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极氪,正经历着自品牌成立以来,最难熬的一段日子。
至于事情的起因,相信大多读者已经非常熟知,所以就不再赘述。相比之下,更想展开讨论的是,“你说这家新势力造车,为何如此大动干戈,付出高昂的代价,也要把 极氪001的智驾系统切换至自研方案?”
答案十分简单,“大势所趋,不得不做。”
实际上,那场充满争议的发布会后,极氪进行了一场媒体专访,身为掌舵者的安聪慧重点提到:“有些决策真的很难,但自研智驾这一关必须要过。”
从中读出的言外之意,极氪001作为该品牌绝对不容有失的主销担当,高阶智驾一直都存在较大的“短板”,也被许多用户所诟病。
即便2024款上市半年以来的交付表现还算不错,但身处竞争最为激烈的20万元-30万元细分市场,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不断修修补补,才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微弱优势。
所以,2025款极氪001突然来了。
顺势,将视角继续放大,这家新势力造车的操作,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今年,高阶智驾无疑迎来了彻彻底底的绽放。”
对于越来越多的潜在消费者来说,主机厂在该维度的技术实力与使用体验,真真切切影响到了他们的购车决策。更直白来讲,没有愈发成熟的高阶智驾,还卖什么智能电动车?
但也恰恰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团团“虚火”。
忽如一夜春风来
最近一段时间,如果试图评选出与“高阶智驾”有关,含金量最高的几场吆喝,那么肯定会被“蔚小理华”牢牢占据。
7月5日,理想率先出牌,召开夏季智驾发布会,将自己的核心技术全盘托出,展现出了要从公认差等生一跃成为第一梯队的决心与野心。
7月27日,一年一度的“蔚来科技创新日”如期举行,这家新势力造车带着“世界模型NWM”走向台前。与此同时,还提到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概念,空间认知、时间认知、GOA、群体智能……
7月30日,小鹏则借着“AI智驾技术发布会”的契机,宣布将向全球用户全量推送AI天玑系统XOS 5.2.0版本。通过本次更新,XNGP将从“全国都能开”正式升级为“全国都好用”,实现“不限城市、不限路线、不限路况的”全国全量开放。
8月6日,“大魔王”华为压轴出场,与享界S9一并首发的还有HUAWEI ADS 3.0,给所有人展示了一波什么叫做“不画大饼,直接落地”。
而在高阶智驾上,“蔚小理华”试图传播与展示的重中之重,当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正迅速改变游戏规则的——端到端。
今年,高阶智驾之所以变得这般暗潮涌动,绝对与它的推波助澜有关。为了拥抱端到端,主机厂心甘情愿的付出大把钞票,破而后立的开始调整原本的组织架构,甚至着了魔一般的在营销上狂吹特吹。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端到端?
关于这一话题,各种各样的长篇大论、专业解读层出不穷。用最简单明了的大白话说就是,过去采用感知、决策、执行的高阶智驾,就像身处驾校学车的学员,怎么开、往哪开、如何开都需要教练的命令,显得十分木讷。
切换到端到端的高阶智驾,就像拿到驾照已经上路的新手司机,渐渐能够应付大多数路况,随着天天开、月月开,驾驶技术还会不断的变好。
进一步拆解,“端到端”实际上给了高阶智驾一个所谓的“大脑”,让搭载的车辆有了主动思考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不是像曾经那样如机器般略显呆板。
作为另一维度的论据,今年3月特斯拉位于北美正式推送FSD V12。
值得分享的是,该版本的模型架构发生重大迭代,是全新端到端的应用,让高阶智驾可以像人类一样不断学习迭代提升。从马斯克许诺来看,“广泛应用后将进一步减少因人的驾驶失误而造成的事故,提升车辆主动安全性能。”
最终,阶段性结果证明了,相比FSD之前的版本,V12令特斯拉用户完全无接管的行程次数占比从47%提升至72%,平均接管里程从116英里提高到333英里。
效果,立竿见影。
总之,无论“蔚小理华”的疯狂内卷也好,还是特斯拉的全力押注也罢,都让端到端的含金量还在暴涨。慢慢的,整个行业也产生了一种风气:“不讲端到端,谈什么高阶智驾?”
