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宏观层面,全球经济依旧被多重不利因素所笼罩;微观层面,电子产业亦未像预测的那样出现明显复苏迹象,尤其是中国本土市场。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如何防患于未然?
11月3日,在由ApenCore主办的“2023年全球分销与供应链峰会”的圆桌论坛环节,7位重量级嘉宾就围绕“全球拓展战略”话题和前沿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主持人:
AspenCore中国区主分析师 Echo Zhao
嘉宾:
富昌电子中国区总裁 谈荣锡
Chip 1 Global高级副总裁 Jacque A.Gahari
TME中国区总经理 江小舟
Ample Solutions CEO 范祎
铭冠国际CEO 燕青
芯皓电子副总经理 王瑜
沃时电子董事长 吴剑强
AspenCore中国区主分析师Echo Zhao
全球拓展战略的意义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虽然汽车、工业等领域半导体芯片以及元器件需求保持较为稳定的态势,但是面向大众的消费类需求持续萎靡,受此影响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业绩集体“遇冷”,尤其是以中国为核心市场的本土分销商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出海和全球拓展就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分销业内人士他们心中的全球拓展战略究竟意味着什么?
“现阶段,拓展国际市场可能更重要,其本质是生存问题。”富昌电子中国区总裁谈荣锡直言不讳地指出,“要思考我们适合做什么,千万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去做国际拓展。”
富昌电子中国区总裁 谈荣锡
Chip 1 Global高级副总裁 Jacque A.Gahari则表示:“合作、协作是我能给出的关键词,要与其他公司行业协作,和其他的领域跨界合作。”同时,他认为,在全球拓展过程中,企业绕不开的就是信任问题。
Chip 1 Global高级副总裁 Jacque A.Gahari
TME中国区总经理江小舟则从企业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表示:“首先,对于我们TME而言,全球拓展战略就是公司和员工,以及我们的产品、技术体系是否能适应于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市场,还有服务,还有供应链的扩散。其次,我们需要准备好,在正确的时间扩散至合适的市场。”
TME中国区总经理 江小舟
Ample Solutions CEO 范祎指出,对一个企业而言,全球化就是用对世界各国的认知,用世界各国的资源,赚世界各国的钱。
Ample Solutions CEO 范祎
他补充道:“近几年,行业对全球化拓展话题讨论较多,主因在于现在很多企业被迫去思考这一问题。”为予以说明,他列出了三种情况:一是,中国市场的钱太难挣;二是,部分企业认为有了一定能力储备,在本土市场已相对领先,希望拓展到更多区域;三是,国际化的思维。
芯皓电子副总经理王瑜表示:“对于公司而言,全球拓展其实最重要的一块就是利润。只有做一些地区的差异化,才会获取一定的利润。”
芯皓电子副总经理 王瑜
在他看来,之前海外客户对分销商要求很高,本土分销商不易进入其供应链体系,但经过这两年,很多本土分销商已具备一定能力。他认为,目前半导体供应链正逐渐去全球化,去全球化必然会有一些隔阂,此时如果不做储备,后续再出去就很麻烦。
沃时电子董事长吴剑强表示:“出海,就意味着怎么用别人家的钱,请别人家的人,买别人家的企业,抢别人家的市场,挣自己的钱。”
沃时电子董事长 吴剑强
他强调道,出海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公司的实体要出去,比如做外贸,收购海外的一些库存都是出海的方式,甚至包括一些参与展会、电销、邮件等。选择熟悉的方式出海,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
为何中国没有全球顶级分销商?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行业顶级的分销商?燕青将原因总结为4点:
一,起步晚。不是本土企业不努力,实则是起步时间晚。世界顶级专业贸易商,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开始做,他们在美国本土市场越做越大,美国市场撑不下,他们就将市场开拓至全球。
二,前些年行情大好,大家只顾挣钱,没太多人想走出去。
三,企业管理层面缺乏认知,需要改变。
四,与海外相比,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心态不端庄、为人不称职。很多人在一家公司任职,但却时刻想着谋私。
铭冠国际CEO 燕青
对于燕青的观点,谈荣锡表示十分认同。
谈荣锡说道:“中国出现顶级分销商需要时间,但时间不是唯一的因素。我非常看好,也特别期待,中国大陆能走出特别有全球眼光,优秀的贸易商/分销商。”
另外,他还分享了对于此问题的其他看法:
第一,取决于掌舵人的胸怀和认知。第二,职业团队或者人才一定要贴近本土。对于人才,首先要做一些判断,除了考虑技能以外,人品也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不是限制,而是让他充分发挥个人机会。还有,出去成长为一家优秀的公司或许也要靠自己慢慢布点。此外,他还指出,目前市场行情不好,很多公司估值偏低,或许也是一些机会。
吴剑强则举例指出,与印度人相比,现在中国人在硅谷已失去了所有大厂的最顶层机会,问题可能在于本土这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决定的。他表示:“我们不能说职业经理人没有操守,只是现在社会的发展非常活跃,而且是没有定型的,每个人都有机会。”
全球拓展,本土最缺乏什么?
