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电子产业的复苏,被库存压得喘不过气的上游芯片公司,终于迎来了一次释放。
本文引用地址:12月11日,界面新闻记者从产业链资深人士处独家获悉:因为手机、电子烟、小家电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复苏,大型芯片公司在今年的第三、第四季度加速去库存,而国产的车规级产品,也在三四季度加速向华为问界、长安等国产新能源汽车供货。
12月上旬,界面新闻记者先后在深圳走访了中微半导、国民技术和芯海科技三家MCU芯片上市公司,其相关负责人均对界面新闻记者确认:第三季度出货量比上半年有两位数增长,预计第四季度还会持续。像电子烟这一类的MCU产品,还出现了结构性的缺货。除此之外,车规级MCU上升势头明显。
“我快半年没见到客户了,最近终于主动来提货了,”一位深圳MCU上市公司的销售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MCU是一种针对特定应用的控制处理而设计的微处理器芯片,类似于小型CPU,目前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家电、工业等场景中。
过去两年,MCU行业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落。
2021年,因为疫情影响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MCU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价格创下了25年来最大涨幅。行业里许多公司开始用囤货涨价的方式,获取巨额的利润。
然而从2022年开始,因为下游消费电子萎靡遇冷,加上芯片设计设厂与晶圆制造厂签署了“不可撤销订单”,MCU厂商库存积压越来越严重,曾经涨价几十倍的MCU,出现了雪崩式的下滑。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华为苹果相继发布手机新产品,以及中国双十一和美国“黑五”的促销,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开始有了复苏的迹象,从而带动了上游元器件产业的复苏。
MCU去库存的端倪已经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显现。
中微半导的财报显示,三季度单季度出货量突破4.7亿颗,本年度累计出货约12亿颗,已经超过上年度全年。三季度的存货周转天数为396.53天,较之一季度的486.75天以及二季度的448.77天有所下降;国民技术的财报也显示,截至9月30日,存货为8.02亿元,相较期初(今年1月1日)9.23亿元,减少了13.1%;芯海科技则显示,第三季度公司营收环比增长31.15%。
一位华强北MCU贸易人士对界面新闻说:这一轮消费电子复苏,主要利好的有客户资源的大公司,中小型MCU还在价格战和库存泥潭中,预计MCU行业会迎来一轮洗牌。
关于缺货状况,上述供应链人士解释:很多整机厂商并不知道MCU的生产周期是短则四个月,长则半年,所以一旦有了需求,并不能马上交货,因此就出现了结构性缺货。
界面新闻了解到,这轮消费电子除了手机之外,更重要的电子烟和中低端消费电子的需求增长。
如眼下风靡海外的一次性电子烟。以新兴中国电子烟品牌斯科尔为例,上半年营收超过1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477.33%。根据尼尔森的数据,今年8月,斯科尔目前已经是英国第二大电子烟品牌商。
中微半导方面向界面新闻记者确认,“电子烟客户需求最为旺盛,已经供货包括斯科尔在内的电子烟品牌,目前电子烟品类出现缺货”。
此外,消费降级趋势下,中低端消费电子需求增长更快,这也带动了出货。“价格更便宜的消费电子卖得更好,所以终端厂商更在乎性价比,而在成本上比国外的产品更有优势,如对标戴森的吹风机公司,用了等器件,价格就可以降低不少”,一位深圳MCU上市公司高管说。
除此之外,国产MCU接下来最重要增长市场——车规级MCU,也在下半年开始有了加速向客户供应的趋势。
界面新闻了解到,深圳MCU大厂从两年前开始,就在加大车规级产品的投入和进入客户供应链体系。随着下半年以来,华为问界等产品热销,国产车规级MCU也随之进入了汽车客户。
“中微半导车规级MCU主要供应给了长安、东风、赛力斯等公司,主要用在了传感器、开关、大灯、天窗等控制功能上,其中在问界产品上,已经有超过10颗的供应量”,供应链人士说,今年11月开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明年车规级供应量估计会翻倍。
招商电子的研报也显示,杰发科技、芯海科技、兆易创新等公司MCU产品已经进入了华为汽车产业链。
根据中信证券的数据,每辆传统汽车平均用到70颗以上MCU,智能汽车则超300颗。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车规级MCU呈现快速增长之势。
然而全球车用MCU市场集中度很高,五大MCU巨头(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瑞萨、微芯)就占据了将近70%的市场占比,因此国产MCU厂商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现在国产MUC厂商主要供应汽车的基础控制类MCU,未来要慢慢进入汽车安全这些高价值领域,市场空间才会足够大”,上述MCU公司高管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