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2022年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在烟台开幕。“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旅航者X2纯电动载人飞行器、北京冬奥会中国国家队雪蜡车、模拟工业4.0生产过程的“”实训系统、自适应自组织混流压缩机柔性智能装配生产线”、“共窗未来——全国首创节能减排温控智能窗”……当工业设计拥抱,中国设计、中国智造迸发蓬勃新活力。
“我们旨在建设一条全行业领先、智能化程度高的自适应自组织混流螺杆压缩机柔性智能装配生产线,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新型制造模式。”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宝国表示,“例如,产线运行过程,柔性需求拉动AGV自动上下料,实现物流平准配送。”这个获得了烟台市第四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的项目,填补了各类螺杆压缩机多品种变批量智能装配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在离散型制造领域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在2022年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设计加速融合,制造业产业形态、发展模式深刻变革,工业设计牵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更多潜在应用场景将会不断涌现。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矿山、智能供应链等,为拓展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就此而言,应当加快拓展应用场景,进行规模化市场探索,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加速新技术落地,有助于保持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挖掘更多应用场景,着力打通落地环节,推动人工智能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应用必将发挥更大效用。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比如,支撑自动驾驶升级,除了“聪明”的车,更要有“智慧”的路,这离不开营造包括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数据流通在内的良好产业生态。此外,发挥应用场景的优势,也需及时补上底层技术的短板。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走深走实的同时,加强软硬件、底层技术攻关,两者齐头并进,才能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犹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小朋友在舞台上自由跑动,脚下踩出一片片“雪花”。它们时而散开,时而汇聚,星光也跟着孩子们的脚步流动,这是“人工智能实时视频特效”带来的神奇效果。未来几年是人工智能技术跃迁的重要窗口期,随着应用场景资源的持续开放,场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必将更加紧密,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必将迈向更高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人工智能向神经科学的回归是必然的。
人工智能革命的种子正是几十年前在计算神经科学中播下的,神经学家 McCulloch 和 Pitts 在 1943 年首次提出神经元性质的数学表达形式,他们试图了解大脑是如何计算的。
而冯·诺依曼发明“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事实上也是来源于最早在构建“人工大脑”方面的工作,他从1940 年代还非常有限的大脑知识中汲取了灵感。
掀起最近一轮人工智能浪潮的深度卷积网络,则是建立在人工神经网络 (ANN) 之上的,该网络直接从猫的视觉处理电路方面的研究中得到启发。
同样,强化学习 (RL) 的发展也是直接从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的神经活动中汲取了灵感。
几十年后的今天,人工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主流技术,所以在大众看来,“通用人工智能”这一长期目标似乎已经在我们掌握之中。
然而,与这种乐观主义相反,许多一线的研究人员认为,我们仍需要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才有可能构建能够完成人类的所有工作的人工系统,而且不仅是人类,甚至包括像老鼠这样更简单的动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