对于全球拓展战略,支点或涵盖技术、人才、文化等,手段则涉及商业模式、资本运作等。对于全球拓展战略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本土分销商最需要的、最缺的是什么?对此嘉宾们分享了各自看法。
范祎总结了几点:第一,对于理念认识的差距,不管是对于企业的理解,还是对服务的理解,本土企业跟国际同行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第二,在全球化浪潮中,本土只是参与分工,并未主导过。
“打造顶级分销商,中国半导体自身要强大。本土分销商未来要做的是什么?什么时候是最好的时机?”吴剑强表示,“当这些分销商成为中国半导体向海外输出的桥梁之时,就意味着出现了我们的顶级企业。”
谈荣锡认为,没一家公司会为了刻意要成为一家出海公司就去做出海,要么是本土出现非常优秀的原厂,可以带到海外去;另一方面,在本地已经有很好的合作,随着客户出海的也非常多。 他表示:“出海只是个别公司考虑的,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但不意味着企业不可以参与全球化合作。“
王瑜则表示:“谈到出海,包括全球化战略问题,每个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分销商有两条腿走路:一个是渠道;还有就是我们这种公司,就是客户端怎么样。
他认为,如果在本土经营客户比较好,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出海可以先放一下。像他所在公司的策略,本身由于行情的造就,海外的客户偏多,所以其公司更多会把发展方向放在海外客户上做耕耘。
燕青总结道:“我依然是看好未来的,因为最大的市场还是两个国家:美国和中国。所以10年、20年以后,世界独立分销商前十强中,不止一家中国公司,愿我们共同努力。”
Jacque A.Gahari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全球扩展有多个路径。时机非常重要,但不能坐等时机到来,时机是开创的,不是等出来的。
他指出,全球拓展,需要建立很好的公司文化,要有合作的文化。当然还需要有竞争力,要有与自己竞争的思维。
江小舟则以TME公司为例分享了个人看法。她表示:“我们面对最多的不是怎么开拓市场,恰恰是怎么解决欧洲员工和中国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家需要很长时间去磨合,和总部、和仓库同事、和技术同事、和采购的同事协调。”
她指出,对于TME而言,其在欧洲市场策略延续三个字:快、准、稳。
第一,快就是快速。TME的物流在欧洲市场非常快,两天就能抵达。但在中国,该公司还在想法设法提速,以适应市场需求。
第二,准。一方面是法律,合法合规的准确性,必须保证万无一失,没有任何风险;另一方面是对客户精准的定位。
第三,稳。但这一条在中国行不通。对此江小舟表示:“在欧洲,特别在波兰,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要稳,要把法规、行业、商业模式先分析到位,再来搭建销售系统,可是中国是反着来。我们在中国市场把‘稳’改成了‘狠’,我们要适应中国市场,要用中国特色来学习。”
对“中国+1”策略的看法
过去数十年,中国依靠丰富的劳动力,完整的供应链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综合低廉的成本等优势,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但近几年,国际形势剧变,逆全球化趋势在世界各地蔓延,也给中国供应链带来极大挑战。
其中,一个现象就是现在有一些采购商正在进行“中国+1”的策略,即买家在保持着在中国的生产和采购基地的同时,也在寻找着其他更低成本的产地。如何顺应这一趋势,并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行业人士分享了不同的看法?
