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料电池领域,包括本田在内的日系车企始终未曾放弃过。
近日,本田发布了CR-V e:FCEV燃料动力车,并预计将在北美和日本两个市场上市。其中,今年年底,CR-V e:FCEV将在加州提供租赁使用,而日本市场预计将在夏季就开始销售。这款车型将成为本田品牌旗下最贵的车型,同时也代表着本田在零碳排放方面最新的成果。
氢电混动兼顾外接插电
CR-V e:FCEV采用了本田和美国通用汽车共同研发的第二代燃料电池系统。无论是从成本,还是从系统效率以及耐久性方面,相比于本田之前所搭载在Clarity Fuel Cell上的燃料电池系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尤其是在成本方面,CR-V e:FCEV的燃料电池系统降本达到了三分之二。
在产品力方面,CR-V e:FCEV最大的亮点就是动力系统,其具备氢能和纯电动两套动力系统。整体来看,CR-V e:FCEV的动力系统的最大功率为129kW,最大扭矩310Nm,基本和1.5T发动机动力相当。
在纯电系统领域,CR-V e:FCEV搭载一块17.7kWh的锂电池,能够为整车提供29mile(47km)的纯电续航里程。
除此以外,CR-V e:FCEV还具备插电式充电功能。这就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普通的家用充电桩来为车辆充电,这样那些短途的日常市内通勤都可以依靠纯电里程来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这块电池还赋予了整车支持最大功率1.5kW的对外放电功能,这能够进一步拓展车辆的使用范畴。
此外,CR-V e:FCEV还拥有4.3 公斤的储氢量的氢气瓶,满罐满电的EPA综合续航里程可以达到270mile(435km)。
为了能够给CR-V e:FCEV提供和CR-V类似的驾驶体验,本田工程师对CR-V e:FCEV的转向以及悬挂系统都进行了优化,并给车辆配备了Normal、EV、Snow 以及 Sport 等驾驶模式,以此来对应更节能还是更运动的操控体验。
CR-V e:FCEV最大的目的在于积累经验
正如上文所说,CR-V e:FCEV更多还是一款试验性质为主的车型。因此,其尽可能地沿用了CR-V的零部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一方面避免大部分零件重新开模的费用,在提升可靠性的前提下减少验证的周期。
另外一方面也能够将很多车联网以及舒适性配置继承下来,包括9寸中央屏幕、Bose音响系统、Honda Link、无线充电、感应式电动尾门、Honda Sensing等。毕竟作为本田在日本售价最高的车型,各种智能网联和舒适性配置必不可少。
在续航里程方面,和国内如今已经突破1000公里续航的纯电动汽车相比,CR-V e:FCEV的续航里程成绩并不是非常亮眼。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本田是在CR-V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
对于本田来说,由于燃料电池汽车成本过高,且受到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制约,未来销量并不见得会非常大。而如果想要最大程度提升这款车型的销量,打造一个专用的底盘来存放更多的氢气瓶以此来获得更长的续航里程还是有可能的。
在制造工厂方面,本田选择的是之前为讴歌 NSX制造的美国俄亥俄州性能制造中心 ( PMC )中来生产。这座工厂被设想为专注在小批量制造车型的生产基地,因此其对于产能和减排的要求并不高。
其主要的改动还是在于引入了全新的焊接系统,以完成对氢气罐的分装、燃料电池的装配。在涂装方面,CR-V e:FCEV 是本田于北美首次将锆应用于混合金属及一体式车身上,因此也需要PMC这样的性能制造中心来进行前瞻性的摸索,为后期引入其他工厂做准备。
中国应该如何来看待燃料电池
在国内汽车市场上,燃料电池的关注程度会周期性出现,任何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或者产业政策上的调整都会引发业界对燃料电池的高度关注。
但是从整个产业政策导向来看,燃料电池在国内乘用车市场还不具备商业化落地的能力,在示范运营之外,燃料电池在国内更多只是将被用在承担干线物流的重卡车型这个细分市场内。
和纯电动技术相比,燃料电池的优势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补能时间、重载场景和冬季低温环境下,燃料电池的长处是纯电动无法取代的。
这些优势对于重卡车型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而燃料电池技术所面临的最大制约——加氢站这些基础设施的网点布局,由于干线物流行驶轨迹相对固定,因此也容易解决。
在乘用车领域,相比于充电桩,动辄数以千万计的加氢站,无论是在选址还是在投入成本上都远超充电站/充电桩。所以短期来看,本田大概率是不会把CR-V e:FCEV引入到国内市场进行销售或者类似于美国市场的租赁。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未来本田在国内燃料电池市场完全没有机会。之前,丰田一改其在混动领域技术上的保守,开始和国内主流车企合作,向国内逐步导入燃料电池技术。
丰田之外,在燃料电池领域同样有所建树的本田和现代大概率也会步丰田的后尘,可以寻求和本土车企的合作,毕竟后者更容易得到政府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对于燃料电池相关领域,国内在短期还是要保证一定的投资力度进行前瞻探索。像燃料电池这样的技术,是很难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相关领域不断进行探索,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车型的开发和更新来构建起一整套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