开篇提及极氪那次代价高昂的产品推新,我想根本目的还是不想在关乎未来的技术比拼中率先掉队。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机厂、供应商加入其中,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徐徐拉开了帷幕。
端到端的出现,无疑令高阶智驾燃烧起了熊熊火焰。当然,任何新技术的涌现,都会不可避免的带来诸多阵痛与乱象。
的确,有人是在引领时代,但也总有人在浑水摸鱼。
请问真的好用吗?
“宣传:我们马上量产先进的端到端。”
“工程师:可是我们还没开始做。”
“宣传:没关系,也不能扒代码看,没人发现。”
“工程师:发现了咋整?”
“宣传:没事我们模块端到端,感知端到端,规划控制端到端。”
“工程师: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讲什么?”
“宣传:无所谓,反正端到哪里也不重要,占领宣传高地比较重要。销量再不好大家都得一锅端。”
几个月前,本段开篇的一段“调侃”火出了圈,这位微博博主口中讽刺的对象究竟是谁,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而我想说的是,今年端到端的突然兴起,的确像是甘泉一样注入了高阶智驾当中。但许多品牌在营销层面,未免有些吹过了。如今,不知为何,一种愈发浮夸的风气,正迅速笼罩着该板块。
十分激进的传播口号,满天乱飞的测试视频,偏激媒体的狂带节奏,都让许许多多的终端消费者被误导。
在未弄清楚高阶智驾安全边界的情况下,便开始盲目相信它能像人一样开车,甚至觉得它无限趋近自动驾驶。最终,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危险案例,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惨痛悲剧。
虽然,站在各大主机厂的角度,打赢这场没有硝烟暗战的急迫心情能够理解,没有谁不想率先抢占诱人的“蛋糕”,但在高阶智驾这件人命关天的事情上,有时候是不是应该稍微“慢一点”,让迈出的每一步都更踏实与问心无愧?
事实上,本人就是一名深度高阶智驾用户。身为汽车媒体,利用职务之便,总能抢先拿到各家的最新版本。
但长期以往使用下来最强烈的感受,借用某位同行友人的话说:“这东西一定得多开,开10公里可能会给出95分的评价,开30公里可能就只能给85分了,开50公里可能就剩80分了,100公里则变为75分了。”
换言之,里程逐渐累积,分数迅速递减。
而不久前,在打开某品牌热销车型的“领航辅助”情况下,位于上海遭遇了一场事故。本质原因还是由于自己的分心导致,可经历了如此一遭,特别深切的认识到,绝不能太过相信任何一个高阶智驾系统。
另外,还想着重提及的是:“目前,整体深度体验下来,单论几家公认的头部梯队成员,所做的高速领航辅助功能,的确已经可以在保证一定巡航效率的情况下,减轻驾驶者的负担与压力,让大家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普惠性。”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旦到了城区部分,随着路况的复杂程度翻倍提升,突发情况越来越频繁的出现,这些头部梯队成员交出的卷子,反正在我这里基本上都不及格。”
绝不是故意抹黑,每一次打开城区高阶智驾,注意力总是要比自驾还要集中,生怕车辆误操作犯下什么大错。
并且在通勤效率上,也远远不如自驾,甚至位于某些早晚高峰,还会变为阻碍交通的存在。
总而言之,无论宣传阶段说的有多天花乱坠,各大主机厂目前只解决了“能开”,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好开”,俨然还有非常之长的一段路要走。
接下来,如果你身边再有人过度神话高阶智驾,那么请质问一句:“真的好用了吗?”
至此,文章渐渐临近尾声,最后试图澄清的是,撰稿的本质还是想去一去该板块那一团团的“虚火”。总感觉被吹过了的高阶智驾,理应回归更良性健康的发展模式。可转念一想,就按眼下中国车市的厮杀方式,几乎没有可能。
那么,恳请大家记住:“所有高阶智驾,都是辅助驾驶,把方向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