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看过上次第一组文章的读者反馈,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其中有读者提到不够深入,更深入的话要收费云云,这是非常好的提议,我也希望能积极考虑,但是,这专栏纯粹是抛砖引玉,跟行业的朋友分享一些心得和经验,希望能促进建设性的讨论,相互切磋而已,不存在金钱利益。
相信代理商朋友对原厂其中一种恐惧就是一大堆的报告和会议准备,不同的原厂有不同的名称,格式和要求。比较常用的叫Quarterly Business Review(QBR),季度业务回顾,当然也可以是MBR,WBR,DBR,每月,每周,每日,说夸张了,不用担心,应该没有每周和每日的,真的有的话,要不请那些原厂考虑做直供。我们家叫QDR,以后我会详谈这题目。要有效地准备这些会议,就先要明白原厂的思维和要求,其实怎么样也只是那几个指标,向原厂下多少单(Order,但我们行业都较喜欢用Backlog,泛指还没有完成付运的订单),够不够订单周期(Order Lead Time),进多少货(POP),代理商售出多少(POS),库存(Inventory),客户数(Customer Count),机会漏斗(Opportunity Funnel),等等。
即使原厂没有为这些指标定下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会建议代理商朋友们也要好好把这些先研究和分析好,作为业务规划(Business Planning)的核心部份,主动和原厂分享和定下共同目标,也就是很多行业朋友说的全年规划(Annual Plan),那在以后的季度或定期业务回顾,就能根据这些目标来考核业务成绩,不会造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局面。
不同的市场状况,对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重视。之前两年的市场大缺货,你跟原厂说POP和Backlog,他们会有感觉吗?当然有,他们会开玩笑说:"不要下单给我可以吗"?但在当前的市场状况,可能大部份原厂都会对POP的变化会敏感一些,这个无可厚非。重点是要分清楚因和果,知因识果,机会漏斗和客户数是因,POS是果,也是因,最后达到POP的目的,同时,POP和POS也互为因果。
所以,代理商朋友们,以后的QBR,我们不要只是抱着侥幸过关的心态,而是应该好好运用这个跟原厂互动的平台和机会,集中精神在重点的指标上,原厂要做甚么,代理要做甚么,一起要做甚么,注意是一起做,写好会议记录和行动项目决议(Action Item),生意才能有健康的共同发展。
朋友们,你有甚么QBR的经验可以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