营的时间可以从1.5年延长为3.5年。


很明显,外部环境下,宏观经济状态低迷,资本市场趋于冷静;内部环境下,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商业化落地难,难以维持持续的高研发投入,都加剧了自动驾驶企业的生存危机,开始了“过冬模式”。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


以至于不少业界大佬发出警告,就在上个月2022年报交流会上,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还给自动驾驶泼冷水:现在没人再提了什么无人驾驶,那都是扯淡。“一开始是被资本裹挟,所以没人指出它的缺点,某些厂商不断吹嘘到哪一年实现多少自动驾驶,现在时间到了,包不住了,谎言圆不下去了,市值下跌了,然后就逐渐回归理性了。”


没错,技术的发展一定是服务于用户实际的需求,要随着用户的需求和环境的可实现性来理性看待。


跟Google旗下Waymo直接选择L4级别的高难度跨越式路线不同,国内越来越多的高阶玩家变得谨慎了起来,从L4降维至L2成为一个普遍趋势。尤其是乘用端,倾向于特斯拉的渐进式路线,即从L2慢慢过渡到L5,都在追求L2+高阶智能驾驶,开始从高速场景开进城市,低成本的智驾方案开始占据上风。


毕竟今年整车厂在成本压力下,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降本增效常态化了,大家会砍掉一些高阶辅助驾驶相关的配置,比如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大算力芯片。这是因为主机厂还发现下游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不会单纯为增加的硬件买单。因此,从目前整车厂的规划来看,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功能开发放缓是必然的。


对于高科技行业来说,从一开始走向成熟总是坎坷的,必然要经历低潮和狂热的交替。毋庸置疑,在可预见的未来,无人驾驶汽车仍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只是商业化之路还很长,我们要看到其长期价值。


文章来源于:电子工程世界    原文链接
本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文章

    长江存储或将在2024年退出3D NAND市场; 据业内消息,在上周被列入美国实体名单后,或将在2024年退出3D NAND市场。 因为未来长江存储很难从美国采购制造设备、零部......
    激光雷达不再增收不增利,速腾聚创进入正循环;销量大涨、毛利率上升、亏损减少……5月20日,速腾聚创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非常漂亮。更重要的是,速腾聚创一举摆脱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率先......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明年退休,董事会建议魏哲家接任; 12 月 19 日消息,今日发布公告,董事长将不参与下届董事提名,并将于明年股东大会后退休。本文引用地址: 从公告中获悉,“提名......
    半导体封测厂淡季效应或将拉长 已有二三线厂调价; 【导读】据台媒MoneyDJ报道,随消费电子需求退潮,半导体产业链库存去化延长,淡季效应或将比往年更为显著,封测代工“量价齐跌”或难......
    集团公告包揽旗下控股上市公司合康新能14.73亿元的定向增发,增发资金用于电气设备业务能力升级项目、光伏产业平台项目等。 目前,包含TCL、创维、海尔、格力在内的五大家电巨头均已投身光伏产业。 热度“退潮......
    一骑绝尘!加速“奔跑”中的浙江工商业储能;浙江省作为我国工商业储能发展的“顶流”之一,正加速“奔跑”。 数据来源:《2024年全球储能行业趋势预测报告》 动力......
    公司总裁,新任期从2023 年 5 月 1 日开始。Hathout 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企业领导者,受接替的现任总裁 Walter Vahey 将留任公司顾问,直至 2024 年退休。 图:MiR公司......
    -Pierre Hathout 担任公司总裁,新任期从2023 年 5 月 1 日开始。Hathout 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企业领导者,受接替的现任总裁 Walter Vahey 将留任公司顾问,直至 2024......
    能机大杀四方的年代,半导体公司眼红TI在手机主芯片这个市场挣得盘满钵满,于是他们都在谋划入局,以下都是手机主芯片的一些玩家及其最终结局: ADI(2007年退出手机市场); Agere(被......
    瓦的用户侧储能项目。目前,常安储5万千瓦的储能电站项目已纳入杭州市储备项目库。根据浙江省能源局《关于做好新能源配储工作 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富阳区2024年1月1日以后并网的光伏、风电......

我们与500+贴片厂合作,完美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为品牌提供定制化的推广方案、专属产品特色页,多渠道推广,SEM/SEO精准营销以及与公众号的联合推广...详细>>

利用葫芦芯平台的卓越技术服务和新产品推广能力,原厂代理能轻松打入消费物联网(IOT)、信息与通信(ICT)、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及工业物联网、装备及功率电子...详细>>

充分利用其强大的电子元器件采购流量,创新性地为这些物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我们的高效数字营销技术,不仅可以助你轻松识别与连接到需求方,更能够极大地提高“闲置物料”的处理能力,通过葫芦芯平台...详细>>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半导体产业生态系统。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互联网生态公司。目前,我们已成功打造了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大健康医疗、机器人和材料等五大生态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详细>>

我们深知加工与定制类服务商的价值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倾力为您提供最顶尖的营销资源。在我们的平台上,您可以直接接触到100万的研发工程师和采购工程师,以及10万的活跃客户群体...详细>>

凭借我们强大的专业流量和尖端的互联网数字营销技术,我们承诺为原厂提供免费的产品资料推广服务。无论是最新的资讯、技术动态还是创新产品,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平台迅速传达给目标客户...详细>>

我们不止于将线索转化为潜在客户。葫芦芯平台致力于形成业务闭环,从引流、宣传到最终销售,全程跟进,确保每一个potential lead都得到妥善处理,从而大幅提高转化率。不仅如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