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实际上也是一种微波通信,它以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微波信号,在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卫星通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地面的“无缝隙”覆盖,由于卫星工作于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公里的轨道上,因此覆盖范围远大于一般的移动通信系统。但卫星通信要求地面设备具有较大的发射功率,因此不易普及使用。CES 2023上,正式发布Snapdragon Satellite(骁龙卫星通信),也是全球首个可在高端智能手机上实现双向通信的解决方案。
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端、地面端、用户端三部分组成。卫星端在空中起中继站的作用,即把地面站发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后再返送回另一地面站,卫星星体又包括两大子系统:星载设备和卫星母体。地面站则是卫星系统与地面公众网的接口,地面用户也可以通过地面站出入卫星系统形成链路,地面站还包括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及其跟踪、遥测和指令站。用户端即是各种用户终端。
在微波频带,整个通信卫星的工作频带约有500MHz宽度,为了便于放大和发射及减少变调干扰,一般在星上设置若干个转发器。每个转发器被分配一定的工作频带。目前的卫星通信多采用频分多址技术,不同的地球站占用不同的频率,即采用不同的载波。比较适用于点对点大容量的通信。近年来,时分多址技术也在卫星通信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即多个地球站占用同一频带,但占用不同的时隙。与频分多址方式相比,时分多址技术不会产生互调干扰、不需用上下变频把各地球站信号分开、适合数字通信、可根据业务量的变化按需分配传输带宽,使实际容量大幅度增加。另一种多址技术是码分多址(CDMA),即不同的地球站占用同一频率和同一时间,但利用不同的随机码对信息进行编码来区分不同的地址。CDMA采用了扩展频谱通信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有较好的保密通信能力、可灵活调度传输资源等优点。它比较适合于容量小、分布广、有一定保密要求的系统使用。
除了类似iPhone 14的紧急通信,骁龙卫星通信还能实现信息的收发。
此次,高通选择的合作对象是Iridium(铱星公司),后者已经在低轨道上部署了66颗卫星组成的阵列。
按照高通的说法,骁龙卫星通信功能会在下一代搭载骁龙8 Gen2的旗舰手机上出现,下半年率先在部分地区上线。另外,Garmin(佳明)也会借助骁龙卫星技术开启应急通信。
根据高通的现场测试,骁龙卫星可在3秒内发送一条基本的短信息。
据悉,在硬件端,骁龙卫星通信依靠骁龙5G基带-RF射频元件,借助铱星的全天候L频段。高通设想,骁龙卫星通信功能今后还将扩展到手机以外的笔记本、平板、汽车、IoT等更广泛的设备上。
铱星公司透露,已经有几款安卓手机在测试骁龙卫星支持,关于如何收费的问题仍在研究。资料显示,铱星首颗卫星1997年入轨,1998年投入使用,2019年完成了升级,号称目前日活百万用户。
在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关于长三角卫星通信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建议》提案中指出,卫星通信是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以亚太6D和中星16为代表的高通量卫星已正式使用。长三角作为卫星通信产业集聚区,2021年已发布“G60星链”,计划形成贯通星上关键零部件、星地系统集成、地面站及应用终端、综合信息服务、整星研发批产等环节,代表企业有上海航天、微小卫星中心等,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分析认为,在此方面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规模化应用尚未形成,二是成本和组网能力有差距,三是国际竞争力不足。
在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上,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建议如下:
1、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应用试点,带动产业发展。量卫星可满足高信息速率的业务需求且单位带宽成本较低。建议首先面向海事、航空、应急管理等领域进行试点应用,开展互联网接入、移动宽带、政府和企业专网、移动通信基站中继与备份、物联网传输、航空宽带卫星通信等细分业务。待应用成熟后,逐步分阶段转民用,如在车载、船载、机载以及手持宽带通信等方面,实现地面与卫星通信网络的融合、卫星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等,降低终端价格和使用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2、对接星网国家战略,提升协调轨道频谱资源和星座组网建设能力。在卫星整机制造和发射、星上载荷、地面信关站和测运控中心、地面终端方面对接星网国家战略,进行技术攻关和产业布局,降低制造、发射和运营成本,增强占轨组网能力。加强卫星通信空间干扰与抗干扰技术研究,为国家参与空间频谱资源协调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联合星网共同制定产品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促进卫星通信产业由国家战略向民用化、产品化快速转化,以星网为支柱,整合民营企业、高校等多方产学研主体,通过强大的工业体系和供应链反向赋能。
3、建立长三角卫星通信产业联盟,加强国际合作。上海牵头成立长三角卫星通信产业联盟,三省一市政府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有关企业共同参与,开展星地融合、天地一体化等系统技术研究。重点支持卡脖子卫星通信芯片、核心元器件攻关。加强与国际主流星座OneWeb、Telesat等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落地应用,发挥长三角地区完整产业链优势,形成上下游协同创新的产业链生态。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下文会归纳为如下几个问题来进行逐一的阐述:
1、卫星通话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和常规通信有什么差异?
2、这个技术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体验提升?
3、即将在华为Mate50上出现的卫星通信技术和马斯克的星链技术有什么差异?
4、华为和iPhone实现卫星通信在硬件上有何差异?
5、卫星通信能取代5G网络吗?
1)卫星通话和常规通信的差异:
目前手机通信的手段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地面通信和卫星通信。
其中地面通信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依赖于铺设在地面的通信设备所组成的网络,其信号的接收步骤大体是这样的:
地面通信(目前常用的通信手段)
手机发出信号-地面无线收发装置(基站)-通过专用网络(一般是铺设在地面的光纤)进行远距离传输-到达对应网管中心-分发到地面啊无线收发装置(基站)然后再传输到对应的手机上。
2023年1月8日,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主办的“2023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的主论坛上,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无线和移动领域主席万屹指出,到2027年,我国卫星通信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0.2亿美元,而在2020年,这一规模为4.5794亿美元,占全球卫星通信终端市场规模的8.54%。
作为目前卫星通信产业链环中最受关注的应用侧,卫星通信终端市场的兴起也显示出前者的崛起势头。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在轨卫星约达到5465颗,在建或已规划的卫星星座有近300个,全球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呈现低轨化、星座化的趋势,由此带来的巨大市场,宣告太空新经济的时代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尤其是在中国,近年来,我国积极加速以低轨卫星为主的卫星互联网建设。《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注册并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400家,投融资规模破百亿元,形成了国企领衔基础设施建设、民企投身商业航天发射的主要格局。
更加重要的是,全球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模式重塑,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一箭多星’‘可回收火箭’‘批量化卫星生产’等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产业效率不断提升,成本大幅降低,产业发展正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万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