“‘中国+1’为什么产生?”江小舟在抛出这样的疑问后,并解释道,“可能是企业对供应链有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要给供应链做备份。“
她认为,有“中国+1”,还会存在“中国+2”、“中国+3”等等,这恰恰说明中国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无论“+几”,中国都排在第一。在她看来,全球范围内,中国的产业供应链优势非常明显,不仅是基础建设、政策支持,包括生产企业工人的技术和素质等,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
那“中国+1”的概念是否一件好事?对此江小舟说道:“它预示着整个行业产业在升级,给我们带来了出海的机会,也带给我们新的市场去拓展。”她指出,所谓在不变中迎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中国+1’还是以中国为中心,这不单是中国的事,而是全世界未来20年,甚至30年的供应链问题。”范祎如此表示,“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要建立一种互相依存,但不严重依赖的全球供应链关系,所以我认为这种格局变化可能比“+1”、“+2”更大,它是全世界供应链重构的过程。“
同时,他还指出,现在很多欧美公司,尤其美国公司,同行的贸易商,在中国、在亚洲做得很好,也要看他们的背景。首先,美国贸易公司多,但做的好的只有几家;其次,这几家也干了40多年,有的管理层深耕行业时间更长。行业是艰难的长跑,需要更多坚定的同行朋友们共同努力。
他坚信,如果放眼未来二十年至三十年,中国的贸易商或者分销商一定会在全球范围做得很成功。他认为,与全球目前领先的分销商相比,中国的本土同行仍有差距、有障碍,但是行业没有什么秘密,海外公司所掌握的秘密或者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秘密,配方是一样的。中国本土分销商正在配置自己的“秘方”,或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出一道“好菜”来。
谈荣锡表示:“从客户角度来谈,“中国+1”战略更多是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从供应商、原厂的角度,在过去几年,他们也在谈一种叫法‘China for China Strategy’”。
他补充道,此问题的背后是什么?derisking也好,部分选择性的脱钩也好,可能会形成相对原来不一样的两块。行业是全球化的,任何产品、任何客户的整个覆盖面,无论上游渠道还是下游几乎都是全球化的,很难隔离。
对于此问题,吴剑强的回答则表现出了疑虑和担忧。他表示: “我对‘中国+1’的理解可能有点偏激,是把中国变成second source,还是说除中国以外还要有一个second source。”
他补充道,现在还有一个说法 “NO C NO T”,就是No China,No TAIWAN,这太危险。
对供应链风险的探讨
原本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全球化,但是近年来市场规则和国际经贸秩序频频遭到破坏,严重威胁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其中,元器件分销作为其产业链中的一环,不仅被列为“监管对象”,而且或将长期面临监管所带来的风险。对此嘉宾们也各抒己见。
Jacque A.Gahari直截了当地说道:“你可以把它视为业务或者生意本身的挑战,但你不可能完全规避它。”他进一步补充道,“大家一直都希望把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这是我们的专长。我们有时要遵从本心,按照想法来。”
燕青认为,当前企业面临一大挑战就是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无论是给在本土经营还是出海,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分销商要有态度、有意识、有手段。分销商要把合规做好,保护好自己。
范祎的看法是,这几年的形势比较乱,尽量不要火中取利,还是把基于现状的贸易合规工作做好。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以终为始,终极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你内心想在行业中做一家全球顶尖的企业,奔着这样的目标去会有更多力量,而且在不可预期的困难面前,你始终能够找到一条出路。
王瑜最大的感触是,特别对中国人来讲,可以选择的路不多,但是这条路已越走越宽了。中国对半导体投入的关注度变深了,投入的力量变深了,从业人员也变强了,最要紧的就是要有充分的信心。